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種田就是「種心」 --吳慶鐘自然耕作之道
2013/03/30 16:47:34瀏覽1058|回應1|推薦24
--吳慶鐘自然耕作之道

善用科學,吳慶鐘以「菌相管理營養滿足栽培法」適時提供植物不同時期需要的養分,

讓葉片及果實都能夠營養滿足。

從成功的商人到研究有成的農夫,吳慶鐘在人生的最高點跌倒,那時,他喪失了健康,疑惑人生的意義,於是,他在低處重燃生命的熱情,藉由耕作的過程尋回最初繫念的生命價值。

「種田之道就是『種人』、『種心』,就是做人的道理。重要的是,在耕種時把自己的那顆心 也種下去,讓『它』安分點,不要想太多,你只要盡力就好了。」站在位於宜蘭縣三星鄉吳慶鐘經營14年之久的農地,眼前三面環山,交錯環繞,左邊是九寮溪步 道,右有松蘿步道,剛下過雨的山邊,層層疊疊顏色有深淺,山峰上一抹烏雲,停停走走,忽快忽慢。在這裡聽他侃侃而談過往的血汗甘苦,若除去一身現代服飾, 真讓人錯覺眼前的他,是古時大隱鄉野耕種的高人。


十多年來吳慶鐘獲獎無數,務農第一年種植的銀柳即獲得國際比賽第一名。
圖為吳慶鐘對來參觀的民眾解說銀柳花。

十 多年來獲獎無數,第一年「照書養」種植的銀柳即獲得國際比賽第一名,於是,在貿易花商間他有了一個外號「第一名」,而之後的獎項連他自己都數不清 了,2001年獲全臺灣的銀柳評鑑特優獎;2005年榮膺三星鄉模範農民;2009年起連續二屆獲得「花卉評鑑特等獎」第一名;2010年獲頒最傑出農民 獎……2011年獲得全臺「一百年創新農業經營管理」獎第二名、宜蘭縣頒最高特殊獎「專業農民獎」,2012年農民節獲頒宜蘭縣唯一的「專業傑出農民 獎」。

無償幫助政府與農民重振農業


積極參與社區發展活動的吳慶鐘,目前正著手擬農委會農村再生計畫的規劃書,
無償的幫助政府與農民重振農業。

去 年與臺灣農民最高殊榮——神農獎擦身而過,連評審都替他惋惜,因第一回與第二回評鑑吳慶鐘皆得第一名,但三回評鑑因忙碌而疏忽沒有備妥書面資料,成了遺珠 之憾,但他卻毫無得失之心,也無「捲土重來」之意,「不要了啦,太累了,我很忙啊!」忙什麼呢?吳慶鐘抱著一疊資料,那是他參與農委會農村再生計畫的規劃 書,忙的是無償的幫助政府與農民重振農業。

吳慶鐘種植的梨、柚子、哈密瓜、葡萄等水果皆採「契作」方式,
還沒收成即被消費者認購而空。圖為梨樹下整理農園。

「農 業其實是很科學的,做農的人他不只是一個農夫,我稱他是『經理人』,他是全方位的經理人,要懂得管理、懂得種植,他還要懂得行銷。」於是,這位全方位的現 代農夫,沒有大多數農民面臨的「穀貴餓農,穀賤傷農」的窘境,他收成的稻米是市場上炙手可熱的產品,他種植的梨、柚子、哈密瓜、葡萄等水果皆採「契作」方 式,還沒收成即被消費者認購,幾乎無法送到市場上就已被掃購一空。

滿足栽培,還原作物的營養與風味

「如果以愛因斯坦的 『質能不滅定義』來看,吃多少東西產生多少熱能,但以前的人工作量是現代人的幾倍多,也沒有吃什麼營養品、保健食物,那麼這些『動能』從哪裡來?」吳慶鐘 觀察自己一生務農的父親,經年累月的勞動,一輩子都是如此,相比現代人注重飲食,往往卻又體力不佳。「那麼這一定是跟『吃』有關。身為一個農夫,我就有責 任把這個答案找出來。所以我們就開始去探討,現在的食物跟過去的食物差別在哪裡。」

吳慶鐘發現,現在的蔬菜、水果,大都不具備該有的原始風 味、香味。它只是迎合了現代人的觀念:甜、脆、軟、或者是水分多、或者是飽滿,但虛有其表,沒有營養價值。「現在人用化肥、生長激素,又用些營養劑。而其 實所謂的生長激素、營養劑,它都叫『細胞分裂術』,只是名詞不一樣而已。」

