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1/06 21:22:06瀏覽1509|回應1|推薦59 | |
慈德宮位於草屯虎山上,宮廟的建築很特殊,外形是一個臥倒的葫蘆,廟口的拜亭是四支龍柱橕起的斗笠形拜亭,因此慈德宮也被稱為「斗笠葫蘆廟」。廟埕邊上矗立著一枝30公尺高的護國天柱,柱上盤駐著十九條龍,據說到了夜裡,每條龍的眼睛都會投射出燈光,顯得耀眼又特殊……
慈德宮和雷藏寺是鄰居,由雷藏寺下山一小段路後右轉叉入另一條山路爬升,很快的就抵達慈德宮。將車停入停車場後,轉身看到廟埕邊一座圓拱形屋頂的牌樓,慈德宮的牌樓與一般廟寺的牌樓大異其趣。
牌樓旁一支高聳的柱子,柱子上攀滿金色的龍,最頂端處立著觀世音菩薩的立像,這支柱子名為護國天柱。
慈德宮位在半山上,座落的平台不大,因而廟埕不大,在護國天柱處轉個身,正好面向廟的建築。
來時大概是恰逢慈德宮辦慶典活動,廟埕的側邊搭滿大型的帆布帳,顯得熱鬧滾滾、喜氣洋洋。
慈德宮的建築完全不同於一般傳統寺廟的建築格式,拜殿是由四支龍柱撐起的圓形屋頂,站在接近拜殿處,因為屋頂高看不到上方,圓形的屋頂實際上是一只大斗笠的形狀。
拜殿之後正殿的大門是個半圓形的入口,像是個平放在地上大瓶子的瓶口。
由側面看廟的本體建築,由二個大小不一的圓球狀建築所組合而成,形狀就是一只平放的大葫蘆。
大葫蘆的側邊有通道可以穿越大葫蘆,但我沒走進裡面,不知道裡面有什麼特別之處。
大葫蘆的蘆身外布滿了色彩鮮艷的浮雕龍,妝飾得十分的華麗。
因為葫蘆口不大,空間受到限制,因而三川殿也顯得較為簡單。打算走進殿裡參觀並參拜,但空間不大卻又擠滿了人只好作罷,只在三川殿前合掌致敬。
主建築物旁有間八邊形的小房子,牆壁漆成深土黃色,門上寫著頌德閣,不知是做何用途。
走過頌德閣之後,可以看到建築的後面,廟的建築是支倒臥的葫蘆,葫蘆的底部是朵大蓮花,但個人覺得蓮花的花辦為了配合建築而伸張得太開,而且花瓣形狀似乎也有點過於瘦長。
往建築物後方看去,山坡上有棵大榕樹,榕樹枝葉茂密,有道階梯可由廟建築物後方處通往榕樹,榕樹下遊客不少。
沿著階梯登上小山坡來到榕樹下,近距離看到榕樹,發現這株榕樹不只樹冠大而且主幹又粗又壯,看起來生長在這裡已經很久了。
大榕樹下一座小土地公廟,土地公廟與慈德宮相對比之下,顯得十分的迷你。
小土地公廟緊貼著老榕樹的樹根而建,和老榕樹的樹頭幾乎已成為一體。土地公廟的前門柱上貼的是馬賽克磁磚,這種式樣的馬賽克磁磚,大概是流行於四、五十年前的時候,所以除了榕樹年紀大之外,樹下的小土地公廟也同樣有了相當的歷史。可能是土地公廟所在位置略高於慈德宮,再加上大榕樹的大片樹蔭,夏日裡走上土地公廟,樹下涼風徐徐,比起慈德宮廟埕上涼快許多。
在土地公廟停留了一小段時間後,再沿著階梯而下,準備離開慈德宮。
回到廟埕,再回首看看慈德宮,拜亭是一頂大斗笠,廟殿是一只臥倒的大葫蘆,跳脫傳統,獨樹一格,這種廟建築在台灣大概是獨一無二。
來到慈德宮時有許多的進香團,廟埕上遊客眾多,而此時進香團幾乎都已離開,廟埕上顯得清靜,空間也空曠了許多。
雖然慈德宮所在的海拔高度比雷藏寺略低了些,但視野一樣好,站在廟前牌樓下往山下望去,草屯鎮上風光一覽無遺,遠近都可納入眼裡。離開慈德宮,下山去,除了要去雙十吊橋之外,也要去解決飢腸轆轆的問題。
這趟投屏七日遊的其他行程,歡迎參觀指教: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