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銀座,總是走在東京前端
2008/03/13 18:15:37瀏覽487|回應0|推薦5
文.新井一二三《費加洛》雜誌越洋來東京做專題,編輯問我:「如果你在東京有整整一天的自由時間的話,想去哪裡做甚麼?」雖然本人是老東京,現在又定居於斯,但是身為一男一女的母親,過去好幾年都沒有過自由時間。所以,人家提的問題,對我來說,純粹屬於假設。儘管如此,作為老東京兼職業寫作者,本想給以出人意表的新奇答復。可是,想來想去,我腦海中只浮現出一個很不新奇的地名:銀座。若真有整整一天的時間能在銀座花,那會多麼好!

1:有文化氣味的商業區

日本人常把王府井比作「北京的銀座」,意思是全城最繁榮有氣派的地段。過去一百多年,不僅在全東京,而且在全日本,銀座一貫是最有地位的繁華區。後來興起的新鬧區如六本木、新宿、澀谷、原宿、台場,從來沒凌駕過她頭上。全國最昂貴的黃金地段幾乎每年都是銀座四丁目十字路口。日本人對銀座的憧憬程度好厲害;曾在全國各地出現過借用銀座這地名的商業區多達幾百個(我小時候常被母親帶去買東西的地方就叫做「東中野銀座」。)

銀座位於日本皇宮東南方,乃南北大約一千一百米的銀座大街(中央通)為軸,東西寬度大約六百米的一個地區。這裡是日本近代商業的發祥地,老闆們重視信用,主動提供第一流商品和第一流
服務的結果,全國最好喝的啤酒和全國最好穿的鞋子都能在這兒找到。形容銀座的修飾語,最常聽到的是「大人的」和「高級的」;她不曾賣俏給年輕時髦分子。

不僅如此,銀座的文化氣氛又特別濃厚。曾有一度,銀座中心四丁目的十字路口四個角落全有報館;東京第一家咖啡館則由著名文人畫家出錢開在這兒的;二十世紀後半葉的日本文壇,具體的所在地就是銀座後街的幾家酒吧。現在,畫廊仍林立於小巷裡;影片公司的試映會多在這裡舉行;音樂大學生專程來找古典樂譜;穿著絲綢和服的年輕太太們結伴來看歌舞伎;商店老闆們辦的小雜誌《銀座百點》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編輯水平超過商業刊物,曾輩出過向田邦子等名作家。

銀座夠大夠小恰到好處,相當集中而不擴散,馬路猶如棋盤格子,門牌編得很好懂,北端是一丁目南端是八丁目,所以特適合於溜達溜達的。這在「狂人做的拼湊手工般」(某西方人語)的東京特別難得。若要從頭到尾走銀座大街,也用不上半個鐘頭;銀座是不勞纍你的。最初是東京灣內獨立小島的緣故,至今南北兩邊各有一座橋(新橋和京橋),以致保持截然分開於鄰近地區的獨特氣氛。銀座真有點島嶼的感覺,或者說像,在東京這無邊無際的大海裡發亮的一顆珍珠。
2:國家的陳列窗

銀座的歷史跟近代日本一樣長。一八七0年代,在明治維新後不久的新首都東京,日本政府雇請愛爾蘭出身的設計師Thomas James Walters建設了完全西方式的一條街:中間鋪十五米寬的馬路,兩邊則為各六米多的人行道。路旁更蓋了左右各一排的兩層樓磚頭長房子,一層有連環拱廊,乃日本人從來沒見過的喬治王朝新古典式建築,據說模仿了倫敦Regent Street。人們把這條街叫做銀座磚頭街了。

磚頭街的南端有全國第一條火車的終點站新橋;從開放港口橫濱坐火車來首都的西方人,下車以後看到的第一條街就是銀座,而且這裡離東京市內的外國人居留地築地也很近。也就是說,銀座猶如國家的陳列窗,政府非得修成國際水準不可。一八七二年,跟鐵路開通同一年發生的大火災把銀座一帶化為灰燼。政府沒錯過好機會,以建設耐火地區為藉口,驅趕原居民而蓋起了磚頭街的。然而,國家的體面和居民感受是兩回事。這裡自從十七世紀初是通往京都的重要街道東海道之一部分;有小飯莊、點心鋪、蕎麥麵館等為旅客
服務,也有各行匠人生活著。忽而改建成不符合日本潮濕的氣候與傳統生活方式的洋樓,怎麼了得?

