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印度教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
2010/10/23 16:14:41瀏覽5676|回應0|推薦10

印度教文化綿延了四千餘年的歷史,起伏跌宕;有其昌盛輝煌的時代,也有其衰落低沉的時期;但是,它風雨飄搖、歷經滄桑,一直延續至今。在漫長的發展歲月中,印度教的信仰與文化,伴隨著商貿往來和移民遷徙,也傳播到世界各個地方,並對當地的社會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大約在公元前後,隨著印度移民,印度教開始傳播到東南亞各國,如緬甸、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早在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裡山大率大軍侵入印度後,印度教的思想則流入歐洲。公元前後,伴隨著佛教,印度教的思想與文化傳入我國。到了近現代,印度教吠檀多思想已在歐洲北美廣泛流傳。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還建立起一些以印度教教義為主旨的宗教社團,其影響波及到歐洲,在西方青年中間產生了廣泛的反響。

一、印度教在南亞

印度教自古產生於南亞次大陸。在這裡,除了印度以外,它還流行於尼泊爾、斯里蘭卡、不丹、錫金等國;在孟加拉國,雖然伊斯蘭教被定為國教,但是仍然有12%的人口信仰印度教,甚至在巴基斯坦也有少量的印度教徒。

1、尼泊爾
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即佛陀時代,印度教就已經傳到尼泊爾。當時,居住在吠舍離(今屬北印度比哈爾邦)的李查維人(漢譯佛經中譯為離車、利車、離車毗等),被摩揭陀國阿舍世王打敗,逃到尼泊爾,在尼泊爾建立了李查維王朝。李查維人把他們所信仰的印度教也帶到尼泊爾。李查維王朝的國王們,多數崇信濕婆神,也有少數推崇毗濕奴神。在當時的尼泊爾,既有印度教信仰,又有佛教信仰,二教並行不悖。
公元8世紀,尼泊爾國王把印度教改革家商羯羅大師請到尼泊爾,大力宣講印度教,並排斥佛教,故使印度教有一個較大的發展。
14世紀,馬拉王朝著名的國王賈耶斯提蒂。
馬拉(1382-1422)極力推廣印度教,他使種姓制度在尼泊爾確定下來。此後,馬拉王朝的歷代國王都尊崇印度教,不斷地修建神廟,迎請印度的婆羅門擔任神廟祭司,供奉梵天、濕婆和毗濕奴大神,使印度教在尼泊爾的影響逐步超過佛教。
13世紀穆斯林統治印度以後,大批的印度王公和婆羅門為了逃避伊斯蘭教的迫害而湧入尼泊爾,也使印度教在尼泊爾的勢力擴大。
到了18世紀,印度教在尼泊爾已佔據主導地位。

現在,印度教是尼泊爾的國教,全國人口的89.5%都信奉此教,約有信徒1600多萬人。其次是佛教,有5.7%人信仰。印度教徒遍布於尼泊爾各地,主要集中於西部和南部的谷地,而佛教徒則多在山區。

首都加德滿都寺廟林立,到處可見,據說有大小寺廟2500多個,印度教神廟是主要的,也有少數是佛教的。加德滿都附近,有兩座最著名的印度教神廟。一座名為帕蘇帕底寺,位於加德滿都東北2英里處,此寺供奉濕婆大神。寺院的主體建築為塔式,四周有許多小寺環抱,濕婆神的愛獸- -神牛南吉的高大塑像與群寺並立,十分雄偉壯觀。這裡的香火非常旺盛,每年都有大批國內外的印度教信徒來此朝聖。另一座名為章古納拉揚寺,位於加德滿都以東8英里,該寺供奉毗濕奴大神,寺中的神像雕塑得精美绝倫,故而遠近聞名。

尼泊爾的印度教徒對神靈十分虔誠。每家每戶的大堂上皆供奉神像,他們每天都要向神祈禱多次,而且嚴格規定不敬神者不能進食。不分大人小孩,不論在家裡還是在廟中,都必須空腹敬神,否則就是對神靈的不誠。尼泊爾的印度教徒特別尊崇黃牛,這裡的風俗跟印度略有不同,印度的印度教徒更為尊崇白色的母牛。在尼泊爾,黃牛被視為神,黃色的母牛被尊稱為母親。黃牛不僅受到人們的尊崇,而且得到法律的保護。法律規定對黃牛不許殺、不許食,否則就會受到拘留、罰款和刑事處分等。在農村,一律不許用黃牛拉車、耕地,只用於放生行善。

