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19 10:15:37瀏覽622|回應0|推薦21 | |
燕子口的立霧溪兩岸斷崖垂直聳立,高聳凌霄,岩壁上有許多洞穴,燕子利用這些天然洞穴築巢,崖壁間燕子成群飛舞,因而被稱為燕子口。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到靳珩橋,途中可欣賞太魯閣峽谷、壺穴、湧泉、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為了紀念中橫公路開闢期間,不幸犧牲的靳珩段長而建立靳珩公園,公園中有靳珩段長塑像、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及小型商店等……
離開布洛灣之後循著原路下山,回到中橫公路上的交叉路口,剛好是安全帽借用處,借了安全帽後往燕子口而來。來到燕子口,道路一分為二,隧道通行車輛,而步道則是沿著舊車道邊而建。
隧道口邊立著一支路標,標示著燕子口步道由此開始。
步道旁一段木棧道階梯往溪邊而下,幾階階梯之後接上一座長長的吊橋,吊橋橫跨立霧溪到對岸去。很想下去走吊橋到對岸,去探個究竟那一端有什麼,無奈天即將黑,不敢再將時間花在吊橋上。
中橫公路由東西橫貫公路牌樓沿著立霧溪畔而行,來到燕子口時立霧溪峽谷變得很狹窄,兩岸高聳且垂直的岩壁,形塑出的峽谷景觀也隨之變得十分壯麗。
中橫公路沿著被鑿凹的峭壁而行,鋪著紅磚的燕子口步道則是在道路外側,與道路相併行。
走了一小小段的步道,步道旁出現一支隧道的標幟,而紅磚步道也在隧道口結束,燕子口步道就這麼長嗎?步道結束了嗎?
隧道口邊的紅磚步道終點處有一座石碑,墨綠色大理石上刻著中英文並列的金字,內容說明燕子口名稱的由來,以及隧道曲折連綿,主洞通車輛、副洞供遊人遊覽,另外小徑貫通而形成洞內有洞、道外有道的奇景。
站在隧道口回頭看看這段道路,岩壁就在頭頂上,道路等於就是明隧道,想當年沒有大型動力機具,完全靠人力一鑿一鏟的在岩壁上挖出道路,不禁令人心生敬佩與感激,當年有開路英雄的奉獻,才能有今日的便利與享受。
心裡猜想著,燕子口步道應該不是這麼短才是吧,因而估且一試的走進隧道裡。一步入隧道,眼前隨即一片漆黑,真是伸手不見五指。
雖然隧道裡暗得伸手不見五指,但隱約間有幾處微弱的光亮點在前方的角落邊,身旁一片漆黑,遠處的光就顯得特別的亮。
這座隧道有如一座小迷宮,隧道裡除了幾支大柱子之外,其餘都是被挖空的空間。朝著光亮的地方靠近,原來光是由河岸峭壁的大洞穴送了進來。
這一段立霧溪河谷很深,河面寬度卻不寬,站在洞穴處,對岸的峭壁就在眼前,峭壁上的岩石紋路清晰可見。
步道沿著峭壁邊而行,站在步道上,背後是黑暗深邃的大山洞,前方是光亮的河谷,剛好身在二個光線極端不同的交界線上。
新的隧道為二線道,比起舊隧道是寬又直,所以行駛舊車道的車輛很少,再加上時間已經有點晚,就利用這個機會在隧道裡撒野一下,四處的逛逛。
雖然車輛少但卻不能不太大意,忽然間隧道裡變得亮了許多,光亮使得隧道裡的車道和步道清晰可辨。
趕快舉起相機、按下快門,但留下的影像卻是一道彩色的色彩,需要的曝光時間太長,變成留下的是遊覽車移動的痕跡色彩。
步道挖鑿在峭壁裡,走在步道上,腳下是岩石頭頂上也是岩石,往對岸的岩壁望去,視線受到上下岩石的拘束,只能像是「以管窺壁」。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開路後人方便通行,沿著步道走,不由得心存感激,因為有當年那些人胼手胝足的付出,今天才能輕鬆的在這裡一窺壯麗的山色,一窺當年的化不可能為可能。
步道的護欄上有二座解說牌,其中一座峽谷飛燕的內容說明燕子口名稱的由來,並特別說明在燕子口一帶的是家燕,而在九曲洞附近還有另一種毛腳燕。
另一座峭壁上的洞穴解說牌,說明峭壁上的洞穴都是因水的溶解而形成的,而這些洞穴曾經都是接近河床的位置,因而也說明河床由高變低的變化過程都被記錄在這些溶穴上。
出了隧道恢復了明亮,但其實時間已晚,天色漸漸在轉暗。
離開隧道一小段距離之後,回頭看隧道,險峻壯麗的峽谷令人讚嘆,但同時也為自己鏡頭角度不夠廣,只能切割部份山體影像而感嘆。
道路內側的峭壁上,高逸鴻先生以行書字體書寫著「飛燕迎賓」大字,據說當年他寫了之後,歷經四十餘載風霜字跡已經模糊,最近才再加以上色而顯得紅艷。
道路外立霧溪切割兩座巨岩而形成深壑,被切割的巨岩形成垂直陡立的岩壁,壯觀又險峻。若說河兩岸的兩座山是兩塊巨岩,或許也不為過。
