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校園霸凌,對受害學童的傷害不僅止於精神心理層面,真的有明確的醫學證據顯示影響會及於大腦特定組織!!!
2010/12/21 00:00:40瀏覽3787|回應12|推薦22

最近,接二連三的校園霸凌(bullying)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注意。

關於霸凌,以前眾多的文獻資料多集中於探討學童心理社會層面的影響,而未及於解剖生理學上的證據

但是,現在卻出現明確的醫學證據,顯示此霸凌行為的確會對特定大腦組織出現可驗證性的傷害!!


根據著名的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 in Boston, Massachusetts)發表在本期美國精神醫學期刊(Verbal Abuse by Peers in Childhood Linked to Poor Psychiatric Outcomes, Altered Brain Function. 2010年12月號,注1)裡進行的 一項回溯性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
 
童年時期的語言霸凌事件 在醫學面向上有以下幾項重點:

1.同儕加害者的語言霸凌程度,與被霸凌者的受傷害程度,存在著劑量依賴效應(dose-dependent effect)。受害者隨後出現的情緒症狀包括:焦慮症、憂鬱症、憤怒性敵意、解離症(注2)、吸毒和"情緒焦躁不安"(anxiety, depression, anger-hostility, dissociation, drug use, and "limbic irritability."。)

2.受到顯著語言霸凌的小孩,出現臨床上顯著憂鬱症的風險可以增至2倍焦慮症及情緒焦躁的風險可增至3至4倍而解離症的風險可增高至10倍。("Substantial exposure was associated with a greater than twofold increase in clinically significant ratings of depression, a threefold to fourfold increase in anxiety and 'limbic irritability,' and 10-fold increase in dissociation" )

3.霸凌不必嚴重至肢體暴力程度,僅僅是嘲笑、鄙視、羞辱等語言性暴力(ridicule, disdain, humiliation),即足以造成上述大腦傷害。

4.青少年6到8年級(11至14歲)的青少年特別容易受語言霸凌傷害。( the middle school years, when children are between the ages of 11 and 14 years, appear to be a time when they are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such abuse.)

5.霸凌事件最令人憂心的是,引起受害者的傷害不光是表現在心理及精神層面,連負責連結左右大腦半球的胼胝體(corpus callosum)及負責連結大腦皮質區的放射冠( corona radiata)(位置請見下圖)大腦組織生理結構也會出現與受同儕語言霸凌程度正相關的異常變化。(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studies in a subset of individuals revealed a link between degree of exposure to peer verbal abuse and abnormalities in the corpus callosum, a "massive fiber tract that interconnects the left and right hemispheres," and in the corona radiata, which contains axons that carry almost all of the neural traffic to and from the cerebral cortex.)

6.平均而言,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霸凌。語言暴力與性行為似乎有相關性。女性受害者日後較易出現解離症狀與情緒焦躁不安,而男性受害者日後則較易出現毒品濫用問題。(On average, males reported a substantially greater degree of exposure to peer verbal abuse than females. The study also revealed interactions between peer verbal abuse and sex, with females scoring higher on measures of dissociation and "limbic irritability" and males reporting greater drug use.)

Gray745.png

(注1)Verbal Abuse by Peers in Childhood Linked to Poor Psychiatric Outcomes, Altered Brain Function.  Am J Psychiatry. 2010;167:1464-1471.)

(注2)解離症指的是在記憶、自我意識或認知的功能上的崩解。起因通常是極大的壓力或極深的創傷。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UDNYU&aid=4714082
 引用者清單(1)  
2010/12/22 12:59 【2sc的部落格】 由霸凌事件說起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paula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真奇怪!
2012/02/07 23:40

我po錯文章了??奇怪,都不記得跟你有過互動..你以前的名字不一樣吧??

看看這個:我最近在此間照了很多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畫面跟海峽兩岸的節目..常看到溫馨的也看到戰爭的報導..我說這是[和平與戰爭]的對照!

這位張平宜劍及履及真的很偉大,難怪獲獎..海峽兩岸特別播出對她的訪問及参訪她所籌款建立的痲瘋病村小學..有張是台灣名廚們千山萬水到那裡去[主廚]當作公益活動,後面的校舍就是洪蘭捐出她父親的遺產建的.

很多人批評大陸政府不民主,但是他們的媒體常常都在報導[公益這一塊],主要還是要政府有鼓勵吧?.


paula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洪蘭在馬來西亞的學術演講會都有人提出我們的霸凌事件來提問
2011/05/27 18:39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10521/4426485.html
 