另外,尼泊爾的印度教還有一個特殊的風俗,即崇拜「童女神」。尼泊爾語稱此為「古瑪利黛維」, 「古瑪利」意為童女,「黛維」意為女神。尼泊爾全國共有三位童女神,分別供奉在加德滿都市、帕坦市和波格德布爾市。她們都是從尼瓦爾族沙迦種姓中挑選出來的童貞女孩,大約三歲時就被列入族譜,七歲時被選中。選童女神的條件非常嚴格,要求她們必須是五官端正、牙齒整齊、皮膚潔淨、性格溫柔而勇敢。入選後,要從家裡接至廟中,有專人侍奉和培養。每年只在因陀羅節那一天,這些活女神被抬出來巡遊市區,與信徒們見面;平時,她們被關在廟中,只有當善男信女前來求神問卜時,才在廟內樓上的窗口中突然一現。在每年的因陀羅節,女神頭頂鑲滿珠寶的金冠、頸戴蛇狀的金鏈、身穿金褸紅衣、周身金光閃耀,她們坐在轎中,行進在大街上,受到成千上萬崇信者的朝拜。但是,一旦長大,青春期來臨後,她們就被送至家中,不再在廟中出現。據說,這種崇拜女神的風俗早在古代就開始流行,一直延續至今。

2、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是印度洋上的一個島國,與印度隔海相望,兩者最近之處只隔35公里。這種地理位置則決定斯里蘭卡的歷史文化必然受到印度的強烈影響。

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的雅利安人就渡海來到斯里蘭卡島定居,並與當地的維達人逐漸融合,形成了以後的僧伽羅族。伴隨著印度移民,印度教也傳入這裡,當時的斯里蘭卡既流行印度教,又有土著民族的多神崇拜。
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著名國王阿育王派其子摩哂陀來島上傳播佛教,受到僧伽羅王的支持,此後僧伽羅人才逐漸接受佛教。
另外,公元前3世紀左右,信仰印度教的泰米爾族人開始從南印度向斯里蘭卡島的北部移民,又一次把印度教帶入島上。後來,泰米爾人大量湧入,他們主要居住在斯里蘭卡的北部和東部。從此,印度教也就在此紮下根來。
斯里蘭卡有兩大民族:一個是僧伽羅族,主要居住在南部,信仰佛教;一個是泰米爾族,主要在北部,信仰印度教。由於信仰和風俗的差異,兩大民族的矛盾和爭鬥經常不斷。

現今,斯里蘭卡主要宗教是佛教和印度教。居民中67%信奉佛教,大多數是僧伽羅族人;16%信奉印度教,大多數是泰米爾族人,約有250萬。印度教徒主要分兩大派:一個是濕婆派,勢力較大;一個是毗濕奴派,勢力較小。

在斯里蘭卡的印度教徒中,實行嚴格的種姓制度。但是,由於社會和歷史的差異,這裡的種姓觀念與印度的種姓觀念已有很大的改變。在斯里蘭卡,種姓主要是以職業、土地佔有數量和所在的地區來劃分。婆羅門種姓的人數在這裡並不多,而且也不掌握政治經濟權力。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佔統治地位的是瓦拉拉種姓(即土地佔有者),其次是卡拉亞爾種姓和穆庫亞爾種姓,地位最低的是不可接觸者。不可接觸者在泰米爾人中約佔四分之一,他們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受到歧視和壓迫,處於社會的最底層。19世紀末,一個名為「濕婆傳道會」的組織成立,他們反對種姓制度,提出不可接觸者應當同其他種姓一樣,也可進入印度教神廟朝拜。此後,不可接觸者還成立了「全錫蘭少數泰米爾人大會」、「全錫蘭印度教大會」等組織,為爭取自己的權利,與高級種姓展開鬥爭。一些不願忍受種姓壓迫而改信佛教的不可接觸者,建立了「全錫蘭泰米爾佛教徒聯合會」,也加入到反種姓鬥爭的行列。1949年12月,切爾瓦那亞卡姆創立了聯邦黨,它是泰米爾印度教徒的主要政黨之一。該黨的領導層雖然都是高級種姓,但是他們卻反對種姓制度,主張取消不可接觸制和種姓歧視。

令人感興趣的是,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雖然信仰佛教,但也實行種姓制度。早在公元前5世紀印度雅利安人移居島上,就帶來了種姓觀念,後來他們與當地達維人融合,形成僧伽羅族,故而僧伽羅族很早就流行種姓制度。起初,僧伽羅人的種姓制與印度的種姓制基本相同,也有四大種姓: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但是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僧伽羅人的種姓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到了17-18世紀,他們基本形成了一套與印度完全不同的種姓體系。在僧伽羅人的種姓體系中,原來地位最高的婆羅門已下降到附屬的位置,刹帝利種姓也基本消失了;而吠舍種姓則上升為最高種姓,在僧伽羅語中稱之為「瞿維種姓」,即農民種姓;從事各種手工業的首陀羅種姓,也不再稱之為首陀羅,而是以他們的具體職業作為其種姓的稱呼,如漢納利(裁縫種姓)、杜羅伐(釀酒者種姓)、赫納(洗衣工種姓)、帕尼基(理髮匠種姓)等。無論在政治和經濟上,瞿維種姓都佔有绝對優勢,而且人數也最多。在今天,種姓制度仍然在僧伽羅人生活的各個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各個政黨的領袖和政府首腦幾乎都出身於高級種姓- -瞿維種姓,參加競選的政治領導人能否取勝,種姓地位往往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應當指出,佛教是反對種姓制度的,印度教的許多低級種姓者因不滿種姓歧視而改信佛教。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雖然信仰佛教,但也實行種姓制度- -這是一種很奇特的社會文化現象。這種現象的形成,是有其深遠的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的。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印度教文化對斯里蘭卡的影響是十分遠久的。