吳慶鐘這麼解釋「植物的細胞分裂術」:作物被強制吸收了「營養」後,快速成長,比如原本細胞一天分裂一次,但現在變成一天分裂四次,所以現在植物能快速生長,但裡面的組織是鬆散的、垮的,沒有營養成分,雖然外表漂亮,但植物裡沒有風味物質。

「過去的食物會助長人的營養,會讓人產生能量,會治療人的疾病,現在食物卻相反。它可能會造成你的負擔,可能會造成你很多疾病。所以現在人的『吃』是不健康 的,那怎麼吃才是健康的?很多專家都在談飲食養生之道,但基本上你的原料已經出問題了……」吳慶鐘笑了笑,用「恐怖」來形容分析後的感受,而這個「恐怖發現」也觸發他種植出心目中「人食用的真正的食物」。

氣候、土壤、環境的變遷與惡化,吳慶鐘知道以往的耕作方式已無法適應於今日,於是吳慶鐘 與專業微生物控管者、留日化工碩士陳政庸費時五、六年研發出「菌相管理營養滿足栽培法」,也就是從自然環境中找到好菌,改善、活化土壤的環境,抑制土壤裡有害的物質,促進植物的根系發展,這樣間接的讓植物長得好一些。

另一方面,從大海的海藻中尋獲植物的生長時需要的「生命密碼」——氨基酸,適時提供植物不同時期需要的物質,也就是「養分回流」方式,讓葉片及果實都能夠營養滿足,如此農作物豐收,並含有豐富的風味物質。

於是,吳慶鐘的田地裡不用農藥,不用生產激素、營養劑,也不改變食物的基因,沒有致癌的硝酸鹽存留,有的是植物該具有的滿滿的營養以及原始的風味。這也是吳 慶鐘眼中用科學的方式找到自然的耕作方法,「我常常說,營養滿足狀態之下生長出來的作物,它是最幸福的。」這何嘗不是吳慶鐘此時的心態,是幸福、是滿足!

不過,找到這條滿足、幸福的道路,卻是讓吳慶鐘經歷幾番波折……

拒絕聯考、放棄公職,傾聽內在的少年

與吳慶鐘的談話被突來的大雨中斷,綿密的雨滴敲打屋簷,嘩嘩聲響,聽不清吳慶鐘嘴裡說的是什麼,只見他如老僧坐定般不為所動,讓人忽然明瞭他眼中的堅毅來自於內心深層的領悟。

「我 常常講什麼叫幸福,當你對一件事情很清楚,包括對你自己內在心底的聲音,都很清楚的時候,我把他定義為叫做幸福啦。」這個體悟得來不易,他從18歲高中畢業那年便開始尋覓。當年為了尋獲答案,他成了拒絕聯考的小子,儘管在那個大學聯考錄取率極低的年代,成績優異的吳慶鐘,是鄰里、師長、家人眼中能擠入大學窄門的希望寄託。因為「內在」的聲音告訴他,那不是自己想要的。

拒絕大學之門,為了安慰失望的父親,吳慶鐘報考公職,沒想到一試便從極低的錄取名額中脫穎而出,收入優渥的「鐵飯碗」在握,稍稍欣慰了父親,但就職的前一天,他又臨陣脫逃,跑到梨山當採梨的臨時工。因為那個「內在」的聲音告訴他,那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在梨山上逃避了兩個月,吳慶鐘還是沒找到人生路,那什麼才是自己嚮往、追求的呢?「當時的我,也不知道。」吳慶鐘有點啞然失 笑,他形容那時的自己「執著、固執」,總喜歡傾聽內在的聲音,認為重要的人生決定須由自己作主。

不過短短兩個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大自然 為伍的農夫生活,卻影響著吳慶鐘此後的一生,「當你接觸自然的時候,心胸自然就會放開,可以很怡然自得,無拘無束。人跟人之間,人跟土地之間,你會感覺到,一種很親切、很滿足、很幸福的感覺。」短暫的農耕生活,卻在吳慶鐘的內心深處種下一顆與土地千絲萬縷般相互依存的種子……

馳騁商場逐名利,病痛迫使停下腳步

回到現實後,吳慶鐘決定到臺北尋找方向。但短短一個月都市叢林般的生活,與自己還是格格不入,不過此行讓他決定自行創業,因為他敏銳的經營天賦,嗅到了商機。回到宜蘭拿著父親將所有農地的貸款所得230萬現金投入飲料生意。那年,他才19歲,六年後,吳慶鐘為自己的人生賺得價值一、兩千萬的第一桶金。

