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13 22:16:59瀏覽1824|回應9|推薦11 | |
科幻小說對我來講,是個「誤入歧途」。當時正值第四屆倪匡科幻小說獎,字數要求僅3000字,對初入寫作之門的我而言,以為很簡單(現在卻知道越短的小說越難處理得好),因而參與,當然,吃了閉門羹,卻因此產出一本長篇科幻小說(詳見〈小說之路‧下〉),因此,當交大科幻中心舉辦「科幻解構與創作」課程時,我立刻報名,參與這場連續五天的馬拉松式學習。 研習的主講人是李偉才教授。在上課之前,我只知道他是香港大學的教授,與葉李華教授是好朋友,其他的資訊全無,連上google查一下都沒有(註)。即使如此地「盲目」,我仍在他開口上課的瞬間瞭解到:這個男人是個不折不扣的「科幻狂熱者」。他不僅是喜歡科幻,愛看科幻,更是對科幻著迷到了瘋狂的程度!所以可以將科幻相關概念如數家珍地道出,隨著課程進行,我更明白李偉才教授不僅遍覽許多科幻小說,同時,他對於科學知識、哲學史觀、社會學概念等都有涉獵,小說、電影的一句對話,都能讓他論及相關領域知識,學識之淵博,真是讓人讚嘆! 李偉才教授言談中充滿對科幻的熱誠,是一種感染人的熱量,在炎炎夏日中的冷氣房裡,持續發燒,沒有因為他獨自撐場五天每天近8小時而疲乏。在這樣的洗禮之下,我覺得自己似乎從「科幻盲」進化,變成稍微能張開一點眼睛,窺見科幻豐富多變的內涵。 例如開場的「喜愛科幻的理由」,他便由同學的回應轉成四大要點:超現實元素、合邏輯/自然性、具預想/前瞻性、真實/虛假揉合。個人以為,這不單是科幻迷人的地方,同時也是科幻創作者應注意的要點。科幻小說要是過於現實,便不像科幻而是社會寫實,不合邏輯則像神話怪談玄幻,探討未來更是科幻的重要本質,就像討論過去是歷史小說的重要元素一樣,而科幻小說如果忽略既有的科學實際會像奇幻,完全缺乏虛幻則成為科普。哪,不過是開場幾點便觸及科幻核心,真是高招。 接下來李教授談了科幻小說的定義、歷史發展、科幻意念以及應該重視批判精神。不可免俗的,他用了很「硬」的定義來界定科幻小說,因為他原是「重度科幻迷」,是科幻小說史「黃金時代(Gold Age)」開始入迷的,當時的科幻小說多半重視「知性上的激發」,不像後來的「新時代(New Age)」重社會批判,描述人的心裡、社會、情色與暴力(聽到這裡,我突然覺得自己很適合寫這類的科幻XD),更不像「網際龐克(Cyberpunk)」那樣以完全依賴電腦的未來世界為題材,因此,他歸納優秀的科幻應有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而這思想性包括探討性、批判性。 我私下以為,如果以這樣的要求來看「科幻小說」,那可難寫了,難道就不能單純地只「博君一笑」嗎?這問題在我腦中逐漸發酵,幸好李教授選讀的科幻小說有洩漏天機。那些短篇小說有些僅是藉由科幻主題反諷某些信仰、人的行為,更多典型的「意外結尾」僅是讓人覺得好玩,加上他後來自己承認:小說最重要的是趣味性,不有趣就不好看了,然後提出科幻小說其次重要的是探討性,最後才是知識性與批判性,可見,「理論」上的理想是一回事,但到創作與欣賞的層面時,又是另一回事了。 基本上,李教授是非常健談的。他能滔滔不絕地連續演講2、3個小時,中間不休息,依舊聲音宏亮,不過,偶爾為了增進師生互動,他也會進行一些有趣的討論。 第一次討論是以「一個人從101大樓跳下來,為什麼沒有死亡?」為主題。這樣的腦力激盪十分有趣,我們分成兩組,從答案中可以讀到兩組成員不同、思考邏輯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可惜的是,李教授可能很少主持類似的討論活動,他沒有將焦點放在「科幻」上,而是放在「科學」上,所以當同學答「帶降落傘」之類的答案時,他深表同意,還解釋起背後的科學原理,可我覺得參與的是「科幻講座」而非「科普講座」,自然應該試著用「科幻的頭腦」來玩這樣的遊戲,得到的啟發會比較多,所以,討論最後變成「比賽哪一組想到的『成龍式跳樓法』多」,殊為可惜。 