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個擁抱
2011/05/27 17:26:28瀏覽198|回應0|推薦39


「容許軟弱與悲傷」,這是一個考驗陪伴者撫慰力與包容力的關鍵。

長久以來,我們台灣受西方現代主義與資本主義影響,人們習於汲汲營營盤算著自己的人生,如何的付出、如何的收成,又計算著怎樣可以走一條捷徑獲取自己想要的成功目標。而在長期的社會文化與歷史運作下,我們的家庭也影響我們,讓我們以為一個強者是不該有軟弱,也不該有缺點與限制的。甚至認為軟弱是羞恥的,軟弱代表一個人的無能與失敗,以至於我們奮力追求無可挑剔的完美強人,以為只要追求到了完美地位,我們就能擺脫軟弱與羞愧的記憶與經驗。

這一連串的謬思,也是導致我們活得越來越破碎與分裂的原因
。真實的我們,心靈可能早已傷痕累累了,卻還是要故作堅強,假裝一切無傷無痛無影響。我們沒有勇氣對自己誠實,自然也會要別人不要對自己誠實。我們不允許自己軟弱,自然也不准他人可以軟弱。

我們因此活得無法再與自己靠近,也無法與他人的生命靠近。

這樣的堅強,不是從內在生出的真實力量,而是為了抵抗外在眼光與評價的防護盔甲,為了保護內在不安與恐懼的心,即使盔甲剛硬、沉重,也不能卸下。

一個可以接受自己有軟弱有悲傷的人,對自己是溫柔的,是包容的。一個不能接受自己有軟弱與悲傷的人,就會禁止自己可以尋求安慰,尋求協助,也會以許多的防衛機制掩飾自己內在真實的情緒,像是以壓抑的方式,杜絕所有的感受。或是以否認的方式,轉移的方式,來迴避接觸真實的我。

一個對軟弱與悲傷沒有包容,也沒有溫柔的人,是無法安心的接觸軟弱與悲傷的,因為在他的認知評價中,軟弱與悲傷都是不應該存在的,不應該被允許的,那麼,當他遇到一個經歷自己軟弱與悲傷的人,是無法從心裡給出安慰與包容的。

我曾經接觸過一位年輕的母輕的母親,她的孩子在學校無論是課業或是人際,都遇到了挫折,回家常是哭泣,拒絕上學,母親為此頭痛不已。母親很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要不停哭泣,哭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遇到問題應該就要面對,處理就對了。

但無論母親如何勸說,如何說之以理,孩子還是感覺到受傷與挫折,對於母親有更多的憤怒,那憤怒是一種不被理解,沒有得到安撫的憤怒。於是,從孩子的學業問題、人際問題,漸漸的,演變成母女關係的問題。孩子變得對母親有攻擊性,以行為來抗議母親的「批評與拒絕」。

母親拒絕接受她的孩子是軟弱的,母親拒絕接受她的孩子的哭泣,母親拒絕接受她的孩子需要撫慰。因為在母親的世界裡,沒有軟弱這回事,若是她軟弱,她就無法在貧困的家庭中努力求學;如果她軟弱,她就無法在被輕視的家庭中支撐住自己的尊嚴;如果她軟弱,她就無法堅強生活下來,建造一個社會所認同的家庭樣貌。

過去,這個母親從來沒有為自己流過什麼眼淚,眼淚快滴下來時,就命令自己吞回去,告訴自己:「哭,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漸漸的,她感覺不到任何的脆弱,也感覺不到任何的悲傷,日子變得越來越理所當然,就是理所當然的活著,理所當然的盡責任,理所當然的把生活過下去。

但她沒料到,她如此的堅強與努力的適應這個世界,她的孩子怎麼可以這麼輕易的抗議,就拒絕面對困難與挑戰。

她沒有辦法貼近她的孩子,她滿腦子只為她的孩子擔憂,憂慮她的孩子會被這世界淘汰,會沒有辦法在這世界上生存。她拒絕給她孩子擁抱,或者不是拒絕,而是她絲亳沒有能力知道如可去面對一個受傷、受挫的孩子,除了叫她要忍耐、要勇於面對挑戰與困難之外,還能怎麼做!

但是,當她開始可以重新回顧她的成長,她看見了過去自己是個小女孩時,其實也有好多的失落,好多的傷心,好多的受挫,當她承認過去所發生的感覺是真實的,也體會到過去的自己其實好想要一個安慰,一個擁抱,一句「無論妳如何,我都愛妳,我不會丟下妳」,這個母親對當初的自己生出憐憫與慈悲,願意以無條件的愛來接納過去的自己,不再是批評與否定,也不再想要掩藏與壓抑。

她甚至可以為過去的生命經驗好好哭一場。

從那之後,一切變得不太一樣,當她的孩子哭泣時,她可以停留在她身邊,可以擁抱她,可以告訴她的孩子:「一定好難受,媽媽知道妳真的很難過。」

她的心開始柔軟,柔軟的包容自己的悲傷,也柔軟的包容孩子的悲傷,悲傷與軟弱不再是丟人的事,也不再需要被迴避與驅趕。

人生難免有脆弱、有失落、有挫折,在學會勇敢與堅強之前,其實人要的只是被諒解、被包容、被愛。

~~~~文章取自網路分享~~

( 心情隨筆心靈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0918475101&aid=525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