在商場上如魚得水,可謂少年得志的吳慶鐘,除了名、利,權也伴隨而來。活躍於獅子會、青商會等社團組織,還因為「政商關係」良好,被拱競選臺灣最後一屆省議員,生活被「交際應酬」填滿,擁有車子、房子、店面,人人稱羨的成就,但面對自己的剎那總覺得內心深處有那麼一絲不踏實,「這是自己真正追求的嗎?」不過忙碌的生活讓他沒時間停下來思考,直到31歲那年生了一場大病。

「幾乎搬不起東西來,走路會痛,躺著會痛、坐著會痛、睡覺會痛,什麼都會痛,坐立難安。」長期的勞累,他罹患了坐骨神經痛,終於迫使吳慶鐘停下腳步,開始尋訪名醫,但整整一年後,健康狀況還是無進展,病痛讓他省思自己的人生,「我需要這樣的日子嗎?我想過這樣的生活嗎?」

於是,那個18歲、忠於傾聽自己內在聲音的吳慶鐘重生了。

修煉找回真我,再續農耕之緣

生活無虞,吳慶鐘停下手上所有工作,藉由上心理課程探求生命意義,這時他才明瞭,「我知道我的病為什麼不會好,因為情緒、心境跟生理是有連帶關係的。」忙碌、緊張、追逐名利的生活不僅讓吳慶鐘失去健康,這時的他才發現,生命除了生意、除了政治、除了表面的權力之外,還有人與人、人與親子、人與自己的關係, 於是,他更投入心靈與心理的領域裡,因緣際會下,他走入了法輪大法修煉行列。

「一直到學了法輪功之後,才真正找到跟自然、跟自己、跟生命的 關係,還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眼前的吳慶鐘黝黑健朗,說話間總是帶著笑容,從條理分明的話語邏輯裡可知,他思緒清晰,思考敏銳,而且還擁有一種似頓悟的老道般淡定與沉穩,很難令人聯想他曾追逐名利以及病痛纏身。

一場病讓他停下腳步,修煉讓他找回自我,往日種下與土地緣分的種子這時也已 茁壯,回歸平淡的渴望讓他決定務農。但這又再一次傷了父親的心。一輩子辛苦農耕的父親,不願看到兒子步上自己的後塵,失望地想不透,兒子已打拚多年事業有成,怎會回頭從事勞力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的農耕?除了面對父親的質疑,也需面對往日友人的眼光,「他們認為我是事業失敗了,才務農。」

用經商的頭腦產銷作物,用修煉的態度踏實務農


吳慶鐘(中)帶民眾體驗手工割稻的辛勞。

吳慶鐘還是堅定自己的選擇。帶著與生俱來敏銳的洞察力,以商人的資歷來經營農業,他發現,農村裡面是一個「藍海」,佔有「孤行獨市」的優勢,可以盡其發揮。 當他融入村莊時,發現農夫的單純與厚道總是遭受盤商的剝削,於是,他結合小農,成立產銷班,不再是買方壟斷的市場,讓農人保有該有的利益。

吳慶鐘在溫室為蕃茄插枝。

另 一方面,他也發現,傳統農夫敬天知命,投注畢生心力在農耕上,融入自然的生活態度,值得傚法與學習。於是,吳慶鐘每天到農田裡記錄作物的生長情形,整整有 半年的時間,一整天蹲在作物前,觀察作物發芽、開花、結果,並記錄包括天氣、肥料、土壤的變化,但這時卻有一連串的問題湧出:肥料是怎麼吸收的?怎麼轉換?土壤裡的變化是什麼?為何會發芽?為何會開花?……

吳慶鐘像個「好奇的小孩」,數不盡的問題會不停湧現,為了尋獲答案,他請教村裡的農夫、種植達人,幾乎問遍宜蘭縣所有改良場的專家,但都無法讓他滿意,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每一個人都這麼種啊,本來就是這樣種的啊,時間到了它就自然會結果啦。」

「植 物有它自己的特性,你只要懂它的特性,就知道怎麼去管理它。我喜歡用人的方式去對待植物,我把植物當作一個生命在看待,它回報給我們的當然就是甜美的這些 果實啊。」這樣一個信念讓吳慶鐘不斷地觀察、研究及請教。現在的他懂微生物、懂天氣、懂土壤……像似植物學家,也像物理學家,講出的種植之道具有學術理論 更具有實際的種植經驗。


吳慶鐘的太太林玉蘭抱著今年採收的洛神花。

多年來吳慶鐘總是將研究所成無所隱瞞、毫無代價的教導農友,因為在他眼中,勞力付出最多的農夫是社會裡弱勢、沒有聲音的一群,「我希望農夫在社會能得到應有的尊重。」雖然吳慶鐘的妻子也曾質疑丈夫會因此而失去競爭優勢,但吳慶鐘卻顯得十分自信,因為他那「將事情做到最好」的自我要求,是無人所能及。

