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20 10:41:34瀏覽312|回應2|推薦3 | |
李良達 這兩年,因為行程忙碌,我的寫作量減去了一大半。 一來,其實我的文章本來就寫的不夠好,時間夠的時候,字斟句酌,勉強還可湊數,一但時間不夠,品質就堪虞,與其野人獻曝、自曝其短,不如藏拙,所以我就盡可能少寫。 二來,當然也因為更多好手、寫手的加入,希望森林(www.seewant.org )的貼文越來越多,就不需要我的文章拿去濫竽充數了。 因之,就有關心的人會問到:老師,你最近文章寫的少了?還是貼的少了? 我就乾脆自己明說,不是貼的少了,是根本就寫的少了。 於是,另外一種聲音就會出現:老師,寫少了,筆會不會變鈍了? 他們的理由是,有某位名作家曾說,他強迫自己每天都要寫幾千字,好讓自己越來越文思泉湧、下筆如飛。 我個人的經驗是這樣子,多寫、常寫,是的確會讓你越來越能寫;就像時下流行的所謂『一萬小時的淬煉』的理論一般,如果你能一直寫、一直寫,寫作時間累計超過一萬小時之後,你應該會成為寫作高手。 可是,不寫,會不會讓你退化,恐怕就不一定。 據說,晉朝的書法大師王羲之的最小的兒子王獻之,有一天走進父親的書房,問他能寫出一手好書法的秘訣。王羲之聽了,就領著王獻之來到後院,指著十八口大缸對兒子說:「寫字的秘訣就在這十八缸水裡,你只要把這十八缸裡的水寫完了,自然就知道。」 聽說,有一次,他覺得自己寫的書法已經很不錯,於是寫了一個『大』字,拿去給父親看,結果父親什麼也沒說,只在那個『大』字之下,點了一點使之變成『太』字,然後要他拿去給母親看,母親一看就說,你這字的確寫得很不錯,尤其這『太』字的最下面那一點,已經像極你父親的功力──王獻之於焉知道自己功力還是不夠。 王羲之成名之前當然經過一萬小時的淬煉,但年紀稍長之後,應該已經漸漸少寫了(尤其當時他其實是在朝為官);而王獻之當時顯然正完成一萬小時的淬煉,可是他的功力還是不如他父親。 所以若不繼續大量寫作,筆會不會變鈍?答案真的可能是不一定──要看情況而定。(王羲之就顯然沒鈍掉) 首先是要看你在停筆、或少寫之前,下的功夫有多深,功力練到有多高?你下的功夫越深、練的功力越高,停筆或少寫之後,功力減退的可能就相對降低;其次,是要看你有沒有像陶侃搬磚一樣,每天維持一個最低程度的熱身活動,如果有,我相信你還能維持住至少七、八成以上的火候。 32年前,我從學校一畢業,就進入中國時報社擔任記者,一直到前兩年開始減少寫作量為止,大約三十年之間,每一天寫作超過一萬字,對我來說是家常便飯、常有的事,所以我相信我是下過功夫的。(至於功力高不高我就不敢說了) 而我並不打算封筆,我還是會繼續維持微量的寫作,這就是我的熱身活動,所以我相信我應該至少還可以維持一定的功力吧。 雖然最後還有待結果來驗證我的筆究竟有沒有鈍掉,可是我想要說的是,其實人生也不一定要弄到那麼緊張。我們應該要努力,要盡可能去付出一萬小時的代價去淬煉出真正的專業,並且設法常保持自己的功力在巔峰狀態,可是也不必因此而過度緊張兮兮。 因為無論如何,總有一天你還是會日薄西山、走下坡的,總有一天你還是會經歷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淘汰的現實。所以我們盡其在我即可,為我們已經、曾經擁有的感恩即可,不需要為怕失去而過度擔憂。 上班族多半並不寫作,但你可能還是得寫很多報告、簽呈、公文等等,道理完全一樣,你要趁著能寫時多寫、多練習,直到爐火純青;而一但你位階漸高、漸漸少寫,你還要維持最低程度的熱身活動,以免鈍掉。 可是,你千萬不要因此每逢要寫什麼東西時就緊張兮兮,這大可不必,將心情放輕鬆,盡其在我即可。 除了寫作之外,寫程式,以及其他種種的專業,也都一樣。讓我們都以最輕鬆的心情,最認真的態度,務求盡其在我,但不必強求成功一定在我。功力越來越高固然歡欣,一但功力減退也無須失落。畢竟,這是自然界必然的循環,就順其自然吧。(希望森林/www.seewant.org/ 2010.4.20)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