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7/30 17:24:34瀏覽7753|回應3|推薦1 | |
內幕披露 Richard Day 博士 1969 年的演講
陰謀集團內幕人士理查德・戴伊博士1969年的揭露 by Marta Michels 關於曝光者: 理查德·戴 博士
理查德・戴伊博士(Dr. Richard Day)從1968年開始在西奈山伊坎醫學院(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任教,直到1971年退休。 過去他曾擔任過美國計劃生育聯盟(Planned Parenthood)的全國醫學主任(1965-1968)、匹茲堡大學(1956-1965)與布魯克林下城醫學院(1953-1956)的兒科系教授和系主任,以及哥倫比亞大學(1935-1953)內外科醫學院的副教授。 關於吹哨人: 勞倫斯・杜尼根斯 博士 1969年3月20日,勞倫斯・杜尼根斯博士(Dr. Lawrence Dunegans)出席了匹茲堡兒科協會在拉蒙特(Lamont)的一家餐廳舉辦的一場醫學研討會。 待眾人酒足飯飽後,理查德・戴伊博士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裡,向在場大約八十名醫生和放射科專家就人類的未來四十年發表了一場發人深省的演講。 這次令人難忘的經歷結束後,杜尼根斯博士盡可能把他還記得的內容通通寫下,這些內容也已被往後幾年的世界局勢變化11驗證。 最後他不得不開始相信,戴伊博士肯定是一個強大到足以隨心所欲塑造世界的陰謀集團的一員,這個陰謀集團試圖與全人類為敵,甚至還密謀想要建立一個嶄新的世界體系。 差不多在那場匹茲堡演講已經過去二十年後,杜尼根斯博士在1988年認識了理查德・恩格爾(Richard Engel,美國捍衛生命聯盟〔US Coalition for Life〕全國主任),並且向後者透露了這段往事,自此那場演講的內容才終於被公諸於世。 根據1969年的演講與1988年的錄音檔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很多預測與計畫確實都在社會上被驗應了,但也有些還在前方等著我們,或許是因為陰謀集團的議程在哪些地方出了差池。 最令人震撼的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幾乎所有思考與行為方式其實都是被陰謀集團牽著鼻子走的結果,而且陰謀集團似乎已經盤算好要在未來五十年內將他們的計畫徹底付諸實現。 以下就是對Illuminati的內部人士Dr. Richard Day(理查德・戴伊)錄音檔的完整文字稿。 控制項目清單 真正的和“宣布的”目標 人口控制 申請生子許可證 無性繁殖 性教育作為世界政府的工具 稅收資助的墮胎作為人口控制 宣傳同性戀、性、“一切皆有可能(非二元性別、流動性別)” 技術 變得不重要的家庭 安樂死與“致死藥” 對藥物的規劃控制 使用醫院 取消私人醫生 新的難以診斷和無法治療的疾病 誘發心臟病發作作為謀殺的一種形式 教育作為加速兒童/青春期性化的工具 通過修改關鍵詞來改變聖經 教會會幫忙 將教育重構為灌輸的工具 控制誰可以訪問信息 學校是社區的關鍵 法律變更 促進藥物濫用以營造叢林氛圍 濫用酒精 旅行限制 需要更多的監獄和使用醫院作為監獄 全球相互依存 愛國主義將付諸東流 失去工作:失去安全感 人口趨向於消除“傳統” 世界公民,世界體育 打獵 女孩運動:不強調女性氣質 娛樂:暴力、性和脫敏(麻木) “音樂越來越差” 給我們青春, 貶低年老無用 80 年代和 90 年代:死神、旅行限制、國民身份證、芯片等。 食品檢驗 控制天氣 政治 了解人們的反應:讓他們做我們想做的事。 虛假科學研究 接受聯合國:"結果"擔保手段 戰爭是好的:炮灰,保持人口稀少,英勇而死 恐怖主義:“控制”的偉大工具 貨幣和銀行業務 老大哥在看著你:當你在看電視的時候 私人擁有的房屋——“過去的事情” 以下,點擊編目, 查看原文 有些研究過美國社會在過去二十年左右的變化的人已經寫了也說了很多。他們往往是先回顧美國與這個世界的歷史,並據此得出結論認為有一股陰謀勢力在背後操控著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不僅僅是美國,而是還包括全世界。 這種對歷史的陰謀論解釋依據的是人們從局外的角度觀察、蒐集證據,最後他們才能確定自己看到了一樁陰謀。 所以,他們的證據和結論都是奠基於對歷史的回顧。 現在我要敘述的是我在1969年,大概是往回二十年的幾個星期前的一場演講上的所見所聞。那位演講者並沒有回顧過去,而是直接預測了未來的世局將會如何演變。 他不是從局外的角度觀察世界,然後認為自己發現了一樁陰謀,因為他自己就是局內人,他承認確實存在一股有組織的力量、一群有足夠的影響力可以製造各種世界大事的精英,他預測,或者更確切地說, 是解釋了本世紀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究竟會何去何從。 如果你邊聽邊回想一下從1969年開始,美國這二十年來的時光變遷,我敢保證你一定會對這些計畫是如何被一絲不苟的付諸實行感到瞠目結舌。 其中有些計畫也許不會在1988年一步到位,但應該會在本世紀末到來之前實現。 時間表 所以存在著一張時間表。