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04 08:36:10瀏覽895|回應0|推薦9 | |
趨勢大師John Naisbitt 今天上午十點在台北縣政府有一場演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聽聽。 如果無聊在家裡覺得電視節目老調重彈,那就去聽演講吧。 我轉貼他的舊作。請大家參考。 ~~~~~~~~~~~~~~~~~~~~~~~~~~~ 未來從何開始? 圖像又是如何?要預測未來及適應全球化的變局,有沒有可依循的法則邏輯? 以《2000年大趨勢》等暢銷書的成績,躋身趨勢大師行列的約翰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推出新作《MIND SET——奈思比給你11個未來定見》,由《遠見》獨家取得書摘,告訴你11個最佳態度,迎向未來。 Mind Set 1 萬事,多不變 2006年8月8日,亞馬遜網路書店條列的書目中有5萬6170本書的書名中有「變」(change)這個字;1萬1195本書的書名中有企業變革(business change)這個詞;另外有2404本書的書名有「全球變化」(global change)這個詞。 另外有2404本書的書名有「全球變化」(global change)這個詞。 數不清的報紙、雜誌及24小時新聞頻道,幾乎是把整個地球上的事物全翻過了一遍,鼓吹一切都在變化中。數不清的報紙、雜誌及24小時新聞頻道,幾乎是把整個地球上的事物全翻過了一遍,鼓吹一切都在變化中。 變得這麼多又快,誰能趕得上?變得這麼多又快,誰能趕得上? 沒人趕得上。 別擔心。 行動電話透過上網來看電視或來電顯示;一脫衣服,浴缸就自動注水;或是飢腸轆轆時,冰箱門就自動打開,這些只是用另一種方式來做我們要做的事,讓做事更輕鬆、快速、廣泛與持久,但生活的實質並未改變。 我們照樣上學、結婚、生子、送孩子上學,儘管所謂的教改吹擂得沸沸揚揚,但基本的學習並未改變(天曉得)。家、家人與工作,是最大的常數。家、家人與工作,是最大的常數。 不管你蒐集的是什麼資料,在分辨實際與明顯的變化、基本變動與一時流行時,請記住,在世界的歷史中,多數事物是不變的。 注意分辨: ● 基本要素,還是無謂粉飾; ● 中心本質,還是操作技巧; ● 大勢所趨,還是一時流行; ● 創新突破,還是精進改善。 Mind Set 2 未來,從現在開始 靠著掃描地平線去探知未來,恐怕沒什麼幫助。 最簡單又實用的一個原則,就是專注於現在,就能預見未來;每一個考量都要根據現在的情況。 如果你想找到世界上的標竿事件,你就得從遠處觀察;你不抽離的話,就會被一時的流行所蒙蔽。 趨勢本身不常發生變動,但是定著于其間的一時流行,卻一直會激發變化,「五分鐘熱度」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 揭開未來面紗的最佳知識來源是報紙,報紙報導的都是現實情況。 許多人都說:「報紙是歷史的初稿,」形容得極貼切。許多人都說:「報紙是歷史的初稿,」形容得極貼切。 看報紙,就好像先行閱讀百年後的歷史。看報紙,就好像先行閱讀百年後的歷史。 當然,我們要看的不是個人意見,而是事件的紀錄與結果。
社會上各種社會議題,彼此互相競爭來爭取大眾的注意,以佔有議題市場的一席之地。 社會同人一樣:一個人在特定時間,只能注意一定數量的問題或議題;正如同一個社會在特定時間,只能處理一定數量的議題一樣。 社會對議題的篩選,就集體反應在新聞版面上。社會對議題的篩選,就集體反應在新聞版面上。 要能夠成功洞悉未來,我們需要掌握旁觀者清的原則。要能夠成功洞悉未來,我們需要掌握旁觀者清的原則。 Mind Set 3 統計數字,不輕忽 2006年1月28日,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瑞士達沃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一場叫好的演說中表示:「全球一定得努力許一個乾淨能源的未來,以避免另一個冰河期的開始 沒多久,2006年2月4日,美國礦物管理能源報告公佈:「北極熊的死亡強烈顯示出全球暖化的影響,美國礦物管理局的研究人員指出,愈來愈多的北極熊溺斃,顯示暖化效應已影響到北極冰帽。」 在這些互相矛盾的論述與建議中,有時真不知該信誰的環境論點。 壞事往往流傳多時。 統計數字會變化,特別是災害且各方政治力介入時,相關數位改變得更多。相關數字改變得更多。 