馬來西亞國際發明展,台灣學生大放異彩。馬來西亞發明展今天(21日)公布競賽結果,台灣代表團總共拿下56金、56銀、12銅,勇奪發明展的總冠軍,台灣的創意發明再度獲得國際肯定。『(現場原音)第一名;台灣加油』馬來西亞國際發明展公布成績,台灣金牌選手一起在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前合照,互相恭喜。台灣代表團這次表現亮眼,在14國722件競賽作品中,得到56面金牌。其中亞洲大學得到11面金牌,明道中學5金,二林商工也有2金。另外,亞洲大學教授鄧鴻吉也因為從事發明教學有成,獲得大會終身成就獎。 對於得到金牌,學生都非常興奮,其中,二林商工的邱證瑋,家境貧寒,父親生病,靠著母親籌錢,才得以出國比賽。他這次和同學劉柏成設計的「盆栽凝水器」,利用除溼機原理,將除溼晶片放在盆栽上,熱空氣一遇除溼片即化為水珠,慢慢滴落在盆栽土中,解決現代人忙碌忘了澆水的困擾。邱證瑋和劉柏成作品得到家庭用品電子產品設計第一名,得獎後,他立即打電話跟媽媽報告好消息。『(原音)媽,我是證瑋,(媽:證瑋喔,什麼事?)我得到金牌了,(媽:什麼?得金牌?真的嗎?!)真驚喜,恭喜你!』二林高工表示,這次學校原本有10名學生要到馬來西亞比賽,結果只來了8位,邱証瑋是靠母親籌錢,借了新台幣5萬元,才得以成行,但另外還有2位因為沒有錢無法成行,希望教育部對創意天分的學生能夠給予鼓勵,讓他們也有機會出國比賽,為台灣爭光。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1-05-27 21:18 回覆:
1.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沒看清楚,這裡面沒提到洪蘭?

2.霸凌大概是一個古今中外皆然的社會現象,
而且還是不分男女老少,只是看包裝到什麼程度而已,吧?!

3.看到這些優秀的學生,真為他們感到高興。
尤其是非都會區的學校,清寒子女,更是令人敬佩。
希望他們能藉此翻身,同時也透過他們的努力發明,改善我們大家的生活。

譚敬宇(胡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是否?
2011/01/11 08:46

是否請妳將此篇文章轉載到[女性健康內在革命的討論區]?

我是副市長胡椒跟妳邀文.謝謝!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1-01-15 10:08 回覆:
多謝邀文,
我貼貼看。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
2010/12/29 07:27

那你不是將小孩送到國外,就是得從小訓練他們。

生活上教導他們如何克服困難,與同伴相處之道,給他們正確的價值觀。

只給玩具或是只看功課是不夠的,多陪伴更有用。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0-12-31 05:03 回覆:

所以說父母難為,

真的得多孝順父母才是。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
2010/12/28 21:22

雖然沒有分班了,但是老師們的歧視沒了嗎? 同學間呢? 自己的父母當然愛小孩,

但是有幾個會教小孩的? 像那個比中指的博士老爸嗎? 而這種小孩是老師最疼的!

我認為沒用了,有些事情已經到了不能逆轉的地步了。而且也沒人要正視問題。

發生了這麼久教育部幹了甚麼?  學校的問題我以前的文章早提過了。

這個地方沒救了! 大家都是共犯,所以都不能承認。建議政府多蓋些監獄。

我們太多人有根深蒂固儒家思想,重倫理。所以就搞派系、老婆干涉老公的職務。

老媽干涉兒子的工作。前輩指揮晚輩的權責,老師教導門生的作法...有關悉就沒關悉。

爛到骨子裡了,那八德校長如果不是賄酪能得獎? 現在還不是公務員? 他沒詐欺?

不用管了,記得我以前文章的預言嗎? 快開始了...南北韓事件根本就是美國主導的...

等著看戲吧,管甚麼霸凌...他媽的教育部都不擔心我們擔什麼心?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0-12-29 00:14 回覆:

對於很多人而言,

霸凌是身邊的現在進行式,

不管是在學校、家庭、還是社會。

八德國中的事,

喚起了我國中時代的回憶。

身為父母,

都不希望自己經歷過的不愉快,

小孩子再經歷一次。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我的經驗...
2010/12/28 02:25

許多的學生其實本性不壞,天生就是壞蛋的人很少數...

那些大半都是學習過程中先被拋棄的人,或許因為資質、貧窮、

社會只對於會讀書的人重視,小孩也知道他們被放棄後未來是什麼...

那些人聚在一起求認同,不然就是被吸收,所以瘋狂的事也做得出來...

我遇過很多殺了人的小孩,其實他們不壞,只是無奈,

畢竟他們還小就遭到這樣的對待...懂嗎? 他們沒有前途...

流氓是被學校教出來的! 跟教資優生的老師是同一些人

不混流氓他們能幹嘛? 幹嘛才能得回自尊? 藉由霸凌來報復被踩在地上的尊嚴

等到他們對道德完全麻痺後,也長大了,將來霸凌的是整個社會...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0-12-28 17:00 回覆:
你說的是事實,老師確實會比較優遇成績好的學生,至少我經歷過的感覺大抵是如此。

以前,我也看過國中一年級學業表現正常的同學,因為一次我忘記是什麼原因的缺考,而被編到後段班,從此自暴自棄,現在早已不知所終的例子。

不過在家裡,父母會因為功課表現不同而有嚴重的偏心,應該是比較輕微的吧?再怎麼說,都是自己的小孩子!