3、其他南亞各國
孟加拉國於1972年建立,此前屬於巴基斯坦,即所謂的「東巴基斯坦」,1947年印巴分治之前,它則屬於印度。孟加拉國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伊斯蘭教被定為國教,全國人口約1.2億,其中87%信奉此教。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現在的孟加拉國仍有12%的居民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徒約有1400萬人,主要分佈於庫爾納、傑索爾、迪納傑普爾和錫爾赫特等地區。印度教的三大派別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在孟加拉都有信徒,性力派的勢力較大。他們沒有全國統一性的組織。

巴基斯坦也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96%以上的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只有極少數的人信奉印度教和基督教。

不丹是喜瑪拉雅山南麓的一個小王國,人口約130萬。主要宗教是藏傳佛教和印度教,70%的人信奉佛教,25%的人信奉印度教。印度教徒約有33萬,主要是尼泊爾的移民,還有一些印度的流放居民,大部分居住在不丹的南部和西南部。他們的信仰和習俗基本與尼泊爾的印度教徒相同。

錫金位於喜瑪拉雅山南麓,人口31萬多,主要宗教是印度教和藏傳佛教。據1980年年調查,印度教徒有17.5萬,佔總人口的65%,佛教徒7.2萬,佔26.7%。自19世紀中葉,大量的尼泊爾和印度人移居到錫金,因而使印度教成為這裡的主要宗教。1975年,錫金被印度並吞,被劃為印度的一個邦,中國對此不予承認。

馬爾代夫是印度洋中部的一個島國,位於斯里蘭卡南方約650公里,1988年全國人口為20萬。這裡的居民主要信奉伊斯蘭教,但是也有許多印度移民信仰印度教,印度教文化在此有很大的影響。

二、印度教在東南亞

大約在公元前後,印度教就已經傳入東南亞的一些地區。它向東南亞的傳播一般通過兩條路線:一條是海路,即從印度的東海岸出發,經過馬六甲海峽,到達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另一條是陸路,既從印度的阿薩姆進入上緬甸,再由緬甸傳入湄公河流域。

1、柬埔寨、老撾和越南
東南亞歷史上第一個大的王國就是扶南國,它建立於公元1世紀左右,在湄公河畔,包括現在的柬埔寨和越南的南部,其勢力可能達到今日的泰國和緬甸南部。當時,印度教已傳入扶南王國,並佔主導地位。公元375年,統治扶南的是竺旃檀王。據考証,這是一個印度化的名字。據《梁書。 扶南傳》記載,竺旃檀王死後,其繼承者是一個來自印度的婆羅門,姓喬陳如,名耶跋陀。這位來自印度的國王曾經「複改制度,用天竺法」。喬陳如死後,扶南國逐漸衰落。7世紀,在湄公河中遊又興起一個高棉人的王國,中國史書稱之為「真臘」。真臘王國的位置,在今天柬埔寨北部和老撾南部。真臘的第一代國王叫拔婆跋摩,其意思就是「被濕婆保護的人」。真臘王國的歷代國王也都崇信印度教。

應當指出的是,在公元前後,小乘佛教已傳入柬埔寨等中南半島地區。3世紀左右,隨著中印兩國的貿易往來,大乘佛教也開始傳到這裡。實際上,印度教和佛教在中南半島一直並存著。9世紀至13世紀,是印度教和佛教在這裡同時盛行的時期。例如,12-13世紀在柬埔寨修建的吳哥寺等著名宗教建築,就體現出佛教和印度教兩種宗教文化的融合。14世紀以後,在這個地區印度教漸漸衰落,佛教上升,而逐步佔據主導地位。

毫無疑問,在歷史上印度教文化對柬埔寨、老撾和越南曾有過很大的影響。

2、緬甸
由於緬甸與印度比鄰,至少在公元前5世紀以前,印度教就已經傳入緬甸,後來佛教也傳到這裡。據我國史籍記載:4世紀以後,在中緬甸建立了一個王國,名為「驃國」。驃國的首都是室利差旦羅,其宗教信仰就是印度教和佛教的一種混合體。11世紀,緬甸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王朝,即蒲甘王朝,該王朝信奉大乘佛教,但是他們的大乘佛教是密教化了的佛教,包含著許多印度教的影響。據說,緬甸歷代王朝的宮廷中都聘用婆羅門祭司,讓他們用印度教的儀禮主持國家大典。
現在,緬甸的主要宗教是佛教,80%以上的人是佛教徒。但是,也有少量的人信仰印度教,他們大約佔人口的3%,主要是印度的移民,居住在緬甸西部。印度教徒的組織有「印度教友誼協會」、「羅摩克里希那傳教會」等。羅摩克里希那傳教會總部設在印度,但是他們在緬甸的活動非常活躍,在這裡建立了許多活動中心和道院。