當災害發生初期,高或低的死傷數字並不可信,最好是等到可靠消息回報。 2005年侵襲紐奧爾良的卡翠娜颶風,最初死亡人數估計高達1萬人,有的媒體報導最後死亡人數能高達10萬人。 如今我們知道死亡人數是1000人,夠駭人的吧。如今我們知道死亡人數是1000人,夠駭人的吧。 人類的天性,往往就是將資訊扭曲成自己想要的結果。 我要請你自己問自己,你可以找到像是棒球或籃球一樣的,信得過的參考數字嗎? 如果這些數位不能比較的話,你至少需要一個標準來衡量資訊的正確性與相關性。這些都是瞭解現在所應走的方向,也是瞭解未來的第一步。 Mind Set 4 不求對,豁然開朗 許多人都嘗試去解釋愛因斯坦的天才。許多人都嘗試去解釋愛因斯坦的天才。 哈佛智商專家賈德納(Howard Gardner)相信,愛因斯坦發現了這麼多的大自然祕密,是因為他從未失去赤子之心,並稱他為「恆童」(eternal child)。 當然,愛因斯坦並不擔心他的理論會不被認同。 他在1911年寫信給他的同事朱立爾斯(William Julius)提到:我相當清楚自己的理論是建構在一個薄弱的基礎上,我所選擇的道路可能是錯誤的,但不試怎會知道呢? 如果你覺得就快要有重大發現時,一定會急於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但鞭策愛因斯坦的是他那想發現的熱情,而不是要證明自己是對的。 幾十年來,大家幾乎公認潰瘍是因為壓力、抽菸與飲酒所造成。 但兩位澳洲醫生華倫(Robin Warren)與馬歇爾(Barry Marshall),他們認為潰瘍是由當時尚不為人知的一種菌株所造成。 1983年,馬歇爾以抗生素成功治療潰瘍患者。 2005年10月,華倫與馬歇爾醫生,因為發現潰瘍菌,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總共花了十年多的時間,醫界才接受以抗生素取代抗胃酸藥物來治療潰瘍的理論。 想想醫界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所投入的成本與精神有多大啊! 人人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父母是對的,老師也沒錯,老闆更是英明。 我們都見過夫妻大吵大鬧,爭的就是誰對誰錯,但爭議的問題本身往往被忽略掉了。 若是你能拋開偏執,就能感受到正面心態帶來的力量,宛如走在開闊的大地上,視野更廣,行動更自由。 Mind Set 5 未來像一個拼圖 歷史學家往往以事件的直線序列做為基礎,按部就班地解釋歷史。 然而,過去、現在與未來,他們是以交互滲透的方式呈現意義。 天才往往從細節著手,這些細節許多人都看得到,卻無法加以連結。愛因斯坦就是一位善於發現與連結的箇中好手。 柏林歷史學家,同時也是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所長瑞恩博士(Jurgen Renn)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多人說愛因斯坦憑空創造相對論,但其實,他不過是撿現成的罷了。」但這並不會損及愛因斯坦崇高的學術地位。瑞恩接著說:「問題是,他為何就去撿那個現成呢?說穿了,從來沒有一個時期的物理理論,像愛因斯坦活著的時候那樣百花齊放;但是,沒有愛因斯坦的慧眼,那些隱蔽的理論也是很難被發現的。」 未來,是結合了可能性、方向性、各種事件、曲折過程、進步,與驚奇的集合體。 如果我們想預知未來的模樣,那就沒道理把拼圖放在一直線上。 我們必須找到互相吻合、交雜與連結的各小塊。是你自己,決定了未來圖像的大或小。 Mind Set 6 別沖得太快 當新的突破與發明提出,既定的知識被挑戰與質疑時,肯定會出現蜚短流長的妒忌現象。日本人說得直接:「站著的釘子就得挨鎚子打。」 達爾文在1838年發展出物競天擇說。 他深信自己的進化論,但也相當清楚物種的嬗變理論與想推翻政府的激進民主分子,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一經發表恐將引發社會動亂。 因此他從容不迫地仔細研究,直到發現足夠證據。 一開始先在幾個密友間流傳討論著他的發現。 他以精密的研究過程,驗證出最佳的研究成果。1858年6月,他聽說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也有類似發現時,才迫使達爾文發表他的理論。 