看了你的話,我在想,西方文化的國家,不知道情形如何?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儒家文化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發揮了部份的作用?

現在的老師,大概會比我們當年的老師,比較公平一點的看待學業成績表現不如期待的學生吧?

至少,現在不再能力分班了,貼標籤的效應不再那麼明顯了。

所以,依你的想法,你贊成對霸凌別人的小孩施以體罰嗎?
對於教育部,你有沒有什麼建議?

SJW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您之前的回覆
2010/12/23 14:59
由您所節錄的原文看來,該研究的受測者只限於未曾受到家庭暴力、性虐待、或身體虐待的年輕男女,為此,我傾向於接受該研究的結果。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0-12-23 23:40 回覆:
是啊!
到目前為止,似乎是這樣。
如果有其他證據出現,我再跟您報告。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Re
2010/12/22 20:41
 

http://blog.udn.com/tpw460618/4721977

為什麼你長不高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0-12-22 22:41 回覆:

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謝謝您分享。


SJW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對該期刊文章的一點意﹝異﹞見
2010/12/22 14:15
謝謝您提供另一個思考的面向。雖說該文提到語言霸凌的後果會傷害受害者大腦組織的生理結構,但如何證明這些大腦的傷害就是經由語言霸凌而不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他們研究的受害者是受到語言霸凌沒錯,但怎知這些受害者沒有受到肢體霸凌?尤其是打頭部?我還是認為語言霸凌的傷害主要在於心理層面。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0-12-22 15:02 回覆:

謝謝您的回應。

我原本想法與您一致,也是認為"語言霸凌的傷害主要在於心理層面。"

所以對這篇論文感到意(想)之外!!

本來這裡是對普羅大眾的介紹,所以只在這裡介紹結論,未及於研究細節。

這篇是回溯性研究,依實證醫學的等級,證據層次落在level II。

在層級上,依法律人的術語來說,算是具備優質的"證明力"。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Systems to stratify evidence by quality have been developed, such as this one by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for ranking evidence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s or screening[9]:

  • Level I: Evidence obtained from at least one properly design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Level II-1: Evidence obtained from well-designed controlled trials without randomization.
  • Level II-2: Evidence obtained from well-designed cohort or case-control analytic studies, preferably from more than one center or research group.
  • Level II-3: Evidence obtained from multiple time series with or without the intervention. Dramatic results in uncontrolled trials might also be regarded as this type of evidence.
  • Level III: Opinions of respected authorities, based on clinical experience, descriptive studies, or reports of expert committees.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The UK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uses a similar system with categories labeled A, B, C, and D. The above Levels are only appropriate for treatment or interventions; different types of research are required for assessing diagnostic accuracy or natural history and prognosis, and hence different "levels" are required. For example, the Oxford Centre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uggests levels of evidence (LOE) according to the study designs and critical appraisal of prevention, diagnosis, prognosis, therapy, and harm studies:[10]

  • Level A: Consistent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cohort study, all or none (see note below), clinical decision rule validated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 Level B: Consistent Retrospective Cohort, Exploratory Cohort, Ecological Study, Outcomes Research, case-control study; or extrapolations from level A studies.
  • Level C: Case-series study or extrapolations from level B studies.
  • Level D: Expert opinion without explicit critical appraisal, or based on physiology, bench research or first principles.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0-12-22 15:02 回覆:

To examine the symptomatic and neuroanatomical effects of childhood peer verbal abuse, the investigators recruited 848 young adults (363 male, 485 female) aged 18 to 25 years with no history of exposure to domestic violence, sexual abuse, parental physical abuse, or peer physical abuse.

The study also included 707 (298 male, 409 female) age-matched subjects with no history of exposure to any type of abuse, including maternal or paternal verbal abuse.

All study subjects completed a self-report packet that included the Kellner Symptom Questionnaire, the Limbic Symptom Checklist 33, and the Dissociative Experiences Scale.

In addition, diffusion tensor images were collected for 63 young adults with no history of abuse or exposure to parental verbal abuse but did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exposure to peer verbal abuse.

Substantial exposure to peer verbal abuse was reported by 9.2% of participants with no exposure to childhood sexual abuse, domestic violence, or parental physical or verbal abuse and by 17.9% of the entire sample. These findings, researchers note, highlight the fact that exposure to substantial levels of peer verbal abuse is all too common.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0-12-22 19:59 回覆:
上面謹附上該文部分摘要,提供您補充參考。 
當然,回溯性研究最大的缺點是confounding and  recall bias,
但是在證據品質的等級上,
仍舊位居於個別的富經驗專家的意見之上。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這是個反撲...
2010/12/22 09:54
對我們這個教育制度的反撲....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YUUDNYU) 於 2010-12-22 15:08 回覆:

謝謝你來回應。

可否請教拜託一事,

對於霸凌,

可否給我們一些你寶貴的看法?

或許說來話長,

不過我是問認真的,沒在開玩笑。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