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二年國教的夢
2009/06/27 18:18:08瀏覽1155|回應0|推薦1

報載教育部從民國72年開始,就在研擬延長九年國教為十二年,其目的在於「提昇國家競爭力」、「打破明星高中的迷思」,以及「減輕學生升學壓力」,預計將在民國107年執行,但家長聯盟要求在101年就要執行。

寫企畫案可以唱唱高調,把企畫寫得重要萬分,但事實呢?變化多端的市場會乖乖配合嗎?免試直升高中真會「提昇高家競爭力」嗎?八成以上的基層教師不這麼認為,國家的競爭力若跟學歷有關,那麼菲律賓應該不會有大學生到台灣來做女傭吧!

雖然我的孩子們都沒有進入明星高中,但我仍支持明星高中的存在,因為有明星高中的存在,就會突顯浪費公帑不好好辦校的後段學校的窘態,為了爭取學生不努力行嗎?學校之間有競爭,學生才有競爭,不也可以提升國家競爭力?

只要有升學就會有壓力,一綱多本的壓力,不會比統一版本的壓力小,有多少學生被強迫讀遍所有的版本?兩次基測的壓力,不會比一次聯考的壓力小,有多少學生因為發條栓不緊一次比一次差?推甄面試的壓力,怎會比指考分發的壓力小?有多少學生為了逃避面試不得已參加指考?

有比較就會有壓力,有壓力就會要求自己,通過考驗的新鮮人,就會有國際競爭力。升學的方法百樣,絕對難不倒有心人,倒是:「用什麼標準,就會有什麼人才出現。」權勢者要考量的應該是這個吧!

例如:班級導師喜歡記憶力強的學生,他只要出題刁鑽,記憶力強的學生就會應聲出現;他喜歡聽話的乖乖生,就沒有學生敢在他的面前頂嘴或反對他的意見;他喜歡有創意的活潑生,所有的學生都會絞盡腦汁提新點子。原因是,成績都是他給的!

以此往上延伸,當權勢者覺得知識可以單純的用電腦劃卡來評比,所有的考生不死背書行嗎?當權勢者覺得考一次考不出實力,要考兩次來衡量,所有考生就必須經歷兩次的煎熬;當權勢者覺得穿襯衫打領帶的學生是乖的,那不喜歡打領帶的考生就會跟升學說拜拜。

升學要考試或免試,都只是方法,而方法是技術問題,大家有「優秀」標準的共識才是治標的重點吧!找出「優秀」的定義,才值得花大錢!

人的才華有千百種,不是每個孩子都想要唸建中,然後唸台大醫學院的,國人就不該說明星學校的學生是高成就生,沒唸明星學校的學生是低成就生!何況還有很多孩子根本不想唸普通高中,我們非要逼迫他們,才算是提昇素質嗎?

如果十二年義務教育,大家都依法去唸普通高中了,那麼技職高教怎麼辦?

教育部中教司專門委員李秀鳳說:「要達到讓學生就近入學的目標,必須拉平高中職水準」。聽其言,像是欲將高中職打成一片,同樣劃分學區,考生要推薦或申請高中或高職,悉聽尊便,但擔心各校水準差距過大,所以要花錢補助改善。

這讓我想起孫中山先生所提的平等,有「齊頭式」的平等和「立足點」的平等。如果為了十二年國教,把每所高中職用錢補成一樣的,那是否是「齊頭式」的平等呢?好像孫中山先生認為「立足點」的平等才是三民主義的精髓。

另外有網路轉貼李家同教授在民國87年為文對十二年國教的看法,他認為十二年國教是給青少年成熟的機會,因為跟不上時代變化的父母,會讓子女變成迷失的一群,所以讓青少年留校到十八歲較妥。

我無法理解,讓1518歲的小孩避開不稱職的家長,統一丟給學校管,台灣的中輟生就不會打家劫舍?治安就會好嗎?有無學者專家做過調查,美國執行十二年國教和我國執行九年國教下的青少年犯罪比率?

李家同教授認為「應該縮短教育的城鄉差距」,這點我很贊成。鄉下孩子的資源太少了,形成教育的不公平,這就是「立足點」的不平等,不過,這似乎跟硬逼孩子去唸高中沒有關係,純粹是資源分配的技術問題!

高山上的孩子能歌善舞、體能超優,普通高中的教育能幫他們的才華更臻完美嗎?藝術和體育教學需要的花的經費不會比語言和資訊的教學低,一昩地將錢砸在語言和資訊上,會比較有成效嗎?

分配不均再加上錢不能用在刀口上!難怪各界視教改如猛獸,吃錢的猛獸!

把錢花在維持道德正義、改變「優秀」的觀念(親師都要改)和因才施教上,是否更有意義?

基本上,若道德正義無法振興,對「優秀」的觀念無法改善,那非要十二年國教幹嘛?十二年跟九年有何差別?只有孩子要混十二年或九年的差別吧!一個不喜歡制式生活,不喜歡教條課程的小孩,非逼他待在學校十二年?

全國家長聯盟等教育團體三思吧!若十二年國教胎死腹中,何必要上街頭?至少我不會去!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18760058&aid=308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