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2/26 20:42:09瀏覽4498|回應10|推薦23 | |
最近心情有點低落,主要是在思考「先別急著吃棉花糖」是否「正確」。 什麼叫做「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呢?這個怪句子典出社會心理學研究,實驗的方式是帶小孩子到一間房內,先拿一塊棉花糖給他看,然後告訴他有兩個選擇: 1.馬上吃,那麼,他就只有一個棉花糖可以吃; 這個實驗的目的在於:看孩子有沒有辦法忍耐一時的慾望,來換取未來更大的滿足。心理學者給這個「棉花糖理論」命名為「延宕滿足」(Delay of gartification),並持續追蹤這些被研究的孩子,最後的結論是:能夠等待獎賞的小孩,長大以後,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成功(註1)。 當初學到這個理論時,我便立刻明白自己是「棉花糖理論」的潛在奉行者。 小學時母親給的零用錢,好像是一週10元吧?我都會存在撲滿裡,甚至會省午餐錢,買個麵包打發肚子餓,然後將「多出」的錢留下,有時為的是買心愛的玩具,但更多的時候只是想存下來,看著郵局儲蓄簿上的數字變多。 這樣的行為到了中學時仍沒改,甚至到大學時代還變本加厲。由於學校附設的自助餐部門白米飯和湯是自行取用的,所以,我不想吃餅乾或麵包度日時,就會偷偷到餐飲部享用「免費」的白米飯與湯,圖的不是減肥,而是省錢。雖然我並不是真的窮到得這樣過日子。 出社會工作後,還是這樣。我可以好幾個月不出門、不花錢,累積到有幾十萬元後,才到英國倫敦遊學,完成生平第一次出國的美夢;反過來說,我可以把牛仔褲穿到破掉後才更新,鞋底爛掉才換一雙,最近的例子是手機背蓋掉了,我還想省著用「裸機」三年,將這件事情告訴朋友時,一直被念:「哪有為這種事等三年的?」還被強拉去買新機,最後得個新的手機當生日禮物,到現在還摸著機子傻笑不已。 是的,我這樣的「生活習慣」因此受到挑戰。朋友告訴我說:誰知道未來是怎樣,有時不及時行樂,只會老大徒悲傷。他舉我最常用的例子,就是老念說要努力工作賺錢,然後等到退休後,才出國,他說:「等妳退休時就老了,哪有力氣玩?」我轉念一想,好像也對,瞧上回爸媽出國,太冷不能行,高山不敢去,緊張刺激的活動也不願做,刪掉好多行程,而那些都是現在的我想玩的,或許,等我老了,也會像爸媽那樣什麼也不敢?到時候「出國」不僅是「奢望」,還會變成「去了是自討苦吃」的事? 出國的事情或許不大,但還有件困擾我的事情,也在「延宕滿足」方面,就是成為「全職作家」。我一直夢想著退休,因為可以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能全天候寫書、看書,不必在將生命花費在工作上。我承認工作現在對我而言是種負擔,可能是職業倦怠症吧?雖然上班時間依舊盡力,但心思卻離上班的場域越來越遠,好想就這麼地辭職不幹,回家窩著寫作。 可我知道不行,因為放不下「經濟因素」。當初沒有將「作家」當成職業來選,就是擔心自己餓死,現在更不可能反成為家庭的負擔。但前陣子看到文藝營的老師們能不怕麵包沒著落,毅然而然當作家為生,又遇到能「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劉姐,我越來越羨慕他們,越來越討厭工作只為了賺錢的自己,好想化為現在陶淵明。 如果說「人不輕狂枉少年」,那麼,我根本沒有少年時期,因為沒有輕狂過。我一直在等15分鐘後的棉花糖,但天曉得自己是否能活過15分鐘?天曉得等到的棉花糖是甘是苦?天曉得我最後是否還有棉花糖吃? 註1:以上段落為我修讀心理學時的學習內容,並參考《先別急著吃棉花糖》這本書的書摘改編而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6543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