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耶律楚材信佛護民護教的大菩薩
2020/08/20 18:44:01瀏覽258|回應0|推薦0

耶律楚材

這位風雲人物,並非漢人,而是漢化了的契丹人。他生逢亂世,雄才大略,成就斐然,且佛學、琴學俱契三昧,他,就是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湛然居士,遼朝東丹王耶律倍八世孫、金朝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在金仕至左右司員外郎。他"博極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者。"(《元史 耶律楚材傳》)燕京城破,成吉思汗聞其名召見之,收其為臣。其後追隨成吉思汗征討西夏,輔佐窩闊台滅金,凡三十餘年,其間居中書令之位十有三年。

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對他有這樣的評價:"蒙古之制,凡攻城而抗拒者,屠之。故蒙古入中原所屠名城不可勝計……其君臣又絕不知有治民之術,若此時無文正,正不知其何如也"。我們知道,歷史上謚號為"文正"的人物,還有范仲淹、司馬光、曾國藩等人,他們每一位都如黃鐘大呂,在我國歷史上有著重要影響力。而耶律楚材也被謚為"文正",其人如何,由此可以想見一斑。

王國維在給出的評價裡,正好說明了楚材做的兩件大事。其一,止殺。阻止了蒙人屠城。其二,建制。使蒙人從落後文明走向了先進文明。接下來,我們對這兩件事分而述之。

其一,止殺。所謂"蒙古入中原所屠名城不可勝計",發生在成吉思汗時期。在窩闊台初期,耶律楚材為丞相,力阻了一場即將要發生的最大規模屠城。這座城就是汴京,北宋時的東京汴梁城,也即今天的開封。當其時,汴京作為金國後期的都城,城中居民有140萬之眾。被蒙古軍包圍後,久攻不克。攻城將領速不台,在西域、中亞屠城無數,殺人如麻,他發誓破城後要血洗汴京。正是耶律楚材苦苦勸說窩闊台,窩闊台最終才下令不准屠城,只殺金國皇族。"其後攻取淮漢諸城,因為定例。"此件事,可說是功德無量,救拔生靈於水火,是文明對野蠻的一次偉大勝利。

其二,建制。蒙元帝國創立之初,軍政合一,無明確制度。楚材所推行的政策,主要有改革政治體制,提拔重用儒臣;保護農業,實行封建賦稅制度;反對濫殺,保護百姓生命;禁止掠民為驅,實行編戶制度;反對撲買課稅,禁止以權謀私;主張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經典。這些措施,使新興的蒙古貴族逐漸放棄了落後的遊牧生活方式,採用漢族以儒教為中心的傳統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使先進的中原農業文明得以保存和繼續發展,也為由蒙入元奠定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無文正,蒙元又會是怎樣一種景象?也許整個中國歷史都將為之改寫吧。

就是這樣一位在政治上有傑出成就的歷史人物,在詩學、琴學、佛學方面亦有著很深的造詣。

首先我們來看看楚材與佛的淵源。當年金國都城南遷汴梁後,任左右司員外郎的楚材留守中都燕京,被蒙古兵圍困於斯,他對時局發展持消極態度,"憂患以來,功名之心束之高閣",遂轉而學佛。初從聖安澄公習禪,後拜萬松行秀門下,苦修三年,獲其印可。正因為楚材修佛有成,有一顆佛心,又與儒家思想結合形成佛儒思想,對蒙元建國和制止殺戮等多有貢獻。汴京城的止殺行動就是他佛家慈悲之心的最好體現。

成吉思汗時期,楚材隨駕征西,與道教全真派掌教丘處機有所交往。當時,丘應成吉思汗之召,從山東出發不遠萬里趕赴漠西,為成吉思汗講授養生之道,在軍中盤桓日久。楚材有機會與丘交往,初期二人關係尚好,後來卻發生齟齬。在《西遊錄》中,他對丘已表露出不滿。該書上卷記西征見聞,下卷卻專門為批駁丘處機而寫。列舉對丘"不許之事"計十條,對丘的諸種言行一一予以批駁。在這裡,我們姑且不對批駁事加以議論,不過寫此書時,丘已東歸,可見當時佛道之爭已起,楚材雖非對道家學說有異議,但對丘等道門中人的行為頗有微詞,由此可見楚材護佛之心切。按邱處機他應是漢奸,他並沒勸成吉斯汗戒殺,成吉思汗死前還令人殺光西夏人民,且成吉斯汗命他掌宗教,他竟利用權位侵佔佛寺32座!