3、泰國
公元前3世紀左右,印度教已傳入泰國。公元5世紀,在扶南王朝佔領的泰國地區時,印度教和佛教都很盛行。13世紀以後,印度教逐漸衰落。大城王朝時期(14-18世紀),泰國的王宮中仍然聘請印度教的婆羅門祭司擔任宮廷太師,讓他們主持各種儀式。從大城王朝一直到今天,王宮的重大活動仍保持著佛教和印度教的儀禮。據說,現任泰國王宮的太師就是一個婆羅門,他還是全泰國婆羅門的最高首領。婆羅門的最高領導中心是「泰國婆羅門教會」,有12人組成。

現在,佛教是泰國的國教,90%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但是,也有少量居民信奉印度教,主要是印度移民。泰國的印度教徒分屬於毗濕奴派和濕婆派,他們的最高領導中心是「印度教達摩大會」,總部設立在曼谷的毗濕奴神廟中。此外,還有一些組織,如「印度教徒平等協會」,「羅摩克里希那傳教會」等。印度教徒平等協會是一個改革派組織,他們反對印度教的偶像崇拜,主張消除種姓歧視等等。

4、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早在公元之前,印度教和佛教就已經傳入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是一個具有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國家。它有30多個民族,其中最大的民族是馬來族,佔全國人口的62%;其次是華族,即中國移民,佔全國人口的29%;第三是印度系的各族,即從印度來的移民,如泰米爾族、齊提族等,佔總人口的8%,約有100萬,他們主要信仰印度教。
馬來族是馬來西亞最大的民族,雖然它現在信奉伊斯蘭教,但是在古代卻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響。據考證,15世紀以前,馬來族還主要信仰印度教和佛教。15世紀初,他們在馬六甲建立了馬來王朝,由於馬來王朝的支持和鼓勵,馬來族才逐漸放棄印度教和佛教,改信伊斯蘭教。因此,馬來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含有印度文化的強烈色彩。另外,在家庭制度、婚禮、醫藥、戲劇舞蹈等方面也有許多印度文化的古老形式。

馬來西亞的泰米爾族和齊提族都是印度移民。早在公元前,這些印度人就已移居馬來西亞並帶來了印度文化。公元初期,他們在這裡建立了幾個印度式的封建王國,這個時期是南印度泰米爾人大量移居馬來西亞的時候。英國殖民者統治馬來半島以後,他們從印度南方招募了大批的泰米爾人,來這裡充當勞工。這些泰米爾勞工和以前的泰米爾移民,構成了今天的泰米爾族。齊提族,是指移居馬來西亞的印度雅利安人。「齊提」(Cheti)一詞,出自梵文,其意是指貸款商人。據史籍記載,最早來馬來西亞的印度人主要是商人,他們原屬雅利安人種。在人數上他們比泰米爾人少,但是大多數都經營貸款生意,所以當地人都叫他們為「齊提」。後來,人們就把信奉印度教的雅利安人稱為「齊提族」。

泰米爾族和齊提族都信奉印度教。他們對神靈特別虔誠,凡是在他們居住的地方,都集資修建一座印度教神廟,作為日常朝拜神靈和節日集會的神聖場所。這裡的印度教徒十分注重宗教節日,其主要節日有大寶森節、屠妖節和踏火節。每逢節日,他們皆熱烈慶祝,其儀式之隆重、場面之盛大,都是其他民族的節日難以比擬的。在大寶森節,信徒們都紛紛走出家門,送濕婆大神出遊,並舉行扶佔謝恩儀式。屠妖節是印度教徒歡慶黑天大神消滅惡魔,並迎接幸運女神的日子。在這一天,他們都湧到神廟中,向黑天大神頂禮膜拜,並設宴迎接幸運女神。

踏火節時,人們舉行隆重的踏火典禮,每個人都要赤腳走過火坑,以表示對瑪裡安曼女神的崇敬。

新加坡是馬來半島南端的一個島國,原屬馬來西亞的一部分,1965年獨立。該國75%以上的人口是華人,主要信奉佛教和道教;15%的人是馬來人,信奉伊斯蘭教;6.5%的人是印度移民,大多信仰印度教。印度移民主要是泰米爾人,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移居這裡。英國人佔領新加坡後,為了開拓這塊新殖民地,從南印度販運了大批泰米爾人到新加坡充當勞工,開闢種植園,從事城市建築、城市衛生等繁重苦役。

現在,新加坡的印度教徒大約有13萬人。在這裡,共有神廟31座,其中最古老的有兩座:一座是1843年建造的室利˙摩裡亞曼寺;一座是1859年年建的檀底樓特波尼寺。主要組織是印度教咨詢會、印度教布施基金會和羅摩克里希那傳教會等。印度教咨詢會成立於1917年,是一個行政組織,主要職能是督促政府關心印度裔的宗教、生活習俗和各種涉及到印度裔公共福利的事務。印度教布施基金會是根據1968年的印度教徒布施法案而建立的,主要負責管理各大印度教寺院,以及布施財產的分配工作。

