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本島最西的燈塔~白沙岬燈塔(觀音)
2016/02/14 17:32:47瀏覽802|回應1|推薦33

白沙岬燈塔位在桃園觀音白沙岬,是台灣本島上最西的燈塔。始建於日據時期明治31年(1898),耗時三年完工,燈塔高約37公尺,高度僅次於墾丁鵝鸞鼻燈塔為全台第二高燈塔,塔身為圓形磚塔、外觀白色,頂層外有環繞陽台,民國45發光器由原來的燒煤油改裝為三等透鏡電燈,民國91年被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
 
除夕過後,一掃過年前的北台灣大冰凍,暖烘烘的冬陽下來到白沙岬燈塔。依據以往的經驗,過年期間不論走到什麼地方都是車潮人潮,可想而知燈塔的停車場必然車滿為患,所以將車停在燈塔外的道路旁,走幾步路往燈塔來。

走在燈塔前的道路上,藍藍的天,暖暖的太陽曬在身上真是舒服。

道路的盡頭處路旁一座涼亭,外面太陽很大但涼亭裡沒什麼人,冬日裡每個人都莫不貪心的想多曬點太陽、多吸取些陽光的熱能。

涼亭旁二座解說牌並列在一起,濱海觀光導覽圖除了標記出白沙岬燈塔的位置外,也標註了附近其他濱海景點;另一座白沙岬燈塔導覽圖的內容則是燈塔的平面圖。

涼亭的右前方一座碉堡,塗上迷彩的建築物只露出地表一小部份。碉堡旁的一排大樹葉子全都凋落光,光禿禿的枝椏在冬陽下沒有冬天的肅瑟味,反而透露著幾許的輕快感。

涼亭前若是右轉是往幸福草坪區,左轉則是往停車場、百楝平台和大門口。

左轉來到大門口,由此進入參觀燈塔去。

大門柱子上貼著一張藍底白字的參觀須知,內容說明參觀不收門票但有時間限制,週二至週日開放,開放時間為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夏令時間到六時),燈塔內部不在開放參觀範圍。

走進大門後,步道兩旁兩行南洋杉排列整齊,冬陽下拉著長長的影子映在地上。

進大門後的右手邊步道旁,南洋杉下一座長條又彎曲的小水池和一座遮雨棚,水池中小魚悠游,水生植物和小魚生活在一起,池岸以天然石塊排列疊成,充滿自然原始韻味。

左手邊幾幢平房水泥建築,這些建築都是四方形、小小的,和其他燈塔裡的建築大同小異,而且都是漆成白色。

值班室前一株老榕樹,不知道為什麼被理了光頭。

繼續沿著步道往裡走,燈塔圍牆裡的範圍並不大。

走過幾株南洋杉樹下,白色高聳的燈塔隨即出現在眼前。

這座燈塔始建於日據時期明治31年(1898),燈塔高約37公尺,僅次於墾丁鵝鸞鼻燈塔,為全台第二高燈塔。

白沙岬燈塔原本是為加強航海安全而設計,後來兼具軍事哨戒、氣象測候以及觀光功能,已被指定為桃園市古蹟。

圓形平面的白色塔身為磚造疊砌而成,但塔內並不開放參觀。據說燈塔內部的鑄鐵樓梯、發光器、燈具、稜鏡與重鎚儀器都是由法國進口,而塔頂的發光器則是在民國45年由燒煤油改裝為三等透鏡電燈。

