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04 15:18:21瀏覽546|回應0|推薦3 | |
什麼叫做「本土政權」? 報載「深綠的陳瑞仁 揮淚撰寫起訴書」,引起我非常大的震撼!台灣有如陳檢察官般的司法英雄,不但受過高等教育,擁有法律人應有的正直特色,又有悲天憫人的道德情操,為何仍會在「外來」及「本土」的意識形態上打轉?(是他本人如此?或若又是媒體不當操作?) 什麼是「本土政權」?雖然在施明德的號召下,不分藍綠,不分族群,只問是非的紅潮運動下,「本土」和「外來」依舊根深柢固在民眾的心裡,連受過高等教育的台灣菁英也不免於俗?!難道台灣就要永遠在這莫名其妙的桎梏底下,只讓二分之一的百姓快樂? 其實台灣人都是外來的移民 以目前所見,居住在台灣的人民,不管是所謂本省或外省,甚至原住民,大可推算出全部都是外來的移民,只有早到或晚的區別,以及來台灣時間長短的歷史問題,而非民進黨內獨派所挑起的本土或外來政權的政治是非題。 據史料記載,第一波移民潮是在荷蘭時期,荷蘭人引進大量的漢人農奴為他們開疆闢地。第二波是明鄭時期,當時鄭成功將明朝餘黨及軍民移殖到台灣中南部生活。到了清康熙派施朗進攻鄭軍拿下台灣,第三波閩客籍的大量移民潮出現,並朝台灣中、北部地區開墾。例如,我的祖先就是在清初年間,從淡水上岸,再移居台灣中部的。 其實在大陸漢人陸續移民(宋朝開始)台灣前,台灣就已經有人居住了,漢人稱其為「番仔」,居住在平地者較親近漢人,是「熟番」或「平埔番」,居住在高山上與漢人交惡者,是「生番」或「高山番」;藩仔住的大部落稱為「番社」,小部落稱為「番仔寮」。 一直到日據時代,日人稱台之土著為「高砂族人」;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平埔族人大多與來自閩客的漢人融合,或隨之漢化,仍保持原有文化風俗的陸續遷居與高山族人為鄰。因此,國民政府以為台灣土著皆為「山地人」,故稱「山胞」。 國民政府遷台後,為了爭取山胞對政府的支持,將「山地人」列為中華民國的少數民族,而此時的山胞亦自覺其文化逐漸被日益增多的漢人壓縮,開始尋根,並爭取己身的利益及居住空間,因此國民政府在憲法上增修條文制定了原住民保護條款。至此,在台漢人才尊稱他們為「原住民」。 但研究原住民的歷史學家考証,原本我們以為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其實只是比漢人更早渡海的移民,他們是帶有馬來語系痕跡的南島民族,即漢人所稱的平埔番,落腳在台灣的平原地區,大約有十個不同的族群。 台灣西部因面向大陸福建,後來又有來自於中國東南地區的百越人渡海移居,百越人原為東亞蒙古人的一支,不斷南遷至閩粵定居,後因漢武帝攻閩,而陸續逃亡至澎湖和台灣,連橫在「台灣通史」裡有這樣的推論,荷蘭人統領南台灣時也有類似的日誌。 而面向太平洋的台灣東部,離菲律賓很近,舊石器時代台東的長濱文化,就與菲律賓的巴拉望相似。考古學家說,居住在中央山脈一帶的台灣的高山族人是帶有印度尼西亞語系的南島民族。 還有一說,台灣最早的居民,應該是史前時代尼格利佗種的「矮黑人」。因為在「第四冰河期」時,台灣與東亞大陸是連成一塊的,台灣海峽是一片陸地,人與動物可以自由的走來走去。所以也有考古學家主張,台灣在舊石器時代的活動遺跡,和大陸的大坌坑文化是相連的,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則是在台灣成為島嶼後,由中國華南或東南亞相繼移入的。 「漢人」名稱的由來,也起自漢朝而已。春秋戰國時代,居住在中原的華夏族人,因群雄矗立,戰端四起,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趁機入侵滋事,迫使族群意識強悍的華夏族人南遷長江一帶,直到劉邦一統天下,國號「漢」,大家就都變成了漢人,而其中包括吳、湘、贛、閩、粵、客,皆屬漢語系的族群。 原本世居黃河、長江間的平原(即中原)的華夏族,擁有強烈的漢人沙文主義。因此唐朝盛世時,高大的東北人(滿人)把強敵中原稱之為「唐山」,而從唐山移居出來的人,叫做「唐山客」,移居到台灣的,就叫「唐山過台灣」。唐朝末年,五胡亂華,唐人又開始遷徙避禍,散居在沿海地區,有的在閩粵,有的在江浙。 