5、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在歷史上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早在公元初,隨著印度與印度尼西亞之間的商貿往來,印度教就傳到這裡,並得到很大的發展。印尼歷史上三個最古老的王國,即3-6世紀的古泰王國(在今天的加裡曼丹)、4-6世紀的多羅摩王國(在今天爪哇島茂物附近)和訶陵王國(在今天爪哇),都是印度人所建,皆奉印度教為國教。古泰和多羅摩王國遺留下來的碑文使用的都是印度梵語,文字是缽羅婆字母,石碑上刻有笈多王朝時期流行的印度教神像,如濕婆神、像頭神、神牛等,碑文上有國王賜予婆羅門黃金、土地的記載。
公元414年,東晉高僧法顯赴印度取經歸來,途經耶婆提國(今爪哇)時,他看到那裡的居民崇信印度教。他在《法顯傳》裡寫道:當地「外道婆羅門盛行,佛法不足言」。
7世紀,在蘇門答臘建立的室利佛逝王國,主要信仰佛教,並且建造了舉世聞名的婆羅浮屠佛塔。但是,就是在這裡,也流行著印度教的信仰,一些人曾把印度教經典《摩訶婆羅多》的一部分,譯成爪哇散文,從而成為印尼最早的散文。
9世紀,爪哇地區信奉印度教的勢力再度興起。在爪哇中部建立的馬打蘭王國,有四位國王崇信濕婆教。其中一個國王,在巴蘭巴南建築了一群供奉濕婆的神廟,歷時數十年,約有250座神廟,是印尼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印度教寺廟群。這些建築物氣勢宏偉、工藝精良、其工程和藝術價值,都不下於婆羅浮屠。
13世紀末,伊斯蘭教開始傳入印尼,到14世紀中期,已盛行於印尼各群島。從那時起,印度教和佛教的影響逐漸衰落。
現在,印尼87%的人口都信仰伊斯蘭教。只有居住在巴釐島和龍目島上的巴釐人信奉印度教,另有在爪哇島上的兩個少數民族信奉印度教與佛教的混合宗教,總數約200多萬。

三、印度教在歐美各國

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印度人就開始與希臘人有了接觸。當時正值波斯帝國時期,幅員遼闊的波斯大帝國東起印度河,西至地中海沿岸,帝國的子民中即包括印度人,也包括希臘人。隨著印度人與希臘人的交往,印度教的信仰和文化也傳到歐洲。希臘著名哲學家、宗教領袖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80 -前500年)所宣揚的靈魂不死、業報輪迴、人通過智慧能與神相結合、以及不殺生、不食肉等等思想,都與印度教的教義與習俗極為相似。畢達哥拉斯出生於地中海東部的薩莫斯島,曾漫遊過許多地方,他研究過埃及人、亞述人、印度人以及婆羅門的神秘教義。因此,一些學者斷言:「畢達哥拉斯與其說是受埃及,倒不如說是受印度的影響。畢達哥拉斯的弟子所教的幾乎全部宗教、哲學和數學理論,印度在公元前6世紀都已通曉,而且他的弟子像耆那教徒和佛教徒一樣,不殺生,不食肉,還認為吃某些植物如豆類是禁忌。」「靈魂轉生論之在希臘,幾乎如同它在印度宗教思想中一樣起重大作用。」

公元前4世紀初,在希臘的東部興起了一個馬其頓王國。馬其頓王國日漸強盛,很快控制了希臘,此後它制訂了一個向東方侵略的計劃。
公元前330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大軍攻陷波斯首都,滅了波斯帝國。
公元前326年春天,亞歷山大又帶兵進入興都庫什山脈隘道,攻入印度,而後,他順印度河直下,一直打到印度河河口。亞歷山大在印度停留了一年多,於公元前325年10月率軍西歸。兩年後,他在巴比倫死於熱病。亞歷上大在印度期間,其隨行人員中有一些學者和科學家對當時印度教學術中心- -旦叉始羅非常感興趣,他們收集了許多資料,帶回希臘。有人說,亞歷山大最大的貢獻在於他推倒了隔斷東西方之間的壁壘,由他建立起來的東西方之間的聯繫、印度與歐洲之間的聯繫從此沒有間斷過。

在孔雀王朝時期,印度國王與希臘公主聯姻,形成並鞏固了兩國的聯盟。希臘君主經常派使節到印度,這些使節長駐在孔雀帝國的首都- -華氏城。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使臣,名為梅伽斯梯尼,他多次訪問華氏城,寫下了關於孔雀王朝的詳細敘述。他還對印度教的哲學十分感興趣,認為印度教哲學與希臘哲學非常相似。他評論道:印度教的學說「在許多方面與希臘人的教導相一致,例如,世界在時間上有始終,它的形狀為球形;作世界主宰者和締造者的神貫穿一切。........ 關於生殖和靈魂,還有許多其他的事情,他們的教導也與希臘的學說相似。他們還像柏拉圖一樣,編造靈魂永生,在彼世受懲處判決的故事等等。」