燈塔的底部有座半圓小平台,平台兩側有小階梯可登上平台。

燈塔旁有一座日晷儀安置在石雕座上,整座石雕座皆雕成八角形,十分的講究,日晷儀和圍牆都被指定為古蹟。

塔身上有二扇小窗,由小窗處可見塔身厚度很厚,據說塔身構造分為內外雙壁,都是以紅磚疊砌而成。

底座小平台為圓弧狀,周圍有道矮圍牆,顯得流線而優雅。

燈塔塔身底部一座門,這是唯一登上燈塔的出入口,但大門關閉著。

大門門楣採用希臘古典式樣的三角楣,兩旁為方形柱,柱頭加滾邊裝飾,高貴典雅。門柱上掛著「遊客止步」的牌子,燈塔內部不開放參觀。

燈塔底座外一小片綠草地,陽光灑在綠草地上,小朋友在草地上玩得樂不可支。

草地的邊緣上一座圓形的國旗座,國旗座和旗杆都漆成白色,旗杆不高,頂端國旗在微風中飄動,甚是好看。

燈塔處繞了一圈再往外走,走回到小水池對面的建築物,二幢四方形建築物並列在一起,其中一幢是洗手間,另一幢是展覽室。

展覽室不大,走入展覽室中,牆上掛著一幅台灣燈塔年表,詳細羅列著各燈塔相關的資訊。

江南製造局所造的精美航海鐘也掛在牆上,這只航海鐘的外表看起來已經有相當的歲月,稱它骨董或許也不為過。

民國三、四十年代白沙岬燈塔所使用的機關名牌,好像和現在的名牌樣式差異並不大。早年的燈塔隸屬於財政部關稅總局管轄,但自2013年起移交由交通部航港局管理。

早年時代動盪,法治未上軌道以致於亂象叢生,因而國防部頒佈了部隊不得干擾燈塔的命令。甚至於曾聽說過,曾經有基隆海軍士兵在營區外行為違法遭警察逮捕,停靠在碼頭的船艦艦長竟下令將艦砲對準警察局,並要求警察局放人,否則將開砲轟警局的離譜事件。

骨董磅稱為日據時期總督府所製發的磅稱,不知道為什麼燈塔需要磅稱,磅稱對燈塔的意義為何?

「擎著燈的巨人,航港局管轄燈塔」裡有台灣燈塔的位置並說明燈塔的導航功能以及設備現代化,但隨著時代的演進,燈塔的重要性已經被衛星導航所取代,漸漸的,燈塔在走向觀光化中。在這幅圖表中列出已開放觀光的有鵝鑾鼻燈塔、漁翁島燈塔、三貂角燈塔和高雄燈塔四座,但卻遺漏了白沙岬燈塔。

牆邊木製廚櫃裡擺放著一些金屬製的器具,早年燈塔的燈光發自燃煤油,這些器具大概都是和燈塔點燈有關的用具。

台灣四面環海,夜間海上一片漆黑,航行在海上時如何確定自己的位置、是否航行在安全的航道上,此時就必需仰賴燈塔提供重要的定位資訊,才不致於迷途甚至於發生船難。

離開展覽室,走出大門外,大門旁有幾座有關燈塔的說明。許多燈塔都是以鑄鐵在工廠做好再運到燈塔處組裝,但白沙岬燈塔不同,它是以士林開採的石材為塔基,雙層紅磚堆砌成塔身而建造。

白沙岬燈塔位於基隆、淡水南行船隻必經的航路,基於航路安全與軍事需求於日據時期明治29年籌建,明治34年完成,為北台灣最早設置的燈塔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日據初期燈塔。民國91年公告為挑園市定古蹟。

白沙岬燈塔的平面圖,燈塔區有二座大門,現在所在位置為南大門,另外一座大門是西大門。

南大門前就是停車場,停車場不大,今天遊客多,停車場上只能用塞塞塞來形容,若是在這種節日想來燈塔,不妨走幾步路,將車停在外面道路旁,或許可以免除找停車位、等停車位之苦。

