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水蔭萍部份作品賞析
2005/10/07 14:21:27瀏覽6415|回應1|推薦11

作者簡介:

水蔭萍(南潤)

本名:楊熾昌

出生:19081129

出生地:台南市人

經歷:

1)楊熾昌赴日求學,原本打算進入九州佐賀高等學校文科丙組(法文組),結果落榜了。後來就插班考入東京「文化學院」就讀。二十一歲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熱帶魚》﹔翌年,他把詩稿寄回台南,出版《樹蘭》。

2)一九三四年(民國二十三年),因父喪輟學返台,任「台南新報」文藝欄編輯。在新報工作的期間,他大力提倡新詩,倡導「超現實主義」。就在這一年裡,他又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說集《貿易風》。

3)一九三三年創辦了「風車」詩刊,並訂發行宗旨為:「主張主知的『現代詩』的敘情,以及詩必須超越時間、空間、思想是大地的飛躍。」

(4)一九三八年,楊熾昌出版小說集《薔薇的皮膚》。

(5)戰後,台灣光復一九七九年(民國六十六年)出版個人的第三本詩集《燃燒的臉頰》。「所謂情懷,應該就是以知、情、意去觸摸世界的一種感覺,……假使一個文學工作者不能突破情懷的瓶頸,他的作品必定是浮乏雜陳,不耐久看。」

                                                                                       資料取自一中142期校刊

福爾摩沙島影[1](節錄)

街樹

沒影子的植物的擺設就放在緋紅的墊上吧。
在看不見的太陽下看著冬天懶睡的風景……

島上的少女們

在半開的門後消瘦的少女依然站在幻影中……
玻璃門上風一樣亂的一張張臉出現又消失
……
她們在白色背部感覺寒冷……從茉莉的煙裡有我難忘的愛戀和悔恨和漆皮的鞋子。

                  ─1933

【作品賞析】

   楊熾昌先生於1933~1939六年發表的詩作,深受當時日本文壇[2]春山行夫與[3]西拹順三郎所影響(《穀物的祭禮》此詩集深受西拹的理論),而日本俳句的形式[4]楊熾昌先生的作品初起中端倪出一二,雖不完全符合形式要求,但與留日所接觸的環境不能說沒有影響。《福爾摩沙島影》中各篇章可以玩味用簡約的文字抒發豐沛的情感,如<街樹>「沒影子的植物的擺設就放在緋紅的墊上吧/在看不見的太陽下看著冬天懶睡的風景……」。在文字意象的使用上,「沒影子的植物/看不見的太陽下/冬天懶睡的風景」在這樣的語言模式中,交錯的的是眼睛所見的事物與腦中片段事物的突兀的結合,什麼樣的植物沒有影子?是日光的引沒嗎?它暗喻的真正事物又是什麼?但「擺設在緋紅的墊上吧!」卻是一個現實中可以實際的動作。陽光又如何能看不見呢?只有在夜晚或是暗示著內在的陰沉。「看著冬天懶睡的風景」,「睡」有歧異性的解釋,死亡是其中一種,不由聯想著「冬天/懶洋洋/沒有生機」的畫面。接著看<島上的少女們>「在半開的門後」是現實的一景,「消瘦的少女依然站在幻影中……」當幻影一詞出現時,又彷彿是夢中的場景,皆之而來「玻璃門上風一樣亂的一張張臉出現又消失……」是幻覺卻又如現實,彷彿無意識卻似乎是恍如眼前,「白色背部/寒冷」屬於顏色與溫度的連結想像,最後跳落在「茉莉煙裡/我難忘的愛戀/悔恨/漆皮的鞋子……/」,似乎勾引起某種回憶在心底發酵,在腦海醞釀。意像的切割,透過文字彷彿電影的拼湊畫面,此一超現實主義[5]的手法,用平常語言解釋就是一種夢境與現實的交會所產生的光亮,而自動書寫、拼貼、催眠式寫作是最顯著的特徵,也可以說是人潛意識的作用。[6]楊熾昌先生所引進台灣的新文學思潮,最終的目的是推翻舊有的創作理念,藉此得到新的創作思維。如果說那是一種強烈的「對比」,「有」和「無」擺在同一個時空,展現一個錯綜複雜的人生,也未嘗不可不是嗎?