公元3世紀,在羅馬帝國出現了一個新的哲學流派,即新柏拉圖派。該派的創始人為普羅提諾(204-270年),他對印度相當瞭解,深受印度教哲學的影響。因此,新柏拉圖學說與印度教的吠檀多哲學和瑜伽學說極為相似。普羅提諾宣揚神秘主義,他描述個人靈魂被世界靈魂吸收的用語,具有典型的印度風味兒:「純潔的、失去了對肉體吸引力的靈魂,就不再依賴身體了。靈魂這樣分離之後,就會進入神與實在的境界。」

除了哲學,印度教的許多神話傳說、文學故事也傳入歐洲。古代印度著名故事集《鸚鵡故事七十則》,首先被翻譯成波斯文,又通過波斯文傳到歐洲。6世紀,另一部印度教寓言集《五捲書》,被整理、翻譯成巴列維文,後被譯成波斯文、拉丁文、希伯來文和西班牙文,15世紀又被譯成德文。據專家考証,在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中,關於魔鏡、七種靴、傑克與豆莖和幸運的錢包等許多歐洲神話故事,其淵源都可以追溯到印度。

到了近現代,伴隨著西方人對印度的入侵和佔領,印度教的思想與文化就更廣泛地傳播到歐美,並對歐美思想產生較大的影響。
1785年,查爾斯.威爾金斯首次把印度教著名經典《薄伽梵歌》由梵文翻譯成英文,並出版。幾年以後,梵文研究的先驅、孟加拉亞洲學會的創立者威廉。
瓊斯(1746-1794年)把印度教的《摩奴法典》譯成英文。1789年,他又把印度教最有名的劇本《沙恭達羅》譯成英文,此書在歐洲出版後,使西方世界大吃一驚。
1875年,著名梵文學者馬克思.繆勒把古代印度教經文翻譯並編輯成大型系列叢書《東方聖書》,首次問世。這使印度教經文可以供一般讀者閱讀,促使印度教梵文經典的普及化。馬克思.繆勒曾說,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有兩本書:一本是印度的《梨俱吠陀》,一本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印度教思想傳入德國後,對德國哲學家和文學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叔本華對印度教經典《奧義書》倍感興趣、推崇至極。他說:「奧義書的每一句話中都有深奧、新奇而高尚的思想出現,整部書中瀰漫著崇高、聖潔而認真的精神...... 在全世界之內,沒有一種學問能像研究奧義書那樣有益和使人提高。...... 它們是最高智慧的產物。...... 它遲早註定要成為人民的信仰。」還說:「奧義書是我一生的安慰,也將是我死後的安慰。」
德國詩人歌德對印度教文學和戲劇也十分讚賞。1791年《沙恭達羅》譯成德文後,受到歌德的熱烈歡迎,其熱烈程度不亞於叔本華之對《奧義書》。他曾訂出一個計劃,準備改編《沙恭達羅》,將它搬上德國舞臺。在歌德的詩集《神與舞女》和《賤民》三部曲中,他所使用的素材都是一些印度的故事或傳說。在《賤民》三部曲中,第一部是描述賤民向梵天大神祈禱。第二部是寫一個婆羅門的妻子因為信仰不虔誠,被其丈夫砍了頭,他的兒子想使她復活,卻把她的頭錯接到一個被處死的婦女身軀上,這樣造成的那個新人就成了所有賤民的保護神。第三部是寫賤民對神的感恩。由此可見,印度教的思想與文化對歌德的影響是很深的。
另一位德國著名詩人海因裡希.海涅(1795-1856年)對印度文化也頗感興趣,他在波恩和柏林多次聽德國梵文學家講解印度的思想和文化。他在自己的散文著述中一再評論西方印度學的最新成就,反對那種帶有偏見的解釋印度文化的觀點。在他的詩《歌集》中,多次提到印度教的神話和神靈。

印度教哲學在美國先驗主義運動中也曾起過重要的作用。美國先驗主義運動是柏拉圖、斯威登堡和德國唯心主義等思想影響的奇特的混合物。該運動的主要人物之一愛默生,儘管不是東方學家,但是他卻讀過許多梵文、巴利文和波斯文的文學作品譯本。他從這些作品中吸收了豐富的印度思想,而且不時地把它們運到他的詩歌和各種有關靈魂輪回的短論中。他和印度吠檀多思想家一樣認為,靈魂源出於無限,又回歸於無限。他的一首名詩《梵天》,更充分地表現出印度思想對他的影響。