其實中原的華夏族人生活坎坷,老是受到戰火波及,一路從黃河逃難到長江,再避居到閩粵,後又因生活所需(經商或開墾者),或逃避亂局(明鄭退守台灣),再遷徙到台灣,這群強悍的「唐山客」後來又被人怒稱為「福佬人」及「客人」(但我們自稱是「河洛人」,就是黃河、洛水一帶的人),很多人家的族譜記載的清清楚楚,連祖先墓碑上都有記錄。 如果台灣有族群問題,也只是少數失根者的問題 在日據時代,日人為了皇民化台灣人,普遍設有公學校供台灣人學習日文及大和魂,但河洛人卻會在暗地裡偷偷地寫漢字、讀漢書、祭漢神,並在各地成立「漢學堂」,冒著被抓的危險,私下教導子孫學習。老人家頻頻交待子孫,千萬不可忘本,要記得自己是華夏子孫,祖先是來自於中原,來自於唐山。 上面我提過,漢人第一次的移民潮是在荷蘭統領時期,而最近一次的大遷徙,則是在民國三十八年時,老蔣帶領了六十萬大軍,及一百多萬平民百姓的移民潮。這次大遷徙的起因,是漢人在唐朝過後國力越來越弱,兩度被北方族群統治,一直到滿清末年,孫中山先生喚起漢魂革命。 十次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先生有鑑於漢人經歷過北方民族數百年的統治,族群早已融合成了新的族群,所以旋即倡議「五族共合」(漢、滿、蒙、回、藏),再加,上若干少數民族,以多族群的方式共同建立民主自由的「中華民國」。 民國之始,各地峰火並未平歇,從軍閥割據到國共兩黨內戰,老蔣率領的國民政府截截敗退,最後播遷台灣,因此造成第四次台灣史上的大遷徙潮。當國民政府接收日產,統領台灣之際,也將台灣早期的移民(高山族人)納入中華民國的少數民族項內,如同大陸南疆的的侗族、傣族(多數考古學家認為南島民族即是六千多年前的侗傣民族分家而來的) 早其一步的移民者,也就是在台灣擁有強悍民族意識的河洛人,習慣性統稱最近一批已被五族共合的新移民為「外省人」或「老芋仔」,而相對於他們的,則是「本省人」或「老蕃薯」(因台灣地形極似蕃薯)。然因為權力的問題,「芋仔」「蕃薯」爭鬧不休! 也許這是動物的地域特性吧!把權力鬥爭歸咎於是族群歧異的問題,說穿了不過是小孩子鬥氣的把氣。以血統、文化、信仰、風俗來說,「本省人」、「外省人」通通都是來自於海峽的彼岸,血統、傳承有其一脈的演進過程,當然也就無所謂的「本土政權」和「外來政權」之區別。 如果有,那都是政治人物,以及想從政治上獲利的奸滑商人,為了選票刻意挑起的族群戰火。因為這是最廉價的選舉方式,他們煽動操弄有心結及私仇的少數台灣人,哄騙他們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如同馬來人擁有馬來西亞國一樣,台灣人當然也要建立台灣國。 最擅長使用族群對立來達成其政治目的者,首推陳水扁政府,他們長期欺瞞惶恐不安的台獨人士,如同餵食嗎啡毒品一般,只要搬出獨立建國的口號,就能凝聚起他們賴以維生的基本能量。這批能量大約佔全台的百分之十至二十之間,據台灣鄉土作家陳映真的研究,很有可能是日據時代被「皇民鍊成」的歷史創痛。 楊威理在其所著的「雙鄉記」裡即記錄了日本在殖民化過程中,造成台灣知識份子在心靈及人格上扭曲的傷痕。被殖民的台灣人極端感受到日帝統治者的強大、文明、優秀,而自己卻是如此的弱小、粗野、落後,而自漸形穢,甚至覺得「支那」是劣等、卑下、污濁的人種,他們以身上流有中國人的血而羞恥。 陳映真更發覺到這群費盡心力要除去「漢人意識」的台灣人,向殖民者逢迎諂媚、甚至甘為爪牙,欺負自己的同胞,藉以討好殖民者並獲得認同,好接受特權皇民化,他們真的以為自己是日本人,所以在戰後與殖民者一起悲慟,也想隨著殖民者回日本,可惜卻被冷漠的排擠了,因而產生心靈上無限的痛楚和不安。 又有一說:河洛人一直被教育著漢人沙文主義的思維,不願與他族融合,所以從黃河、洛水一路遷徙到了台灣,以人多的優勢同化了比之更早遷居而來的平埔族人,逼迫著高山族人與之漢化或遠居山中,致使河洛人佔據了台灣所有適合耕種的土壤。 而被漢化的平埔族人,失去了文化、習俗、以及母語,他們在漢人沙文主義下,學習河洛語,把公廨(祖廟)裡的阿立祖改成媽祖、觀世音菩薩,跟漢人過同樣的生活,甚至改漢姓漢名,與日據時代被皇民化的台灣人一樣。 隨著民進黨的尋找母語運動中,他們赫然發現自己沒有家譜,他們的尋根只能追溯到父親或祖父,在往上就弄不清楚了。在此震撼下,他們開始懷疑自己漢人的身份,甚至有人主張檢驗DNA來分析自己的血統。 站在他們的立場,確實有著被滅族的傷痛。然仍有人勇敢的承認自己是平埔族人,並展開重拾民族文化的史命,他們著書、立說,用羅馬拼音記錄著母語,恢復原來的姓名,一點一滴的把消失的血脈再次建立起來,要求他人的尊重。 