而最能表現楚材參禪境界的是《洞山五位頌》組詩。茲列如下:

《洞山五位頌 正中偏 其一》

十月澄江徹底冰,梅花江路破瑤英。

寒齋冷坐人無寐,雪映書窗一夜明。

《洞山五位頌 偏中正 其二》

區區遊子困風塵,就路還家觸處真。

芳草滿川桃李亂,風光全似故園春。

《洞山五位頌 正中來 其三》

石女翩翻鳥道飛,淵明琴上撫冰絲。

緩歌劫外陽春曲,慢看盤中白雪詞。

《洞山五位頌 兼中至 其四》

涇渭同流無間斷,華夷一統太平秋。

而今水陸舟車混,何礙冰人跨火牛。

《洞山五位頌 兼中到 其五》

水窮山盡懸崖外,海角天涯雲更遮。

撒手轉身人不識,回途隨分納些些。

這五首詩,乃楚材模仿曹洞宗祖師洞山良價的相應偈語而作。洞山當年作有《正偏五位偈》(此處省略),意在揭示理事圓融,偏正回互的禪學思想,體現參禪悟道的不同境界。五位,是指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如楚材詩題所示)。其中,正,是指體、空、理、心性、絕對等;偏,是指用、色、事、相對等。也即,事理相互配合,也就是偏正回互,生出正中偏等五位之別。

我們來看楚材的這五首詩。拋開禪理不說,這些詩亦明白曉暢,頗為流麗。

再從禪理來看。

正中偏是背理就事,參禪者對真理的把握偏向於現象界去尋找自我的本來面目(佛性或自性)反而忘了自我便是本體(真理),從而滯於外物,"雪映書窗一夜明",此處參禪者向外求索之意自明。

偏中正是舍事入理,猶如遊子還家(家即本體界),參禪者不再強烈呈現分別見解,現象界的一切逐漸隱退,即是舍事入理,攝用歸體,因此說"風光全似故園春"。

正中來則不偏袒於一邊,無所謂相對情況出現,即參禪者在這一階段已不再感受身心存在,二者皆泯滅無餘,本體已達無念境界,故雲石女騰空,淵明撫絲(一般認為淵明撫弄無絃琴,此為反意,無可無不可),"陽春白雪"乃孤芳自賞,參禪者還須從本體界走向現象,不居尊位,無化而無不化,應萬象之差別,變現無垠之妙用,但還不圓滿,故雲"緩歌、慢看"。

兼中至即空色一體,理事通融,參禪者從現象界差別之妙用,體悟到現象與本體的冥合,即"華夷一統",而達於無念無想的境界,故能"冰人跨火牛"了。

兼中到圓滿功成歸正位,也應冥應眾緣,動靜施為,平常自在。這樣正偏兼帶,理事圓融,內外和合,非正非偏,得最高覺悟,故可"隨分納些些",以化導眾生。

從以上詩作即可看出,楚材的參禪境界非一般人可比,是一位佛心儒身的智者。

楚材不僅通達佛學三昧,在琴學上亦是一位大家。他喜蒐集名琴,擅彈《廣陵散》,下面這首《彈廣陵散》表達了楚材欲借彈《止息》(即廣陵散)以平胸中鬱結不平之意。

居士閒彈止息時,胸中鬱結了無遺。

樂天若得嵇生意,未肯獨吟秋思詩。

四川省博物院館藏 耶律楚材 曾用唐琴 “玉澗敲冰”正面

四川省博物院館藏 耶律楚材 曾用唐琴“玉澗敲冰”背面

另一首關於《廣陵散》的鴻篇巨製是《彈廣陵散終日而成因賦詩五十韻》,詩從彈琴的緣起寫起,中段大篇幅寫琴曲的構成與立意,又談到琴譜的流傳,最後點出商宮同聲(一弦二弦同音),乃有"逆君"之意,嘆千古無人識真意(清君側之權臣)。

