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0/07 17:49:08瀏覽5998|回應1|推薦8 | |
《小詩五首》[1] 1 人們看不見葉底的花, 5 人們散了後的秋千, <<春來了>> 春來了, 她-- 用溫暖的和風撫摩我, 用笑瞇瞇的桃唇吻著我, 用含情的杏眼廻盼我, --我久傷的心花亦就怒放了[2]。 【賞析】 類似日本俳句的形式[3],多數屬於平鋪直敘的寫法,如「看不見葉底的花/散了後的秋千」,再加上意境深遠的思緒或者說圖,像「一雙蝴蝶先知道/閒掛著一輪明月」。《春來了》屬於楊華詩作中比較篇於自然象徵表達著對生命、愛情甚至內在心靈探索的形式,這樣的思考創作佔據所有詩集的四分之三。「她/溫暖/撫摸/笑瞇瞇/桃唇/吻/含情/杏眼/廻盼」把春天比喻成女人,而女人的笑容,藉著眼、唇細膩的呈現女子的嬌態。對楊華本身而言,春天是生命蓬勃的象徵、是青春活力的象徵、是愛戀萌芽的象徵是希望,人生的希望。 《心弦》[4]-(節錄二首) 三四 蜜蜂醉死在花徑裡了, 落花紛紛將伊的「軀殼」埋葬。 ──呵!好一個愛情的墳墓。 【賞析】 「蜜蜂/醉/花徑/落花/「軀殼」/墳墓」,蜜蜂好比男人,沉醉在女人的情與慾之中,「落花」好比曾經相戀的戀人,或是愛情的記憶,控制了肉身,那曾美好的一切 最後堆疊成愛的墳墓。諷刺愛情是讓人走向墳墓之中。 四五 很駭人的! 月光罩著殘柳的瘦影, 深夜裡,殘荷上的雨滴。 -1932 【賞析】 「駭人/殘柳/殘荷」語言的型態都是悔澀、不安、凋零的畫面,害怕的是什麼?這是屬於心靈的思維。是生死的過程而害怕?還是因為殘敗的景象心生警惕?沒有人知道,只剩下雨滴。屬於意象的思考,如古人說:「只能意會!」 《黑潮集》[5](節錄六首) 一 黑潮! 掀起浪濤、顛簸氾濫, 搖撼著宇宙。 【賞析】 「黑潮/浪濤/宇宙」和「掀起/顛簸/氾濫/搖撼」用著驚險的文字靜靜的大聲吶喊,你聽見他內心的嘶吼嗎?黑潮它本身是經年累月的環抱著台灣這塊島嶼,那樣溫暖的洋流像母親般包圍著、呵護著,什麼時候它開始泛濫了、搖撼了,它的憤怒是人民的憤怒,因為人民也捍衛著腳下這塊自己的土地默默的、靜靜的承受著,終將爆發的,這憤怒打從腳底直上雲霄。 九 鐵窗呀! 遇見的太晚了! 初見時幾分鐘的岑寂, 充滿了無限的悲哀。 【賞析】 「鐵窗/岑寂/悲哀」-將鐵窗比喻為人,這是經過一雙眼所感受的知覺,慢慢的從表現到內心,就像當時初見人物的印象,到相處一段時日之後的體驗,當岑寂進入了悲哀,這樣的悲哀已經無法說出程度的感受,此時內心的無限包圍著本體,然後不斷的擴大。 三○ 聲聲的被生命追迫著人們的慘呼聲 是荊棘的刺? 是雪花般寶劍的鋒芒? 一聲聲的穿透我的心房。 【賞析】 如果說文字的語音是一場魔術,那這場魔術就是讓你跌入影像中體會。「生命」此時的型態可以說是死亡,死亡的影像是如何?藉著「人們的慘呼聲」想像,「荊棘的刺」、「雪花般寶劍的鋒芒」文字將那樣當時實際的場景涵蓋在修辭的美麗包裝中,「刺與鋒芒」都是傷人,見血的傷痛和不見血的悲痛,擴散成一片灰黑色的血漬,鮮紅的血液在外,默藍的鬱憤在內,那聲音像子彈般貫穿血肉之軀,殘留在腦海。 四七 飛鷹飢餓了 徘迴天空,想吞沒一顆顆星晨。 【賞析】 這首詩很有泰戈爾詩集的味道,「飛鷹/星辰」我深思「徘迴/飢餓/吞沒」當時的政府被隱喻成飢餓的飛鷹,日本的野心,國民政府之後的作法,人類的野心都如同飢餓般掠食著,徘迴有如等待時機,一網打盡異議份子。可是,人民的民族感是無法吞沒殆盡,即使星辰的光亮微渺,終究是無數的,散佈整個天空。 五○ 命運! 是生命的沙漠上的一陣狂飆, 毫不憐恤的 把我們 ——不由自主的無量數的小砂—— 緊緊的吹揚鼓蕩著, 飄飄地浮懸在空虛裡, 飄浮飄浮水沒有止息之處。 【賞析】 「命運」原本是無法被猜測或是控制,因此被意指為當下的迫害,「生命的沙漠」是統治政權中的無力卻必須面對的現實,「沙漠」暗示自己的內心,「—不由自主的無量數的小砂—」借代無數的人民被控制、擺佈,無法有自己的意識、思想甚至批判。「飄」、「浮」就是無力的依據,活在「空虛/沒有止息之處」。 五一 我要從悲哀裡逃出我的靈魂,去哭醒 那人們的甜蜜的戀夢! 我要從憂傷裡擠出我的心兒,去填補 失了心的青年胸膛! -1927 【賞析】 這首詩用了最顯著的倒裝句法,「我要從悲哀裡逃出我的靈魂」、「我要從憂傷裡擠出我的心兒」,意思是靈魂要從悲哀走出,心兒要從憂傷站起。「哭醒/填補」告訴還活在夢想的島民,不要在作夢,不要活在假象中。青年們的心要看清楚現實,這是一首對當下的省思最好的証明。楊華的詩也改變以往對生命的思維,在黑潮集中,彷彿看見真實的黑暗,跳脫大自然的生命情懷,轉而真正的體驗自然之下,那些弱肉強食的生命型態,進而大聲疾呼。 寫於2005.10.07 [1]1926年26歲時開始白話詩的創作,以「小詩」五首獲得新竹青年會徵文比賽的第二名。 [2] 楊華,〈春來了〉,收錄於《黑潮集》,台北:桂冠出版,2001,頁61。 [3] 「俳句」是日本傳統詩歌的一種形式,起源於一種卅一音節的短歌(也就是小詩)的前三行。也就是由排列成三個短行的五、七、五共十七個音節組成,其中會嵌上一個與季節相關的字詞,並且不強調韻腳,也不設下隱喻。這種文體的題材最初以不涉入主觀的方式寫景、寫大自然,作者以清新簡潔的文字,試圖讓讀者從對一個季節的聯想進而引發一種弦外之音的情感反應。引用於《短詩異國情》-〈網路俳句熱〉文/須文蔚 網址http://dcc.ndhu.edu.tw/trans/poem/paper/36.html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