但有一部分的族人,將傷痛和憎恨轉移到最近一次遷徙到台灣來的阿山(外省人)身上,他們矛盾、免強的認同本省人,因為家族的血液已互有融合,既然忘了自己的母語,就用流利的河洛語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 故而以他們的歷史觀來看,台灣長期以來一直是被外來政權所統治的,台灣最美好的前途當然是建立台灣國,如同馬來人推動馬來西亞獨立一樣。然而,他們也擔心人單力薄,要將漢人佔多數的中華民國翻覆過來並非易事,所以想盡辦法說服與自己有著血脈關係的河洛人與對岸的中國劃清界線,而新來的外省仔不僅是阻礙獨立的最大絆腳石,也是喚醒埋藏在河洛人心靈深處中國魂的可怕引子。 還有一批擁有強悍民族意識的河洛人,他們自認命運乖舛,始終躲不了他族的入侵,先被滿洲韃子戕害,有「留髮不留頭」的硬頸;後又有日本倭寇的皇民化,最後還來了五族雜混的中國人,依著槍桿子的優勢,河洛人幾乎快消失在族群融合的洪流中,連努力保存的河洛語都快滅絕,取而代之的竟是胡人不文明的北京話…… 因此,他們和被「皇民鍊成」的群眾、發現自己原來非漢人的群眾,極少數被中共放逐的政治犯,以及想從混亂中獲利的商人結盟,要拋開包袱重新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家。在他們眼裡,中華民國是阿山建立的,與對岸中國有太多的歷史淵源,如果現狀持續下去,將來很可能會被來自中國的「黃禍」狠狠地沖刷和洗滌! 什麼本土外來,根本就是地盤之爭 說到陳水扁政府凡在其掌控不了政局,或被指責治國無能時,就會利用上述少數民眾潛藏的情結,搬出獨立建國的美夢,讓他們在迷幻中如痴如狂、歇斯底里,有如希特勒納粹亡魂上身。然而卻被沒有族群情結的台灣人反對,理由是:中華民國原本就是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換個名字,國際上的朋友會變得比較多嗎?換個名字,中共就會放棄武力侵台嗎?換個名字,台灣就能自己自足揚名於全球嗎? 國際局勢是詭譎多變的,台灣因為戰略位置的重要,被中國大陸視為其國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其強大壓力及刻意孤立台灣的操作下,使我國深入險峻之地。前年(2004年)中國大陸為了防止陳水扁宣布獨立,通過「反分裂法」,明文列出:「台灣不獨,中國不武。」 這項宣言又偏偏被美國政府重視,我國的國際處境始終受限於美國,當美國重申不支持台獨時,獨立建國的美夢就已破碎。然陳水扁卻不將此嚴峻的局勢分析給台獨人士知曉(或許無能),還倒果為因、混淆現實。他狡猾無賴的喊著:「中國不武,台灣不獨。」至此,他在國際間完全丟掉了誠信。 另外,中共推展經濟改革開放,挾著其十三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如同黑洞般席捲了全球的資金,在迅雷不及掩耳下,從亞洲掘起,慢慢向世界經濟強國邁進。台灣早期在共產第三勢力的鐵幕邊,獲得了不少地利轉運之便,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然這幾年來的政治惡鬥,加上民進黨害怕丟掉政權,抵死擁抱台獨基本教義,並採行鎖國主義,卻使台灣自已在國際舞台上消失。 現今史稱台灣居民共分兩大族群,一為漢人,一為原住民。然自有文字記載,漢人大量移台史已有三、四百年了,與原住民共生共容於這個小島上,漸漸也血乳相融為一家人,如同旅居海外但來自唐山的漢人一樣,好比旅美華人、旅日華人、旅馬華人、或旅台華人。 以國際觀來看,認同漢文化的人應可通稱為「華人」,也就是生活習慣、風俗信仰皆承襲於中國,但居住於台灣島上,並與島上原住民文化及血脈有所交流的華人,而華人加上原住民合稱為台灣人。 雖然我們可以跟馬來人一樣從英國手中獨立建國,我們也可以跟新加坡一樣從馬來人統治的國度裡決定自己的命運,但也必須考量世界潮流,及配合整個華人社會的前途,「順天」才會讓未來的道路更為寬敞和長遠。 至於台灣政權應該要花落誰家?一句話,就是:誰有能力讓台灣人過好日子,政權就給誰,那怕是阿山、福佬、客人,或台灣最老的住民~阿美、泰雅、賽夏……,凡是能夠愛護並保障所有台灣人生命財產安全的,就有資格做我們的總統。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