茲錄如下:

湛然數從軍,十稔苦行役。

而今近衰老,足疾困卑濕。

歲暮懶出門,不欲為無益。

穹廬何所有,祗有琴三尺。

時復一絃歌,不猶賢博弈。

信能禁邪念,閒愁破堆積。

凊旦炷幽香,澄心彈止息。

薄暮已得意,焚膏達中夕。

古譜成巨軸,無慮聲千百。

大意分四節,四十有四拍。

品弦欲終調,六弦一時劃。

初訝似破竹,不止如裂帛。

忘身志慷慨,別姊情慘戚。

衝冠氣何壯,投劍聲如擲。

呼幽達穹蒼,長虹如玉立。

將彈怒發篇,寒風自瑟瑟。

瓊珠落玉器,雹墜漁人笠。

別鶴唳蒼松,哀猿啼怪柏。

數聲如怨訴,寒泉古澗澀。

幾折變軒昂,奔流禹門急。

大弦忽一捻,應弦如破的。

雲煙速變滅,風雷恣呼吸。

數作撥剌聲,指邊轟霹靂。

一鼓息萬動,再弄鬼神泣。

叔夜志豪邁,聲名動蠻貊。

洪爐鍛神劍,自覺乾坤窄。

鐘會來相過,箕踞方袒裼。

一旦譖殺之,始知襟度阨。

新聲東市絕,孝尼無所獲。

密傳迨王遨,曾為山甫客。

近代有張研,妙指莫能及。

琴道震汴洛,屢陪光祿席。

器之雖有聲,鍊此頭垂白。

中間另起意,沈思至峻跡。

節奏似支離,美玉成破璧。

為山虧一簣,未精誠可惜。

我愛棲岩翁,翻聲從舊格。

始終成一貫,雅趣超今昔。

三引入五序,始作意如翕。

縱之果純如,將終繳而繹。

嵇生能作此,史臣書簡策。

又謂神所授,傳自華陽驛。

韓皋破是說,以為避晉隙。

張崇作譜序,似是未為得。

我今通此論,是非自懸隔。

商與宮同聲,斷知臣道逆。

權臣侔人主,不啻韓相賊。

安得聶政徒,元惡誅君側。

上欲悟天子,下則有所激。

惜哉中散意,千古無人識。

通篇讀罷,令人感嘆。是篇非擅琴者無以為之,如"大弦忽一捻,應弦如破的。雲煙速變滅,風雷恣呼吸"之句,讓人直如身臨其境,彷彿風雷手上生。篇末點出曲意,收束全篇。楚材這首詩描寫自己彈《廣陵散》兼談曲意與曲譜流傳的篇什,知之者不多。或謂唐代描寫聽琴的詩過於此篇者,如李頎《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但楚材此篇的主體,非在描摹琴曲意境和彈者技藝,自是無可比擬的。

楚材雖身居高位,然為官清廉,政績昭著。生後遵其願安葬於玉泉山下昆明湖畔。當時一些蒙古貴族向乃馬真後進讒言,說楚材"居相位日久,天下貢賦,半入其家"。後遂遣人去查看,結果只發現"琴阮十餘,及古今書畫、金石、遺文數千卷。"其清廉若此。

乾隆十五年,修建清漪園時,楚材已毀之墓被發現,遂重新修建了祠堂,乾隆題了御碑,以供後人瞻仰。

玉泉山上有著名的華嚴洞,楚材曾有詩題詠:"花界傾頹事已遷,浩歌延望意茫然。江山王氣空千劫,桃李春風又一年。"江山王氣,亦不過是過眼雲煙矣。

玉泉山

楚材曾於贈給萬松老人的詩中寫道:"千山皓月和煙靜,一曲悲風對譜傳。"(《贈萬松老人琴譜詩一首》)。品咂這意境,八百載以下,又怎不讓人臨風懷想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即刪)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49222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