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憂鬱,談心理保健系統
2015/10/20 06:51:15瀏覽1014|回應1|推薦6



多數人都聽過憂鬱症,但對憂鬱症是否真的了解?

憂鬱症是想得太多或想不開嗎?

是一種心理的疾病,還是生理疾病?

面對個人、家庭、週遭的親友產生重大的影響?

如何建構一套完整性的心理保健系統?




                   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0mR1dr7NU         

                (您可直接下載燒錄成DVD來播放,或在電腦、手機前直接觀看,總之鄭重推薦分享此一­絕佳宣導短片,片長19分鐘)

                 

               在這支宣導影片中,邀請了兩位資深的精神科醫師與四位罹患憂鬱症的病友或家人現身說法,包括:憂鬱症成因­、症狀、治療方式、家屬面對憂鬱症親人的態度,溫馨且感動人心。

 

               本片不僅有案例與資深醫師的­分析,聽來清楚明白,對此憂鬱症病理有進一步認識,並對患者更加有同理心,故分享給大家,希望家中有此患者­的親屬,不論其拒絕用藥(不承認自己有此症狀、拒絕檢測憂鬱症量表)或正用藥中,以及­那些從旁照顧之家屬,都適合一起觀賞,好對此愈來愈盛行之憂鬱症徵狀有更清楚的認識與­處遇,最終聽從專家醫生之建議用藥,也一起用更多的愛心、耐心與陪伴來面對有此病症的­家屬。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近年來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每四人中就有一人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之苦,憂鬱症為其中之一。我國董氏基金會歷年針對全台灣地區十八歲以上成人所進行的憂鬱程度調查結果中,分別是2000年有17.3%2001年有17.9%,以及2003年有11.7%的受訪民眾表示有嚴重憂鬱情緒,對照國內人口數比例來看,憂鬱問題實不容小覷。

                   

                 憂鬱症的成因,不一定是單一因素造成的,有生物、心理人格及社會壓力事件等因素。有相當比例的人,是由於生理因素引起:從研究資料中顯示,罹患憂鬱症的父母,其小孩罹患憂鬱症的機率較其他人高一些,但並不代表憂鬱症就一定會遺傳。大部分人可以處理日常的情緒緊張,但當壓力太大、超過可以調整的應付的範圍 (腦部管制情緒的區域受擾亂),就會產生憂鬱症狀。如胃不舒服、酒精的使用、頭痛、藥物、營養不足、飲食不良、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甲狀腺疾病、子宮內膜炎 (與婦女憂鬱症有關)、嚴重的身體傷害、過敏症等,也會出現憂鬱症狀。


        陳國華醫師在其著作《遠離憂鬱:陳國華醫師的身心處方》一書指出,精神疾病的成因可分為生理和心理兩方面,他們又可以細分為四個:


                生理方面有:遺傳因子、後天體質的演變

               

               心理方面有:個人內在的心理衝突、社會人際上的衝突


        一般所謂的心理健康,是指人對環境以及人與人相互之間具有最高效率的適應情況。它的核心是:向內能正確地對待自己,向外能正確地對待環境。就較深的層次而言,心理因素導致疾病的根源,可以說在於信仰的崩壞與喪失。

               

                信仰,泛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的極度信服和敬慕。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體現其在人生價值、人生意義方面的可靠落實。信仰與所信仰的對像是否客觀存在,沒有必然的直接關聯。

 

                自古以來,大都認為宗教具有調節心理、撫慰痛苦、緩解死亡焦慮的作用,以及能夠解決賴以安身立命的意義、價值、終極關懷等問題。如西方心理學者榮格 (C.G. Jung 1875~1961) 認為所有宗教都具有積極價值,主張由強化宗教信仰來幫助人們擺脫心理困擾,實現心理平衡。佛洛姆 (E. Fromm 1900~1980) 則主張建立人本主義的宗教來解決現代人的心理困境。


              「由心故作惡,由心有果報,一切皆心作。」(《正法念處經》卷一)。這是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引發疾病的業果,終歸於不善的心理活動俗話說:「心病還須心藥醫」,佛法自從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宣說以來,為世人提供了許多面對精神壓力和解脫心靈痛苦的方法,它的全部修證理論可以說是一套完整的心理保健系統。佛門設有許多對治煩惱、斷除病根的法門,也有三學 (戒、定、慧)、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來鍛鍊自心的方法,可以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以及預防心理的失調。

             

                 近年來,聖嚴法師在全球很積極地推動以「心靈環保」為核心的四種環保社會運動,試圖建構生活化、人性化、人間化的佛法和禪法,作為21世紀的禪佛教「身心健康學」。《維摩詰經》〈佛國品第一〉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因此,聖嚴法師認為「只要人類的內心清淨,所見的世界便是佛國,只要人類的內心平安,生活的環境也能平安。只要人的心靈在一念之間清淨平安,就會影響到週遭人物環境的清淨平安」。


                「心靈環保」就是淨化自我的心靈環境,從價值觀及認知的改變做起,建立自利利人的價值觀,人人皆以健康、平安、快樂的身心,照顧自己與週遭的人、事、物。如此才能過著健康、平安、快樂的生活。人心淨化了,物質愈豐富,人類的心靈也會跟著富饒。


                心靈環保也是心理的健康。聖嚴法師強調:人的心境,往往會因為受到環境的誘惑、刺激而產生情緒的波動,輕者覺得困擾,重者喪失自主的能力。有了心靈環保的措施,遇到狀況發生時,便可淺則保持平靜、穩定,深則自主、自在。所以心靈環保的重點即在於心理的平衡及人格的穩定,進而達到心靈的淨化。換句話說,當我們的心理健康之後,身體也會隨著健康起來,更進一步地也提升了我們的靈性需求,最後達成身、心、靈和諧一致的心靈淨化目標。




備註:

1.   WHO資料出處: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Depression. Available at Mental Health Publications:      http://www.who.int/mental_health/publications/en/index.html. Retrived November 12, 2011.

2.    榮格觀點,參考《心理學與宗教》

3.    佛洛姆觀點,參考禪與佛洛姆@Tad彩虹數字學院,

          網址:http://tadwang.pixnet.net/blog/post/17476790-    %E7%A6%AA%E8%88%87%E4%BD%9B%E6%B4%9B%E5%A7%86

4.  憂鬱症的成因,取自網址:http://host14.tyjh.tyc.edu.tw/~sub100/s100c905-2/www/p03.htm

5.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聖嚴教育基金會;聖嚴法師網站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0a006b7&aid=33585798

 回應文章

詹于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23 21:20

謝謝分享健康知識

祝福您 假期愉快

ghsuans(a0a006b7) 於 2015-10-30 15:03 回覆:

感謝來訪並留言鼓勵

祝福您   假日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