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31 14:22:56瀏覽1649|回應0|推薦16 | |
《撰集百緣經》卷第九: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選擇族望,娉以為婦,作倡伎樂以娛樂之。其婦懷妊,足滿十月產一男兒,端政殊妙世所希有,其兩手中有金錢出,取已還有;如是展轉,取不可盡。召諸相師占相此兒,相師睹已:「此兒產時,有何瑞相?」父母答言:「其兩手中有金錢出,取已還生。」因為立字,名曰:「寶手」。年漸長大,稟性賢柔,慈心孝順,好喜惠施。有從乞者,申其兩手,有好金錢,尋以施之。 將諸親友出城觀看,漸次遊行到祇洹中,見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懷喜悅,前禮佛足,合掌請 佛及比丘僧:「慈哀憐愍,納受我供。」時彼阿難在佛左右,問小兒言:「若欲設供,當須財寶!」於是小兒聞阿難語,尋申兩手,金錢雨落,須臾積聚。佛敕阿難:「汝今取此金錢寶物,營理餚膳,請佛及僧。」 阿難受教,營理飲食。供養訖竟,佛為說法;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歸白父母,求索入道;父母愛念,不能違逆;將詣佛所,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門。精懃修習,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諸天世人所見敬仰。爾時阿難見是事已,前白佛言:「今此寶手比丘宿殖何福?生於豪族大長者家,然其兩手有此金錢,取已還生,值佛世尊,復獲道果。」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此賢劫中,波羅奈國有佛出世,號曰迦葉;教化周訖,遷神涅槃。時彼國王名曰迦翅,收取舍利,造四寶塔,時有長者見其豎棖,心生隨喜,持一金錢安置棖下,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不墮惡趣,天上人中常有金錢申手而出,乃至今者遭值於我,故有金錢,取已還有,出家得道。」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白話解釋如下: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那時舍衛城中有一位長者,擁有無數的財寶,他娶了望族的女子為妻,並且常常邀請歌舞伎樂等表演使她歡娛快樂。他的妻子懷胎十月圓滿,生了個兒子,五官端正,俊秀莊嚴,世間少有。他的雙手能變出金錢來,拿走了他手中的金錢,還會再生出來,就像這樣展轉出生,取之不盡。長者請了諸方占相師為兒子看相,占相師看過後,問:「這個孩子出生時有什麼瑞相?」他的父母回答:「這孩子一出生,他的雙手就有金錢變現出來;拿走了,又會再生出來。」因為這個緣故,取名「寶手」。寶手漸漸長大,他的本性賢善柔和,不但慈悲孝順,又樂於布施助人。如果有人向他乞討,他便伸出雙手,就有很多金錢,即時布施給乞討的人。 有一次帶著親友出城遊玩,一處又一處地觀看遊玩,最後來到了祇園精舍,寶手看見 佛世尊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好,身上散發出智慧與慈悲的光明,如同有百千個太陽,光明普遍照耀一切眾生。寶手心生歡喜,向前頂禮 佛足,雙手合掌請求 佛及諸比丘僧說:「請慈悲憐憫我,接受我的供養。」當時阿難尊者在 佛旁邊,看他很年輕,就向寶手說:「如果想供養佛及比丘僧,須要有財寶,才能成辦布施!」寶手聽到阿難尊者的話,隨即伸出雙手,金錢就像雨一般落下,不一會兒就積成一堆。 佛即命阿難說:「你拿這些金錢財寶,去準備食物菜餚,供養佛及比丘僧。」阿難遵 佛指示,立刻去辦理供養的飲食菜餚。供養完畢, 佛為寶手說法開示;寶手聽聞 佛陀的開示後,心靈豁然開朗,會意理解 佛所宣說的義理,當下斷了我見(註一),成就初果須陀洹的果德(註二)。 寶手回家後,便向父母請求准許他隨 佛出家修行,由於父母極為疼愛寶手的緣故,無法違背他的意願,於是就帶他去拜見 佛陀,請求出家。 佛即對寶手說:「善來比丘!」寶手煩惱鬚髮自然脫落、披上僧服,便成出家修行人。寶手比丘出家後非常精進修行,很快的就證得阿羅漢果,具足三明六通及八解脫的功德,成為諸天與世間人所尊敬仰慕的解脫道聖人。當時阿難尊者看到寶手比丘殊勝果報以後,向 佛稟白:「這位寶手比丘在過去世種了什麼樣的福德?今生得以出生在富貴望族的大長者家,雙手還能生岀金錢,取之不盡,又能值遇佛世尊出家,成就阿羅漢果。」 這時候, 世尊告訴阿難說:「你仔細聽!我現在就為你們解釋說明。此賢劫中,過去的迦葉佛在波羅奈國示現成佛,教化圓滿入大般涅槃後,當時的國王名為迦翅,收取佛舍利,建造四座寶塔來供奉佛舍利。那時候有一位長者見到佛塔前正在豎立長的木柱,他心生歡喜,於是恭敬地取一枚金錢放置在木柱地底下,發願後離去。就因為這個功德,所以不墮三惡道,生於天上或人間受諸快樂,並且一伸手就有金錢出現,乃至於到了今天值遇於我 釋迦牟尼佛,雙手能出金錢,取之不盡;還能出家,證得俱解脫阿羅漢果。」當時比丘們聽 佛宣說後都歡喜的信受奉行。 註 釋 註一:「我見」:我見,又名身見,亦即眾生對於五陰十八界錯計而不如實知,執以為真實我。此乃聲聞初果見道所斷三結之一,在大乘法中,即是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中的第一種,名「見一處住地」無明,屬見道所斷煩惱。我見也是眾生對於欲色界身心及無色界心的虛幻,不如實證知;主要是因為不如理作意的邪思惟而誤認見聞覺知的識陰為常不壞之我,執著這個惡見,住於這種錯誤的見解之中,在這個境界中安住,故名之為「見一處住地煩惱」。 註二:「須陀洹」:解脫道中見道時,斷除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所證之解脫果位,屬聲聞四果當中之初果,又名預流果,如《中阿含經》卷二所說:【多聞聖弟子,得聞正法,值真知識,調御聖法,知如真法:知苦如真,知苦習、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如是知如真已,則三結盡。身見、戒取、疑三結盡已,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便得苦際。若不知見者,則生煩惱、憂慼;知見,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見斷也。】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