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年)也深受印度思想的影響。他在喀山大學讀書時,開始接觸到東方文化。他對印度文化尤為感興趣,這使他對印度思想有深刻的瞭解。托爾斯泰把印度教和佛教思想與相應的基督教概念融為一體,提出了他的非暴力原則。這種原則既有印度教和佛教的「戒殺」思想,也包含著許多現代人道主義的因素。托爾斯泰還專門寫過一封《致印度教徒的信》。聖雄甘地對托爾斯泰一直非常崇拜,他自認為是這位俄國作家的弟子,他們之間長期保持著通信聯繫。甘地的非暴力主義一個重要的淵源就是托爾斯泰思想,他在南非還建立了一個農場,命名為「托爾斯泰農場」。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1866-1944年)也是受託爾斯泰的影響而深刻瞭解印度思想的。高爾基把他稱作「法國的列夫。 托爾斯泰」。羅曼。羅蘭寫過許多有關印度思想家的專著。例如,他寫了討論甘地的專著,在他的《論印度的神秘主義與作用》中論述了印度教改革家羅摩克里希那及其弟子維韋卡南達的思想,他還為他們二人寫了傳記。羅曼.羅蘭對印度思想家不可思議的洞察力和高尚人格都給予極高的評價。

自19世紀後半葉以來,越來越多的歐洲人聲稱他們信仰印度的宗教。1875年,俄國貴族布拉瓦茨基夫人和美國軍官奧爾考特在美國紐約創立了一個新的宗教派別- -神智學會。這種新型宗教實際上是把印度教和佛教教義與西方神秘主義結合起來,鼓吹通過修行、斷念、淨化等神秘活動,達到與神的交往。神智學會在歐美的知識分子中很流行。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深受神智學會和布拉瓦茨基夫人的影響,他也信仰印度宗教,並在愛爾蘭創立了一個「奧妙社」。
1882年,布拉瓦茨基夫人把神智學會的總部由美國紐約遷到印度馬德拉斯附近的阿迪耶爾,並以此為基地向印度和歐美各地傳播。

在向西方傳播印度思想的過程中,印度教改革家、哲學家斯瓦米.維韋卡南達(1863-1902年)曾起過重要作用。1893年,他赴美國芝加哥參加世界宗教大會。會後,他在美國和歐洲停留三年多。在此期間,他遊歷美國各地,作了數十場有關印度教和吠檀多哲學的講演,促進美國人更多地瞭解印度思想。隨後,他又訪問英國、德國、瑞士等歐洲國家,到處宣講吠檀多思想,弘揚印度教的信仰與人生哲理。1896年,他在紐約首創了吠檀多研究會。1899年,他在印度加爾各答創立了羅摩克里希那傳教會。這些組織在歐美都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印度教傳教士來到美國,建立了一些新興教派,在美國和西方世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例如,斯瓦米.普拉布帕達1965年到美國,1967年7月在紐約創建了「國際黑天意識會」。該社團崇信印度教黑天大神,奉《薄伽梵歌》為根本經典,宣揚只要真心誠意崇拜黑天大神,服從黑天大神在人世間的代表,修行各種功法,就可獲得黑天意識,最終達到解脫。國際黑天意識會在美國頗受失意青年人的歡迎,很快發展起來,並逐步形成一個國際性宗教組織。現在,它在美國、歐洲及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百多個分會,並用幾十種文字出版自己的書籍和雜誌。

此外,六七十年代,印度教大師摩訶婆羅多.瑪赫什在美國建立了「超驗禪定派」,梅赫。巴巴在美國創立了「梅赫.巴巴教團」,拉傑尼希在美國新澤西州建立了「拉傑尼希教派」。這些新興印度教教派在繼承印度教基本教義的同時,也大量吸收西方現代思想,宣揚普遍之愛,並主張修習瑜伽,調養身心,解除精神上的痛苦,故而,對美國青年一代曾一度產生很大的影響。

四、印度教在中國

至少在公元前2世紀以前,中國就與印度有了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在秦朝(公元前221 -前206年)時,印度古人就用「秦」來稱呼中國,並與中國進行絲綢貿易。大約在公元前後,佛教已從印度傳入中國。關於佛教傳入的具體時間,歷史學界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一般傾向於這兩種意見:一則為西漢哀帝元年(公元前2年), 「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見《魏略。 西戎傳》);二則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中天竺和尚攝摩騰和竺法蘭, 「白馬馱經」來到洛陽,翌年在洛陽建白馬寺。不管怎麼說,佛教在公元前後已傳到中國是比較可靠的。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印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到了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國與印度的文化和貿易往來達到鼎盛期。

在中印文化的交往中,許多拜佛求經的香客和學者絡繹不绝地往來於中印之間。為求宗教真理,他們跋涉戈壁沙漠、穿越叢林峻嶺、翻過喜馬拉雅山,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 - -這是一條十分漫長、艱苦而充滿危險的旅程。不知有多少印度人和中國人未能達到終點而死在途中,據說這些香客的死亡率高達90%。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有許多著名的佛教學者為此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例如,在印度學者中,以攝摩騰(1世紀)、鳩摩羅什(5世紀)、舍那掘多(5世紀)、菩提達摩(6世紀)為代表,他們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把大量的佛教梵文經典翻譯成漢文,同時還通過佛典把許多印度教文化傳入中國。在隋唐時代,大批的印度僧人居住在中國,據說在6世紀,單在洛陽境內就曾有三千行以上的印度和尚和一萬戶印度家庭。可見,當時中印文化交流的規模之大。
此外,在赴印度取經的中國佛教學者中,最著名的是法顯(5世紀)、玄奘(7世紀)和義淨(7世紀),他們不僅從印度帶回了大批佛教經典,而且也向國人大量地介紹了印度教的思想與文化。如,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記》中,這樣描繪印度教的教育制度和各種古代科學技藝:「開蒙誘進,先導十二章。七歲之後,漸受五明大論:一曰聲明,釋詁訓字,詮目流別。二工巧明,技術機關,陰陽歷數。三醫方明,禁咒閑邪,藥石針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偽。五曰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