隱忍不發20年後,《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終於在1859年11月22日問世。 即使是最有才華的領導人,也要有人追隨,才能實踐其想法。 如果我們帶著自己的願景跑到太前面,把其他人遠遠拋在後面的話,那我們一切努力將白費。 你要走在多前面才適合,並不容易計算,而且會因狀況不同而有差異。 在政界,你得走在前面,向追隨者展示你的瞭解與同情。 公司領導人則只需稍微走在前頭一點就行了,他們必須以務實的態度處理公司業務。 那些想揭示未來的人,幾乎都犯了跑到太前面的錯誤,稍微克制一下,別沖太快了。那些想揭示未來的人,幾乎都犯了跑到太前面的錯誤,稍微克制一下,別衝太快了。 Mind Set 7 端出牛肉,抗拒不再 1967年,還在IBM任職的我正要前往泰國待一年。 我在泰國開發一個專案,協助泰國東北部地區加速農業發展。 我們想辦法激勵農民種植第三種稻作,並在休耕時種植其他農作。 農民拒絕了,而且理由充分。 他們瞭解配銷機制,無法應付如此大規模的量產。 一旦我們解決了配銷問題,他們立刻接納新的耕種法,收入也隨之增加。 同樣的例子,就是佛斯貝利的背滾式跳躍法,此法一出時,佛斯貝利的教練硬要他改回傳統的跨躍式,因為他挑戰了傳統思惟。 然而,新法打破了世界紀錄,同時永遠改變了跳高的跳法。 當然,有時抗拒變革是出於頑固或無知;但是,向前邁進的人不會因為受不了變化而抗拒變革;相反地,人們擁抱變革往往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好處。 請你先問問自己:有什麼報酬? 又會損失什麼? 統計數字會告訴你,什麼樣的變革會帶來好處,哪些又是白費心機?抗拒變革,可以是合理的,也可能是頑固的。 請不要低估了大眾,當人們抗拒你的變革時,不是你沒讓他們看到牛肉,就是他們有充分的理由抗拒你。如果是後者,請不要急著罵人,要先找出原因。 記住,在我所舉的體育例子中,抗拒變革的是教練,而非球員。 Mind Set 8 心想事,總多遲 電話、電影及收音機等新科技的故事,並沒有多大差異。電話、電影及收音機等新科技的故事,並沒有多大差異。 1870年代,貝爾(Alexander Bell)與葛雷(Elisha Gray)分別設計出可用電訊傳送談話的裝置。 到了1880年代,全美約有4萬8000部電話;電話用戶的成長極為快速,到了1910年,大約有550萬具電話使用貝爾系統;到了1924年,已經有1500萬具電話在使用。 但是從19世紀末電話剛問世算起,幾乎花了20世紀整整100年,歐美地區才將電話普及。但是從19世紀末電話剛問世算起,幾乎花了20世紀整整100年,歐美地區才將電話普及。 後續產品加速了電話的推廣,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A)在1939年推出的「影像電話」,在當時實在是太前衛了,一直到最近幾年大家才接受手機的影像螢幕。 以史為鏡可以知長短。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預期的事往往延遲發生。 對於新發明,我們總是低估了充分實現概念所需要的時間。對於新發明,我們總是低估了充分實現概念所需要的時間。 生物科技與奈米科技,將需要21世紀剩餘的時間來發展。
事情就是需要時間,而且幾乎是比我們預期的時間來得長。事情就是需要時間,而且幾乎是比我們預期的時間來得長。 Mind Set 9 成果來自利用機會,而非解決問題 若想預知未來,請寄希望於機會的把握者,別指望問題的解決者。 當柯達(Kodak)在1990年推出第一部商用數位相機後,數位攝影就開始引領風騷,並將攝影市場帶向另一個全新境界,類比攝影就此淡出市場。 2004年,類比相機的市占率已經萎縮到17%,還沒搭上數位列車的廠商,算是玩完了。 2004年,類比相機的市佔率已經萎縮到17%,還沒搭上數位列車的廠商,算是玩完了。 缺乏彈性的大型企業,也在失敗之列。 錯失機會,要翻身就很渺茫。 日本傳統品牌柯尼卡美樂達(Konica Minolta),在相機市場縱橫百餘年,卻在2006年3月31日黯然退出相機市場。 尼康(Nikon)相機也好不到哪去,在2006年初已停止生產底片相機。 搭上末班車的德國徠卡(Leica),在1998年推出數位相機,多虧股東加碼投資,才不至於倒閉。如何找到機會呢? 機會的尋找者瞭解,只有轉變才有機會;而問題的解決者,只關心昨日之事。 「轉機,轉機,轉變」,才有機會。&nb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