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辮鴴~天線寶寶
2023/01/05 00:17:54瀏覽1915|回應0|推薦95
從西伯利亞到台灣來過冬的候鳥「小辮鴴」躲在花生田溝裡躲風,模樣有趣又可愛,有網友說這像極了兵馬俑,也有人說,就像躲在戰壕裡埋伏的士兵。他們喜歡吃蚯蚓,採收過後、重新引水灌溉的花生田更是他們的最愛覓食地,這也是小辮鴴俗稱「土豆鳥」的由來,賞鳥人士表示,「花生田剛好在這個時期收成,放灌溉水的時候剛好有小辮鴴的食物來源,牠棲息時不喜歡耕作物高過牠的頭。」

小辮鴴頭頂上往上翹的冠羽很像一支天線,故被稱為天線寶寶,牠們站立時有雄糾糾氣昂昂的勇士氣質,而走路的優美動作,又很像是淑女般的悠閒雅緻。


小辮鴴在臺灣出現於每年的十一月至隔年二月,為不普遍的冬候鳥。內陸及海岸的開闊平地都有機會出現,包括水田、旱田、廢耕地、短草地、灘地等。小辮鴴的體色對比分明,頭頂長一撮上翹的冠羽,尾下覆羽呈現土橙色,飛行時翼形寬圓,很容易辨識。停棲時的體型和鴿子差不多,屬於大型的鴴;體長28-32cm,翼展長82-87cm,體重128-330克。




小辮鴴的雌雄鳥外表幾乎一樣,只有些微差異。背面主要是帶有金屬光澤的墨綠色,腹面白色。嘴和頭頂、冠羽、胸部黑色,雄鳥在繁殖羽時喉部也是全黑。尾羽前半白色,後半黑色,末端灰白色(最外側尾羽通常外瓣全白)。虹膜深褐色,腳肉紅或灰粉紅色。成鳥非繁殖羽的喉部全白,臉及後頸明顯帶有土黃色,背面有皮黃色羽緣。幼鳥像成鳥非繁殖羽,但冠羽短,背面墨綠色黯淡,有皮黃色羽緣。



生態習性:在繁殖地,主要繁殖於4月至7月,營巢於低海拔的草生溼地或短草地面,成淺盤狀,窩卵數多為四枚,孵化期21至28天。繁殖季時領域性很強,對入侵者有強烈的驅逐、威嚇行為;雄鳥會有花俏的展示飛行(display flight)。


非繁殖季時,經常結成數百隻甚至上千隻的出現於農耕地帶。結群飛行時成不規則排列,起飛時振翅迅速,但在空中飛行時鼓翼深而緩慢。牠們日夜皆會活動、覓食,但白天休息時間較多,夜晚為覓食的主要時段,特別是晴朗的月夜。覓食及活動時,動作優雅,但警戒性高。
(鵲鴨)


最近宜蘭 飛來了一隻,在臺灣十年難得一見的 迷鳥 : 鵲鴨,因此也吸引大批賞鳥群眾前去朝聖。踏破鐵鞋無覓處,終於被鳥友找到。為過境台灣極稀有鳥種,墨綠頭羽、嘴基近頰處白色圓斑,為其公鳥特徵。在宜蘭礁溪,

鵲鴨在繁殖地通常於淡水湖泊、池塘、河流附近的成熟森林,以樹洞或石穴築巢,也會利用人工巢箱。在台灣沒有繁殖紀錄,台灣冬季迷鳥個體多出現於海岸溼地。主要以水生的無脊椎動物、兩生類等為食。

鵲鴨在飛行時翅膀會發出獨特的聲響,有如吹口哨一般,朋友聽過幾次,令人羨慕,大家不妨欣賞一下。

鵲鴨體長40-50cm,是中等體型的潛鴨,身體較圓、脖子短,嘴灰黑色,雌雄鳥外型不同。雄鳥頭部和上頸為黑色,在陽光下帶有綠色光澤。眼金黃色,在眼與嘴基之間有一明顯的卵圓形白斑,胸—腹部白色,背部至尾羽黑色,肩羽白色,翅外側黑色,內側的大覆羽及次級飛羽白色,飛行時十分明顯。腳橘黃色。

雌鳥頭為巧克力色,嘴灰黑色,尖端黃色,背至尾羽、下頸、胸、脇部為深灰色,頸部有一白色頸環。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2163101&aid=178032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