花粉和嘴唇[7]

房間的空氣井底一樣沉甸甸的
把長衫捲到三角褲處
美里以白色的手撫摸腳的線
煙斗的聲音和爵士和腋臭和……
夢醒就看到「再見──M子」的字型

玫瑰的花粉蓋上口紅
敗北的意識沉重地流過去

                                                   1934

【作品賞析】

這部作品與楊熾昌先生的其中一篇小說同名,運用詩的技法架構的一篇小說,「『利用酒與女人』對心理潛在意識層面的剖析」;而《花粉與嘴唇》是一首酷似小說詩的形式,利用場景、人物、情結、高潮、懸疑,濃縮在七行小詩之中,利用感覺刻印內心的掙扎,卻多了情色的魅惑。其他如〈尼姑〉[8]、〈茉莉花〉[9]、〈無花果〉[10]、〈青白色的鐘樓〉[11]突顯了這一類的小說詩魅惑性統[12]。從視覺上「長衫捲到三角褲處」、聽覺上「煙斗的聲音」、觸覺「白色的手撫摸角的曲線」交錯勾勒一幅人性與情意之間的誘惑。實際上是「口紅像玫瑰花粉」,而敗北的意識似乎傳達著無法解釋的思維。其實也可以從楊熾昌自我的羅曼史,對女性纖細的敏銳感加以驗證,從殖民地區被壓制、被扭曲的人性與情意,無法獲得紓解,因而形成自我壓抑、自我殘害的心理障礙,找到ㄧ種詮釋。

秋之歌[13]

   

嚅囁、而又嘆息

雲的哀嘆喲,沉落

在葉上、石上,依靠著、倦怠著

閃爍著、星呵消失吧

些許的、生命呀,滋潤著。

【作品賞析】

「嚅囁/嘆息/哀嘆喲/沉落/消失吧」嘆辭的用法,擬人的成為聲音,想像扎實的刻印在腦海;「葉上/石上/依靠/倦怠/閃爍/」視覺搭配著情感的觸覺成為一種思考的美,最重要的擁有長吁短嘆的風貌,落筆的用字「些許的/生命呀/滋潤著」隱含著流動細微的生機。巧妙的留下秋的生命跡象,衍展秋的魅惑性[14]

自畫像[15]

在毀壞
台南是風化的城市
和平的早晨
面對那幽冥世界
今天也在生命的閃爍裡
人走著。

狄俄尼索斯[16]笑著!
喝酒
我埋身破爛裡

                                          ─1979

【作品賞析】

「毀壞/風化」暗喻著台南(城市)逐漸崩解中,「和平的早晨/幽冥的世界」相對映照著外在的景與內在的情,錯落成對比的現象。「今天/生命的/閃爍裡/人走著」在生命存有的當下,有著幸與不幸,即使如此還是得走,即便是死亡。選擇情感的生活,有如希臘神話的酒神,可以是頹廢、荒誕、自我的存在,「我依舊是我」的精神存在這樣的污泥,或是說多數相同的人性之中。

參考書目

1葉笛漢譯、呂興昌編訂、楊熾昌原著:《水蔭萍作品集》,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2楊熾昌:〈殘燭的火焰──回憶燒掉的作品及和女性的羅曼史〉,《水蔭萍作品集》,1995240242頁。

3劉紀蕙:〈前衛的推離與淨化〉,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42頁。

4葉笛:《台灣現代詩史論》-<日據時代台灣詩壇的超現實主義>,1996年文訊初版第21~24頁。

5林佩芬:《水蔭萍作品集》-,頁〈永不停息的風車──訪楊熾昌先生〉,第275。原載《文訊》雜誌第九期,19842月。

6劉紀蕙:〈變異之惡的必要──楊熾昌的「異常為」書寫〉,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文化公司,2000年,第206220頁。

7羊子喬:〈超現實主義的提倡者──訪楊熾昌談文學之旅〉,《水蔭萍作品集》,第283284頁。原載《台灣文藝》102期,19869月。

8馬悅然、奚密、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詩選。台北市:2001年麥田出版。
9
葉笛:台灣早期現代詩人論。高雄市:2003年春暉出版。

參考網站:

1台灣新詩美學http://www.nssh.tpc.edu.tw/china/hsiao/%E5%8F%B0%E7%81%A3%E6%96%B0%E8%A9%A9%E7%BE%8E%E5%AD%B8.htm

2台灣文學比較研究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TaiwanLit/taiwanlithome.htm 