時間不早,天色漸暗,遊客已不多,但走過此地的遊客莫不為這鬼斧神工的景色而讚嘆,不停的按相機快門留下美麗的回憶。
接著再走過一座小隧道,這座隧道很短,由隧道入口就可以看到出口,所以隧道裡不會伸手不見五指。
因為天色漸暗,雖然已經出了隧道,但仍無法避免拍照時曝光時間長,稍一不慎就會有晃動的模糊產生。
燕子口壯麗的景色渾然天成,名聞中外,但若不是有中橫公路的開築,要一睹這令人讚嘆的風光,卻是十分困難。雖然當初公路的開築並不是為觀光,但今天能輕鬆的瀏覽這景色,卻不得不為這些開路英雄心存感激與敬意。
再回頭看看隧道處,隧道前河道轉了一個彎,兩岸垂直的山壁看起來十分靠近,有如一線天。
對岸河床邊的岩壁高高低低有許多大溶洞,依照剛剛的解說牌裡說,不論溶洞位置高低,都曾經是河床的高度位置,依此來說,若干年後河床繼續切割而下,現在在河床邊的大溶洞將來也可能變成在半山腰,成為燕子築巢的地方或是成為蝙蝠洞。
往前方望去,不遠處的山腳下有座明隧道,似乎距離燕子口步道的終點已不遠。
這個時間,沒什麼車輛、沒什麼遊客,正好可以緩慢悠閒的漫步在這壯麗的景色中,無奈黑暗在後面不停的逼近,只好又加快些腳步往前行。
若是把前方的明隧道用鏡頭拉近一點來看,明隧道和後方凹進山壁的道路,和高聳的山頭對比下,有如二個小小的螞蟻洞。
隨著步道再轉個彎後,前方路旁的山壁邊架設了一座大鐵架,目的應是為了避免落石傷人,所以通過這個路段應當要特別提高警覺,注意落石。
來到大鐵架前,距離近了,近距離下更能感受到這座鐵架的巨大身形,十分的壯觀。
鐵架的末端旁有一座木造的房子,房子前標示著洗手間在房子下方,這是燕子口步道上唯一的洗手間。房子前方停著幾部遊覽車,原來是遊覽車在步道的那一端放下遊客,再開來這端等待遊客。
在這座木造房子旁,與明隧道距離很近,而在明隧道之前是一座橋,橋與明隧道銜接在一起。
明隧道下的溪谷正好是二條溪流的交會處,而在對面河岸有塊凸出河床上方的岩石,好像在說著什麼。
房子旁有一座解說牌,說對岸那塊突出河床的岩石是峽谷中的印地安酋長,是溪水的藝術傑作。
峽谷中的印地安酋長看似不動,但河水不斷的在流、不斷的對岩石產生侵蝕作用,所以岩石也不斷的在改變中,也許若干年後,酋長不再是酋長,說不定變獅子或公主。
繞到房子的另一側,有一座小公園,公園邊有一座塑像,塑像下有塊石碑,石碑上寫著「靳珩段長殉難碑位」,立碑人是蔣經國,所以這座塑像是靳珩段長。
紀念碑旁有座靳橋流芳的解說牌,內容寫著靳珩橋原名為白龍橋,為了紀念靳珩段長而命名。同時也說明靳珩橋因風災而被沖毀和重建的過經歷。
這幢木造房子是一處販賣部,但因時間已晚,工作人員已下班,所以販賣部也關燈打烊。
公園旁的塑像是靳珩段長,那麼這座公園就是為了紀念中橫公路開闢期間,不幸犧牲的靳珩段長所建的靳珩公園,沿著公園邊的階梯走進公園裡去看看。
階梯的上方有一座圓形廣場,廣場中央立了一座高度很高的細長石碑,這是為了紀念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而立的紀念碑。
在紀念碑處往下看,明隧道就在眼前,而和明隧道銜接的這座橋,不就是靳珩橋。
靳珩橋的上游不遠處還有一座橋,但就不知道這座橋的名稱為何。
在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繞一圈,由另一個側邊離開。
靳珩公園小小的,沿著樹林下的階梯往下走,一下子就走完階梯回到木屋商店前。
走下公園後,才看到剛剛在木屋商店前看到的靳橋流芳解說牌兩面都有資料,正面是靳橋流芳,背面說明的是燕子口步道。
再回頭去看靳橋流芳的解說,旁邊有三張照片,內容分別為民國86年以前的靳珩橋是一座水泥圓拱橋,民國89年碧利絲颱風造成土石坍方,沖毀了靳珩橋,看了令人觸目驚心,最下方是民國92年完工的靳珩橋,也就是目前的現況。
因為車停在步道的那一端,離開靳珩公園之後沿著步道往回走,此時天色已開始暗,但沒料到還有遊客一批批的走過來。
天色已暗,花東花海七日遊的第一天行程,只能到燕子口為止。
回程走回到隧道內,此時不開閃光燈已無法拍照。
燕子口步道不長,不多久又回到步道的這端來,此時看到新闢道路的隧道和剛來時看到的並沒有二樣,但卻顯得隧道內燈火通明。結束花東花海七日遊的第一天行程,離開燕子口往花蓮市區去,今晚將借宿在花蓮。
這趟花東花海七日遊的行程和其他造訪景點,請看: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