靠天吃飯,知命樂天

具 足了農作知識與常識,還有專業經營理念,吳慶鐘仍然擁有傳統農人敬天知命的豁達,畢竟這是「靠天吃飯」的行業。2012年9月天秤颱風二次登臺直撲宜蘭而 來,吳慶鐘正等著兩個星期後「白露」過後採收柚子,保有柚子最甜美的風味。儘管許多人忙著搶收,吳慶鐘仍不為所動,他認為還達不到自己的標準,即時採收了 他也不會賣給消費者。所幸,最終颱風擦身而過,那年的柚子豐收,而且美味。但並不是每次都這麼幸運。

有一年,吳慶鐘的哈密瓜豐收等待採收, 朋友來訪見滿田豐碩的果子隨手摘下兩顆,一吃,直說:「好甜啊!」但吳慶鐘認為還需再等等,因為那還沒達到自己的標準,儘管天氣預報將下連日梅雨。吳慶鐘講到這段往事不禁笑了起來:「結果,那年哈密瓜只採收那兩顆。」梅雨讓哈密瓜泡水,全部腐爛了。

吳慶鐘笑了笑說,務農提供最好的修煉機會,「什麼都由不得你,颱風一來什麼都沒有了,你怨天尤人也不行啊,你只能再掄起鋤頭再去做,期待下一次。」吳慶鐘語氣深長地說,修煉讓他明白任何事情都需盡己所能的做好,並放下得失之心,而往往一切都自有安排,包括挫折與失敗。

於是,當吳慶鐘面對泡水的哈密瓜時,觀察到田埂讓雨水積累無法排出,導致果實腐爛,因此他明白了種植哈密瓜時周圍不需做田埂。一場看似無情的天災卻讓他上了 寶貴的一課,是得?是失?真是難以一言蔽之。而多年來經驗的積累,吳慶鐘自然的農耕方式,也讓他的作物品質備受消費者肯定,來自消費者的讚賞從未間斷,但 他說令他最難忘、最感動的無非是這麼一件事:

40年前,一對臺灣的年輕夫妻留學日本,期間遭遇二次世界大戰,在戰亂中,夫妻倆在物資缺乏的 情況下,嚐了一顆梨子,那甜美的滋味讓他們回到臺灣後總是難以忘懷。但往後的40年,不管是在臺灣或日本,他們都再也尋獲不到當初的甜美。而當無意間夫妻 倆吃了吳慶鐘收成的梨子,兩人大為驚喜,多年來終於一償心願,特意來到宜蘭當面答謝吳慶鐘還原了梨子最原始的甜美滋味。「聽到這些,當下好感動啊!」

「如果說我們不修煉的話,我認為我的『好』的標準會很低,但是我現在『好』的標準會很高。」修煉也影響了吳慶鐘對待土地的態度,他認為,生態是多樣性,存在包容與和諧,但現在農作大都採取極端的方式,極端的消滅不需要的一方,但卻扼殺了環境裡的多元性。

在吳慶鐘的稻田裡可以看到與稻穗並存的雜草,為此他解釋,「除草」無非是要杜絕雜草吸收土地有限的養分,而影響了作物的生長,如果將除草的人工費用省下買肥料,施肥後肥沃的土地還怕雜草搶食稻子應吸收的養分嗎?而雜草也不需連根拔起,只要將雜草上的種子拔掉,最終雜草還是會枯萎,不僅節省人力,且枯萎後回歸 給土地成養分,稻子一樣長得漂亮,不是最好的結果嗎?說完,吳慶鐘哈哈大笑了起來,「所以會被這裡的農民罵啊,說那麼懶惰!」

眼前的吳慶鐘,健康、豁達、知命樂天,他形容種田讓他「很滿足耶,很享受。」簡單的體會充滿著人生哲理,過程中不斷地有痛苦的煎熬,但往往讓自己收穫最多的不是收成甜美果實的一刻,而是那刻苦的過程,怎能不說:「種田像人生呢?」

吳慶鐘終於找到他內心聲音的源頭,輕盈步上反璞歸真的道路,豐收纍纍。

──本文轉自第308期【新紀元週刊】「人物特寫」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88/11065.htm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349466&aid=7446697

 回應文章

多硯坊 (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心田
2013/04/01 09:48

種下希望

用心耕耘

必能收穫夢想

陶然居(a349466) 於 2013-04-02 13:02 回覆:
耕田耕心田,種出滿園好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