過了停車場就是百楝平台,百楝平台上有株百年苦楝樹,百年苦楝長得高大,伴隨燈塔存在,已有超過百年歷史,但位在海濱無法躲避海風的侵襲而成為風剪樹。

平台上並不是只有一株老樹,而是一群老苦楝樹圍繞在平台邊。苦楝樹在冬天落葉,一群枯葉凋盡的老樹在一起,沐浴在陽光下的老樹,正在等待著冬去春來的溫暖。

平台上一道突出地面的不規則矮牆,牆面上鑲著一道木柵欄門,這是日據時期所建構的防空洞出入口。

二次大戰期間,白沙岬燈塔位在重要航道上,自然成為盟軍轟炸和掃射的目標,建構防空洞提供燈塔守護者避難的空間。

百楝平台旁的燈塔圍牆有一道門,這是西大門,沿著門前步道繼續前行,往北區觀景台去。

燈塔位在海岸邊,走在步道上,一座風力發電機就位在眼前不遠處的海邊。

所謂北區的觀景台究竟指的是哪裡,並沒有明確的標示,大概就是這處燈塔圍牆外的平台吧。

觀景平台外就是西濱快速道路,車輛在快速道路上奔馳而過,高聳的風力發電機在快速道路外的海濱上不停的轉動著。

步道在平台前方一分為二,此外,前方還有不少的苦楝樹,海濱的生存環境較惡劣,苦楝生命力強,因而在樹群中顯得特別高大,獨霸一方。

視線越過右手邊的圍牆,白色的燈塔塔身高出圍牆甚多,顯露著壯麗之姿聳立在圍牆內。

步道叉路口往右手邊走,幾階階梯頂端處是一座圓弧形平台,平台內半部是水泥地,外半部則為木造,一排苦苓樹不規則的排列在平台外。

平台的內側角落上立著二座解說牌,其中一座是白沙岬燈塔園區的導覽圖,另一座是燈塔簡單的介紹。

平台的另一側階梯下步道又成叉路,右手邊步道通往幸福草坪區和燈塔,左手邊通往人行拱橋。

走下階梯後往左手邊走,穿過一群苦苓樹下,往人行拱橋去看看。

冬季斜射的陽光,將沒有葉子的苦苓樹身影映在地上,在地上形成簡單中帶著複雜的曲線圖形,明暗對比強烈。

走出苦苓樹隧道後,左前方的樹下一座水泥碉堡和傾斜樹木共聚在一起,隨著時間的過去,樹下的泥土不斷的流失,不久的將來,本來藏在地平線下的碉堡恐怕將會晾在半空中。

前方一座白色的建築物,地基比現在所站位置低了許多,但它肯定不是碉堡,外觀頗新,屋頂女兒牆還有波浪狀,究竟是什麼建築呢?

走近一看,才知道原來是洗手間,蓋得新穎又漂亮,可惜門都鎖了起來,不開放使用。

洗手間旁一塊大平台,平台中一株雞蛋花,這個季節的雞蛋花和苦苓樹一樣,枝頭上沒有花也沒有葉。

洗手間和平台之間有一道白色的牆,牆上開著幾座大小不一的圓拱形窗,中間一道高聳的門掛著一只鐘,但鐘和洗手間一樣,只能看不能用。

人行拱橋位在平台旁與步道相連接,跨越在一條小溪上。

紅色的拱橋有些斑駁,實在應該為它粉妝一下才是,才不致於對比一旁的洗手間顯得十分老舊。橋下小溪不寬,但溪水清澈。

走上拱橋,到小溪的對岸去瞧一瞧。

在橋上,可以看到橋頭一條步道沿著小溪邊而建,步道靠小溪的一側建構著一道長長的白色護欄,步道旁的小山坡上則是一大片的林投樹,沿著步道可以通往燈塔廣場和燈塔去。

拱橋的這一端再接上一小段的木棧道,木棧道結束在道路旁。

走過木棧道、越過道路再往回看,這是白沙岬燈塔的另一處入口處。

出了道路也就離開燈塔的範圍,並沒有別的設施,在道路上小轉一圈再走上人行拱橋,往回走。

不走小溪邊的步道,再往回走,要往幸福草坪區去。燈塔區裡的步道都不長,若有時間、有興趣倒是可以一一的走一走。

步道旁圍牆上蓋了一件大塑膠布,研判應是圍牆下的地基被沖刷,為了防止繼續被沖刷流失而加以保護。

沒有特別標明,猜測眼前這塊草坪大概就是幸福草坪區吧。草坪上的草不綠,可能是受到上一波寒害摧殘而枯黃尚未復原。

幸福草坪區旁還有一塊大平地,這大概就是燈塔廣場。

幸福草坪區和燈塔廣場,都只是在燈塔的圍牆外而已,都是在燈塔旁。

燈塔圍牆旁一座迷彩碉堡,這不就是位在涼亭旁的那座碉堡,換句話說在燈塔區的外圍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來。

這座碉堡目前仍然很堅固,正面的牆兩側各有一道木門,木門看起來有點老舊但開著,不知碉堡裡是什麼樣子。

有一座解說牌,它說碉堡約建於1940至1950年間,由於環境優勢,此處自日據時期就規劃為軍事要地,國民政府遷台後由海防部隊駐守,碉堡則作為彈藥庫使用。

看許多遊客走進碉堡裡再出來,我也要進去探個究竟。

碉堡裡只有簡單隔間,隔間牆厚度頗厚,隔間牆之前走道貫通整座碉堡,兩道門直接相通。

牆壁上開了一座窗,窗子只有開孔沒有窗框或玻璃,形狀有如射擊孔般的內大外小,除了作為碉堡內採光之用外,也兼具防禦用途。

碉堡處再往前幾步,又回到燈塔的南大門,在燈塔區繞了一圈,結束白沙岬燈塔之行。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kuol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跟著燈塔到處玩
2016/02/24 15:29

今年的第2天(2016-1-2)我也去了白沙岬

可惜當日天候不佳~少了陽光的襯托~

景色完全不如閣下造訪時優美!!!

針對文章前頭紅色字體部分對燈塔的描述提出看法

(應該是谷哥大神提供的吧?印象中曾搜尋看過~)

台灣'本島'最西的燈塔應屬位於本島極西點台南七股的國聖港燈塔才是~

而塔高最高者則是澎湖的目斗嶼燈塔39.9m(本島部分則是芳苑燈塔37.4m) http://www.motcmpb.gov.tw/MOTCMPBWeb/wSite/ct?xItem=4300&ctNode=260&mp=1&idPath=220_226_260

 附上目前的官網(航港局)連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