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主權地位如何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掩蔽與捉弄?
2010/06/16 15:18:31瀏覽681|回應0|推薦1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片面的,宗教情緒式的宣示主張,顯示其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錯誤與扭曲的政治訊息,它忽略的國際法理現實。

久遠在這依據國際法理相關訊息,年代,重新排列,供您參考:

(1)1949年1月19日,盟軍統帥麥克阿瑟表示:台灣現在還不是中國正式的領土,因此南京垮台後,中共不能進入台灣。美國將協助台灣人獨立,並提交聯合國決定。(見1.19香港大公報東京航訊)

(2)中華民國憲法前身”五五憲草”所列中華民國之固有疆域並不包括台灣,而國民大會也從未變更過固有疆域之範圍

(3)1945年10月25日陽明山中山堂受降典禮,日本是向盟軍投降並非單獨對中華民國投降,從典禮上有中美英蘇四國國旗及中美英蘇四國元首肖像可見一般。

(4)蔣介石於1949年1月12日給陳誠批示:台灣在對日和約締結前,只不過是我國一託管地帶性質。(見陳誠日記)

(5)1950年3月13日蔣介石在”復職的使命與目的”中的演講詞強調:我們的中華民國到去年終就隨大陸淪陷已滅亡了,我們都是亡國之民

(6)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重申對台灣地位未定之主張--台灣將來的地位,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恢復、對日和約之締結、或聯合國的考慮。

(7)對日和約在1951年於舊金山簽約,隔年又簽台北和約,但兩者只要求日本放棄台澎,而不言明台澎領土之歸屬。

(8)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前,美國總統艾森豪又再次重申:台澎的法律絕非中國的一部分,作為對日本的主要戰勝國,美國對於日本以前所佔領的這些島嶼擁有發言權。

(9)最具權威的大英百科全書(Britannica encyclopedia)介紹蔣介石之原文如下:「soldier and statesman, head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n China from 1928 to 1949, and subsequently head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n exile on Taiwan」後面一句講得最明白,蔣介石是「流亡在台灣之中華民國的領袖」。

(10)聯合國通過第 2758號決議案之前的1971年10月21日,周恩來對第二次到訪中國的季辛吉說:「假如議案通過的話,則台灣地位就成懸而未定。」「當然,支持阿爾巴尼亞決議案的國家理應從未想過這件事情。」周恩來唯恐台灣的法律地位在聯合國引發問題,因此再三叮囑季辛吉希望美國不要提出台灣法律地位未定論來。(『周恩來季辛吉密談錄』岩波書店2004年p.159) 台灣地位未解決議題就是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手,不是別國有意識的作為,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台灣地位推回給美國,成為美國與日本間,二戰遺留的,舊金山和約未明確記載的【未解決議題】

(11)一九七二年中日斷交後,中日和約失效。依國際法理,台灣主權歸屬問題回朔與成為1981年各國簽署舊金山和約中,未載明與解決之議題。也就成為二戰戰勝國,太平洋戰區最高征服者,美國之海外未合併領土, 中華民國政府成為受美國委託而管理台灣之軍事占領政府。麥克阿瑟將軍在1951年5月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已作證中華民國政府係代表太平洋戰區「主要佔領權國」的美國委託而暫時管理台灣

(12)2007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於3月和7月兩次退回台灣政府提案事件表示,根據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文,「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的一部份」,不具有會員身份,因而拒絕受理「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申請提案,以及台灣申請加入「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美國政府為此致函聯合國總部,提出九點說明詳述美國立場,信函中表示,所謂「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的說法,並非聯合國多數會員國的共識,也不是美國的一貫立場。而且,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文並沒有談及「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 自此,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不享有台灣主權,流亡政府中華民國之主權所有,必須回到中華民國憲法與日本國憲法,以及美國台灣關係法或其他國內法律中被重新探討與解決

台灣現狀是,領土不屬於中華民國政府,所以台灣領土已經不是台灣人全體能私自決定,與改變的現狀,就法理上而言,能被台灣人全體公投片面改變的,只有主權在民的中華民國政府自己而已。中華民國政府是能被台灣人片面公投改變的,但領土歸屬,不能是由台灣人自己決定。

結論:台灣之現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創造的:「未解決的議題」,而且二戰戰後美日間未解決的議題,不是「國共內戰」戰後未解決的議題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666a444a13&aid=413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