3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

http://www.ncku.edu.tw/~taiwan/taioan

4黑子【水蔭萍詩中的女性意象】

http://blog.yam.com/huginx/archives/24181.html

5黑子:詩人在唱 貓的憂鬱──水蔭萍《燃燒的臉頰》

http://blog.yam.com/huginx/archives/24170.html 

6. 李桂芳:詞性與構圖-水蔭萍詩中的超現實連結

http://www.complit.fju.edu.tw/discusstion/group3/messages/54.html

                                                                                                       寫於2005.10.06

                                        



[1]楊熾昌:福爾摩沙島影〉、〈花粉和嘴唇〉、〈秋之歌〉原收於《紙魚》。

後收於葉笛漢譯、呂興昌編訂、楊熾昌原著:《水蔭萍作品集》,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2]《詩與詩論》一九二八年創刊,春山行夫發表了幾篇有關「詩的形式和方法論」優異的詩論,並與萩原朔太郎掀起論戰。春山行夫的詩論中,他認為「自由詩為要成為詩而死滅,就因為不是散文的緣故」,又說:『詩人就是追求某種自己都不明白的東西的人,聽到不明白的東西這件事,決非詩人的恥辱。』

[3][3]引用楊熾昌先生的評論《西拹順三郎的世界-關於詩集《AMBARVALIA》:《有圈的世界》的論文裡,西協在序裡如此寫著:『我在那裡看出他避免把思考的構成變成理論性,而從繪畫性來看,我認為很美。同時那詩的響簧似的風格中笑著的〈牧人之笑〉是極為人性的。』

詩集《AMBARVALIA》是依靠作為對古希臘和羅馬的世界擁有興趣的土人世界、又可愛又透徹的感性所構築的詩世界在笑著。更進一步,它也在處理了近代世界文學的片斷的意義上,這本詩集帶有人類學的角度。發表於一九三二年。

[4] 「俳句」是日本傳統詩歌的一種形式,起源於一種卅一音節的短歌(也就是小詩)的前三行。也就是由排列成三個短行的五、七、五共十七個音節組成,其中會嵌上一個與季節相關的字詞,並且不強調韻腳,也不設下隱喻。這種文體的題材最初以不涉入主觀的方式寫景、寫大自然,作者以清新簡潔的文字,試圖讓讀者從對一個季節的聯想進而引發一種弦外之音的情感反應。引用於《短詩異國情》-〈網路俳句熱〉文/須文蔚 網址http://dcc.ndhu.edu.tw/trans/poem/paper/36.html

[5][5] 超現實主義:1920~1930年由達達1920-30年間由達達衍生出 ,反對既定的藝術觀念,主要思想依據為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透過作品呈顯無意識的世界,用奇幻的宇宙取代現實,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影響力在各國引起熱烈迴響。特別在美國,超現實主義的自動性技巧直接剌激「抽象的表現主義」發生。代表人物:阿普、米羅、夏卡爾…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人們的真正思想,人的真正面目是隱藏在潛意識及夢裡的。他以為要真正瞭解一個人,就必須先瞭解他的夢。引用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2000年淑馨出版社。

菲利普˙奧杜安:《超現實主義者》瑟伊出版社1973年第15

引自程曉嵐:〈超現實主義述評〉,《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出版1993

年第83頁。

[6] 引用林淇瀁先生:《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潮的溯源與鳥瞰〉中外文學第28卷第119966月第77

[7]楊熾昌:〈花粉與嘴唇〉(詩),《水蔭萍作品集》,第100

[8]楊熾昌:〈尼姑〉《水蔭萍作品集》,第5758

[9]楊熾昌:〈茉莉花〉《水蔭萍作品集》,第5859

[10]楊熾昌:〈無花果〉《水蔭萍作品集》,第6162

[11]楊熾昌:〈青白色的鐘樓〉《水蔭萍作品集》,第6567

[12]採用「散文詩」的形式,顯示作者有藉形式以另立文類的企圖:「從散文詩中故事的幻影、重疊的形象和暗喻,帶著愉悅的音響,煞像披靡於什麼涼風的夢似地搖曳著。我一閉上眼就在眼瞼底下感到明亮的水在蕩漾,從無意識裡初醒,本能的衝動先被變成鮮麗的圖型,又回歸無意識。我的內部永遠楊熾昌:殘留著為透明的火焰所燒成的傷痕,年輕的皮膚被太陽炙焦,於是乎沉入健康的睡眠。」引用楊熾昌:《燃燒的臉頰》〈後記〉,《水蔭萍作品集》,第219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gnes0512&aid=76410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good.....good..
2007/10/09 17:36

good.....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