東京前身江戶的歷史追溯到一六0三年(相當於中國的明朝末年),統治全日本的德川家康將軍在此地開幕府的時候。雖然之前也有人在這裡蓋過小城堡,但是發展為大城市是德川時代的事情。政權基礎一穩定,德川將軍馬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土木水利工程。江戶城堡蓋在武藏野台地的尖端,東南邊面向太平洋江戶灣(現東京灣);下面沼澤中,本來叫做前島的一帶填拓起來,划為工商界平民生活的地區「下町」了。海裡造出來的陸地,如意大利威尼斯一般;四通八達的運河為最重要的交通路線。銀座西邊有城壕,東南北三邊則有運河,乃去哪兒都要過橋的小島。城堡大手門外的日本橋定為全國街道的基准點。當時從江戶通往各地的大街道共有五條;其中通往京都(天皇居住地)的東海道為最重要。離開日本橋後一個多公里,過了第一座京橋後進入的地段,一六一二年開設了銀幣鑄造所,就是銀座這地名的起源。

兩百多年後的十九世紀中,在江戶灣忽而出現的美國「黑船」導致德川政權崩潰;經明治維新,天皇從京都搬過來,江戶城翻身為國家新首都東京了。


3:文明開化的銀座

從一八七二年到七七年,花五年完成的銀座磚頭街,最初受老居民的冷落,開始的幾年多為空房。政府要在東京各地推行耐火建築的計劃,也只好放棄了。再說,看到磚頭街的外國人也一般表示失望;因為一點都感覺不到東方特色。儘管如此,在馬路和人行道分開的大街上,領全國之先點起的總共八十五個煤氣路燈,晚上開得亮晶晶,明顯象徵著文明開化的新時代。銀座的身價一下子提高。思想開放的新世代東京人逐漸開始理解磚頭街的商業價值了。

當初在磚頭街開羅的店鋪中,只有少數屬於老居民。例如,民俗學者池田彌三郎(著有《日本的幽靈》《我的故鄉銀座》等)的爺爺池田金太郎開的天麩羅店「天金」,江戶時代是晚上在路邊起火賣油炸海鮮蔬菜的攤子;地點在於四丁目十字路口東北角,今天三越百貨公司門前獅子銅像睥睨天下的地方。磚頭街完成後,「天金」在馬路對面開大鋪子,很快受市民的歡迎,周圍每天從一大早就聞得到燒大量麻油的味道了(老江戶喜歡用麻油炸東西)。「天金」被稱為東京頭號天麩羅店,後來連附近的電車站都叫做「銀座四丁目天金前」了,應該說金太郎老闆很有先見之明。不過,鄰居中,從外地來東京的新住民占多數。

當時「天金」隔壁有英國人布拉克(John Reddie Black)經營的日文報館「日新真事志」,乃日本頭一份的近代報紙。布拉克曾在橫濱辦過英文報紙《Japan Gazette》和照片雜誌《Far East》,一八七三年遷到東京來辦日文報紙的。銀座離新政府辦公樓和外國人居留地都很近,而且磚頭洋樓合適於設置印刷機。雖然該報不久就停刊;但是日本人開的報社紛紛跟上,銀座很快就成為日本報業的故鄉了。「日新真事志」的舊址改為「朝野新聞」;二丁目開了「東京日日新聞(後改名為「每日新聞」)」;一丁目則開了「讀賣新聞」;「東京曙新聞」搬來四丁目;七八年,日本頭一家廣告公司也開在銀座了。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a2028anna&aid=169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