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菩薩道的行持
2013/12/26 12:15:27瀏覽204|回應0|推薦4

 

 

  

『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

風停波尙湧,理現念猶在。』

理上可了解“無我”,但事上未必能“無我”。

因此,要去除我的觀念和對我的執著,

必須時時觀想五蘊的無常、苦、空、非我,

時時融入其中。 

    菩薩的悲心是菩薩的煩惱,

但在煩惱中有其不煩惱的ㄧ面,

因其知一切皆是幻化。

 

 

    阿羅漢是隨緣度化眾生;

菩薩是度化眾生而後隨緣。

  

能生雜草的土,也意味著其肥沃,

亦可播種出美麗的花朵。

為惡多欲的人,也顯示其有造善、

覺悟的契機與動力。

 

    三輪體空:不妨有~施者、受施者、施事,

但現觀三事,皆無實性,無妨三輪具足,

又三輪體空而不相礙。

 

    辯才使人口服,德行使人心服。

因此,禪師說法應重德行器度甚於口才。

 

    瞎子提燈籠,似乎多此一舉,

但卻是為了別人設想而提。

智者的言說德行,也是為了眾生方便而示現的。   

愛因斯坦:

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

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阿羅漢斷盡煩惱現行,

但未斷習氣種子隨眠。

而佛地則是斷盡煩惱障及隨眠的習氣種子。

 

在家俢習解脫道,

只要能斷除我見,薄貪嗔癡即可。

如續修斷除染欲,主要依止菩薩戒作為正解脫戒,

以聲聞比丘戒作為別解脫戒。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5104105122&aid=10158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