課程裡還有另一個很不錯的討論,就是「發問的藝術」。李教授起初提一些例子來告示我們,好問題是看似理所當然,但實際卻不一定的,例如為什麼種瓜一定得瓜?為什麼人要睡覺?為什麼圓周率是無窮小數?許多「從平凡見不平凡」的問題,正可以幫助個人啟迪思考。我認為這次的討論頗成功,不是因為兩組同學的答案天壤地別,而是因為老師最後用明顯性、明確性、深刻性、層次性、啟發性、可解性等六項指標,一一解釋這些答案的優劣,雖然我覺得自己要實際應用還有很長的距離,但卻認為這是很棒的指標,可以讓我評估自己的科幻意念的高低。 由一個學識豐富的科幻迷來主講科幻創作,的確是再適合不過的事情了,雖然李偉才教授在第二天因為實在是太熱情,而忽略時間控制的藝術,讓肚子容易餓的我有點吃不消,此外,他也曾為了解釋「人類起源」,而從宇宙形成開始解說,讓課程化為「科普講座」,但主辦單位事後有提醒他,而李教授顯然也能接納別人的意見,第三天起便調整自己的教學,此等接納雅言的胸懷,令人十分欽佩! 唯一可能比較難讓他調整的大概有兩點,一個是他對《星艦奇航(Srar Trek)》的迷戀,一是他對「複製人」的排斥。 因為很喜歡《星艦奇航》,所以他放了兩集影集和一部電影片段。這對於英文不好的我而言,可是一大考驗,幸好我玩「猜猜樂」的本事還不差,有看出片子想說什麼,但還是十分耗神。聽他說看到電影裡,導演就片中「主角」之一的太空船──企業號──便拍了五分鐘左右,單單看到這五分鐘便滿足了,我忍不住一笑,李教授實在是太可愛了,這樣單純的感動或許是現在很多人所缺乏的,不是嗎? 至於流行的「clone」技術,他首先提不滿意用「複製」這詞來翻譯,認為太不「科幻」了,感覺就像copy那樣簡單的東西。此外,他認為複製人不過是兩個DNA相同的人而已,雖然中間有其他技術支援,但依舊像是雙生子一般,他看不出有什麼特別吸引人之處,所以他不想看《絕地再生(The Island)》。可我覺得這部科幻片表達的正是一個道德議題,就是以複製人為「備胎」這樣的科技過於殘忍、不人道,劇中描述對我這種非理工出身的人而言,還頗能自圓其說,真的好想建議李教授去看完片後再下定論。 當然,收穫不限於課堂。這次上課,我得以近瞻黃海老師、葉李華教授與其夫人、葉言都先生、蘇逸平先生等前輩(以上排列根據筆畫順序,與年齡和資歷無關XD),也讓我和倪匡獎的幾屆得獎作者有了進一步的交流,他們有人對科幻文學涉獵頗多,能分享許多經驗,有人則非常勤奮,晚上十點要上夜班,還努力地早上九點便來上課,還有人每天從桃園搭火車來台北學習,甚至李教授出作業要我們交一篇2000字的小說,我因為疲累而以舊文刪改成篇,他們多數人竟臨時努力地寫新文出來,這些精神,都讓我深深佩服! 除此之外,我也要對葉李華教授與默默辛苦的工作人員說聲謝謝,雖然其中我因緣際會只和康婉玲聊幾句話,但我覺得一個活動在前置作業、現場作業以及之後的整彙,都需要許多人共同合作,每天到教室時冷氣等都已經開啟、一週下來課程能順利結束、而且他們會將我們的意見反映給李老師,這些面向都顯示交大科幻中心辦這個課程是很認真的,真的該對他們大聲地道謝,只是我在現場時忘了,嗚嗚…… 在茫與忙之間,我囫圇吞棗地度過五天。雖然不覺得自己腦袋進步多少,但總是「曾經浸淫」在一場科幻饗宴中,甚至因此跑去圖書館借了相關書籍回家,嗯,期待今日種下的知性種子,未來有機會開花,讓我別再太科幻「盲」!
註:李偉才教授在香港,相當於葉李華教授於台灣,都致力於科幻,並努力推行,相關介紹請看維基百科李逆熵 後記:在此我得重新向《V怪客》致歉,因為按照李教授的定義,它確實是科幻,因為有「科學的幻想」成分在,所以,不是有雷射槍、外星人、電腦世界的電影才叫科幻片XD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