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07 17:40:57瀏覽600|回應0|推薦2 | |
老天有眼、明察秋毫 談心理描繪技術 問題人物出自問題家庭 在研究「心理描繪技術」前,首先得分析一下犯罪者為什麼有與一般 人不同的行為需要和衝動,除了遺傳基因的問題外,犯罪者是否在社會化的學習過程中發生了障礙,而且無人能夠協助他解決困難。在教育學的觀點,認為與一般常態學生有不一樣的智商,及不一樣的行為表現者,被歸納為特殊學生,而這些特殊學生包括有資優及特殊才能者、智能不足者、教育失利者以及社會乖離者,資優者、智能不足者及教育失利者在教育上都已有了完整的計畫和關懷,只有社會乖離者是教育上的盲點。 所謂「社會乖離者」即指有行為偏差現象的孩子,或是已有犯罪行為的小朋友,一般教師在碰到這樣的小傢伙後,通常是會一個頭兩個大,用盡了其所知的各種教學法,都無法改善這種特殊孩子的偏差行為。因此,教師們的唯一解決方法,是將其交由學校的心理輔導人員處理,輔導人員就依學生的個人資料做個案研究,然而假使學校沒有專業的輔導人員,或者是根本沒有設置輔導人員,那麼這位無法無天的街頭小霸王就只有在派出所及少年感化院中進進出出了,如果在這時仍沒出現個優秀的觀護人,小霸王成年後百分之百進化成毒辣又凶殘的連續殺手。 為什麼深具愛心的教學者無法應付有「社會乖離」現象的孩子呢? 依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認為,這類孩子的問題是出在有個不建全的家庭,(如父母雙方或一方有精神分裂的毛病、或是酗酒、吸毒、低能、殘暴、冷淡、排斥等的原因),而這些家庭因素是身為教育者能力所不能及的,因為教師可以教導學生,卻無能輔導其家長,而不能將其家庭環境改善,那麼乖離的孩子一輩子都無法擺脫無情又長期的精神壓迫,成年後,誰都不敢擔保該名孩子會乖離到什麼程度,亦或是會給社會帶來什麼樣的損害?
犯罪心理專家雷斯勒教授也就其二十年從事聯邦調查局探員的實務經驗,以及對訪談過美國多位重刑犯的研究中得知,這些社會乖離份子之所以會犯下令人髮指的罪狀,甚或連續犯案的行為,實在可以歸咎其童年時期的生活,他的論點更為精闢詳盡:「根據我們的研究顯示,從出生一直到六、七歲時,生活中最重要的成人就是他們的母親,也就是在這個階段孩子會了解什麼是愛。不過,我們這些罪犯與他們的母親之間關係卻是冷淡的、有距離的、互相排斥的以及缺乏愛的。他們極少被愛撫、感受不到情緒上的溫暖......他們的童年時代就被剝奪了一個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愛。」 雷斯勒教授指的是罪犯的幼兒時代,也就是七歲前需要學習如何融入社會、如何與其他人相處的時期,這是人們發展人際互動的關鍵時刻,很不幸的,罪犯的母親就是在此時沒有盡到教育和訓練的責任。七歲以後,當罪犯進入了兒童期,又遇到了障礙,雷斯勒教授如是分析:「這些孩子在小時候的一些負面特質到了八至十二歲這個青春期時會有愈演愈烈之勢,在這個時期,男孩真正需要的是父親,可是這些罪犯的父親卻都不見蹤影,不是死亡就是下獄,不是離婚就是翹家。即使父親仍健在,那也是在精神上和孩子離得遠遠的,陪在孩子身邊的只是副軀殼而已。」 罪犯在幼兒期和兒童期都已失去了人格發展的良機,爾後又苦逄父母離異、再婚嫁,孩子像是包附一樣的到處被仍置,到了十九歲那就真是一發不可收拾了。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早就怕死了男女關係,因而形成了不正常的性觀念,無能與異性交往,也無法與同性相處(即使有同性戀者的愛也好),看來是一輩子與「愛」字斷交了。故十九歲的他開始了孤獨怪異的獨立生活,因為他的「與眾不同」,所以沒人能與他同居,他總是獨來獨往,工作也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換,據雷斯勒教授的調查,這種悲慘的狀況通常會被壓抑到三十歲,然後突地爆炸,這名不幸的孩子就被社會烙上「殺人狂魔」的頭銜,步上電椅或斷頭臺,結束一生。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