又解釋印度教基本經典- -四種吠陀說:「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異能、伎數、禁咒、醫方。」
由於中印人民頻繁交往,大批的印度教經典和文獻流傳到中國。現在,中國還保留著許多印度教的梵文經典,如《薄伽梵歌》、《摩訶婆羅多》、《蓮化往事書》等,這些梵文原典大都是11世紀以後的抄本。南北朝時期高僧陳真諦,把印度教六派哲學之一的數論派哲學經典《金七十論》由梵文譯成中文,一直保留至今。這是印度教數論哲學經典中最古老的一種,學術價值極高,現在印度已經失傳,印度人為了研究此經典,不得不將這部書又從中文倒譯成梵文。此外,唐玄奘所譯的印度教勝論派哲學經典《勝宗十句義論》,一直完好地保存在中國,但是在印度此書也已失傳。

毫無疑問,在中印文化交流中,佛教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最大。但是,必須指出,佛教雖然與印度教有不少對立的方面,但它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吸收了許多印度教的東西。特別是進入大乘佛教階段以後,大乘空宗和其他一些派別在理論上與印度教吠檀多逐漸接近,在實踐上也吸收了許多印度教的民間信仰、神祗和儀式等。因此,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教許多基本概念和禁制,如輪迴、業報、化身、五戒等也在中國得到廣泛地傳播。印度教的一些神祗也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這些神也出現在中國的佛寺中,被佛教徒所崇拜。例如,閻羅王原為印度教神話中一個主管陰間的神,在《梨俱吠陀》中就已經出現。後來,佛教繼承這種說法,稱它為管理地獄的魔王。佛教傳入中國後,閻羅王也傳入中國,被中國老百姓所接受,人們稱他為「閻王爺」,一直延續至今。此外,佛教的密宗在崇拜對象和修持儀式方面更是吸收了印度教性力派的大量內容,所以印度教性力派的許多神靈和儀禮也自然而然地傳到了中國,在中國的藏傳佛教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大約在4世紀,印度教的瑜伽術已經傳入中國。瑜伽是印度教徒為了實現精神解脫而進行的重要修行方法,它分為許多種,其思想和實踐都非常複雜。瑜伽術傳入中國後,對中國佛教、道教、儒教、醫學、武術和氣功等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中國佛教禪宗所修的「上乘禪」、天台宗提倡的「六妙法門」、淨土宗的「念佛三昧」等修行法,皆可以明顯地看出印度瑜伽的影響。中國古代的一些健身術也與印度的瑜伽有過交流。例如,南北朝時流行的「易筋經」、唐朝流行的「天竺按摩法」、宋代流行的「婆羅門導引法」都是從印度傳進來的。據說,「易筋經」就是少林寺的開山老祖達摩大師所傳。另外,如果把宋代流行的「婆羅門導引法」與印度教的訶陀瑜伽相比較,就會發現它們在名稱和具體行法上都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印度教的神廟也在中國出現過。據史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在廣州就建有印度教神廟三座,並有許多印度教僧人在此居住。宋代,泉州港也建起了一些印度教廟宇,裡面供奉著濕婆大神的化身--「林伽」(男性生殖器)。20世紀八十年代,在泉州出土了約有二百多件印度教的文物,其中有大量石頭製成的「林伽」像、還有其他神靈,如毗濕努、濕婆、黑天、羅摩、吉祥天女的石刻雕像等。另外,還發現了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和《往事書》中神話故事的浮雕,以及用古泰米爾文寫成的有關印度教的碑銘。

應當說,在兩千多年的文化交往中,印度教伴隨著佛教,對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產生過重要的影響。由於印度教的許多思想、神祗、禮儀、戒律和修行方式都被佛教所吸收、所融合,所以,要講清楚兩者對中國的影響中哪一些是印度教的,哪一些是佛教的,確實十分困難。其實,許多印度教的信仰與文化都是通過佛教傳入中國,又是通過佛教對中國老百姓發生影響的。在談到佛教對中國的影響中,實際上也包含著印度教的影響。  (作者:朱明忠)


謝謝您多日在主裡的代禱與扶持,願上帝大大賜福與您和您的全家。
 
為德&怡齡
2010-10-22 於印度德里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a2028anna&aid=4527594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2 04:50 【udn】 我還找到這個網站!中國 大師 中心 喜瑪拉雅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