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17 10:26:56瀏覽143|回應0|推薦0 | |
唐朝高沙彌去參見藥山禪師,藥山禪師問:「你可知人心像長安城一樣熱鬧,熙熙攘攘的嗎? 高沙彌說:「我的心中國泰民安。」 藥山問:「你這種體悟是從讀經來的呢?還是從參學得來的?」 高沙彌說:「既不是從讀經得來的,也不是從參學得來的。」 藥山問:「有人不看經也不參學,為什麼得不到它呢?」 高沙彌:「說不是他體悟不到,而是他不肯承擔。」 不開心、不豁達的人,最主要的關鍵在於不能承擔。不能承擔就表示沒有能力。能夠承擔的人,不管他遭遇什麼變局,是好是壞、是順是逆,他都能從定中生慧,凡事迎刃而解。也許這就是儒家所謂「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仁心至理。 肯承擔的人,沒有埋怨、沒有忌妒,心中常保悠遊自在,活力自然日增,生活也比較活潑不拘泥,禪家在放下萬緣之後,那種豪邁不拘的曠達,正是現代人所缺乏的。放下心來,走出郊外,豁達一些,高歌一曲,也許便可以從中生慧了。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