正是在那場演講上,我們聽到了一些具體的規劃。 任何還對甘迺迪總統剛就職的那段時間記憶猶新的人,應該都還記得所謂20世紀60年代的進步十年吧。 “20世紀60年代的進步十年”,聽起來有點陳腔濫調。可是,我們的這位演講者在1969年概述的卻是70、80、90年代這幾十年的未來。 我認為我們現在用來看待與表達這些問題的概念, 應該都有同樣的出處。我不記得以前有任何人說過40或50年代的進步十年,所以我認為這個總體計畫應該是在50年代末的某個時候開始形成雛形。 21世紀之前 全球體系 準備就緒 不過,這只是我的推測。無論如何,那位演講者說他只是想要讓我們瞭解未來三十年將會如何變化,一個嶄新的全球體系將在世紀之交之前準備就緒。 他說,我們可以期待在21世紀有一個好的開始(這是在暗示9/11事件嗎?)。 就在快步入尾聲的時候,他補充說:“你們有些人或許會以為我是在談論共產主義,但我所討論的格局已經遠遠超過了共產主義。” 正是在這一點上,他暗示了東西方世界之間的合作恐怕遠比絕大多數人所意識到的還要深入得多。 他在剛開場時曾說過,直到現在他才可以暢所欲言,如果是幾年前他根本無法和我們談論這些事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到了今天,套他的話:“一切皆已準備就緒。” 他接著說,大多數人其實並不瞭解政府是如何運作,甚至包括我們自己的政府高層人士, 都無從過問這些決策究竟是如何, 又是在哪裡被制定。 幕前和幕後 誰是控制者 真正制定決策的是我們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的一些名人,但他沒有打算指名道姓點出他們中的任何一人或任何組織。但如果他真的指名道姓了,在場的聽眾*這樣一想1定都會同意, 真的很合理。 *1ding:例如,當你困惑為什麼比爾.蓋茨成為醫療相關疫苗的領導者時?當疫苗項目都是關於控制“使用身體活動數據的加密貨幣系統”時,他已經註冊了專利生物識別身份證疫苗接種記錄#ID2020 (專利權號碼: WO 2020 060606),因他的電腦芯片背景, "比爾.蓋茨成為疫苗控制者"是不是很合理? 他繼續說道:“這些人大多不是身居公職,而是在私人職務上超群出眾的知名人士。” 這位演講者本人是一位醫學博士,曾在東部的一所有名大學任教,在場有大約八十名醫學專業人士在聽他演講。一般人肯定聽都沒聽過他的名字,所以把他的名字說出來沒什麼關係。 他只是想讓在座的大家對過去二十年左右的變化先有一個概念,讓他們先睹為快,也許有些人可以事先做好準備, 面對本世紀剩下的時間。然後我們要飛向21世紀,當然有些人可能等不到那一天了。 他向我們洩露這些未來的變故,是為了幫助我們有時間準備好面對。 的確,正如他所說,其中會有一些非常令人吃驚, 且在某些方面讓人難以接受的變化。作為我們的朋友,他希望如果我們能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或許到時會更容易接受現實。 真正的目標 vs “對外宣稱”的目標 有一句老話叫“萬事皆有兩面”,它特別適合用來形容我們不斷朝令夕改的法律與社會風俗。一方面,人們看見的只是一個表面上的目的,但在另一方面真正的目的卻是要趁機引入新的製度和規範。 他經常把“別無他法。真的已經別無他法了!”這句話掛在嘴邊。 這聽起來就像是某種懺悔,尤其是在(他)描述了一些非常可怕的變化之後。例如,故意放任毒品在社會上氾濫,這一點我們後面會講到。 人口控制 他與那些人口控制團體、大眾生育控制運動都很熟絡,人口控制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他說現在人口增長的速度太快了。地球上的人口增長1定要踩煞車,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生存空間。我們的糧食供應入不敷出,過多的廢棄物污染對這個世界更是有害無益。 生育規範 未來人們將不能再只因為他們想要或不小心就生出個娃來。大多數的家庭都會被限制只能生兩胎。也有的只能生一胎,優秀的家庭可以生三胎。但大多數家庭最多只有兩胎。這是因為讓每戶家庭只生差不多兩胎, 才能維持人口的零增長。因此,有大約十分之一的家庭可以享有生三胎的特權。 沒有生育的性行為,沒有性行為的生育 從人口控制的角度來看,理所當然下一個要處理的問題就是性。他說性與生育必須被分開。 性太令人愉悅,這種本能實在太過強烈,不可能指望人們放棄。在飲食和供水系統中添加化學物質來降低人們的性慾也不太現實。所以策略不是要減少人們的性行為,而是反其道而行鼓勵性行為,只要不是為了生孩子就好。 所以必須讓避孕方法變得普及化,避孕是一切當務之急。避孕會被大力推廣,以至於將來人們只要一想到或準備要進行性行為的時候,就會不自覺聯想到避孕。各式各樣的避孕措施都會出現。這對想要避孕的人而言是大大的方便。避孕用具在藥局裡將變得隨處可見,就像香菸跟口香糖一樣。人們可以公開詢問避孕藥,而不用再遮遮掩掩、為此感到丟臉。這麼做為的就是要使避孕藥變得像商店中的其它任何商品,融入成為人們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性教育作為世界政府的工具 性教育應該讓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性產生興趣, 並使他們在性成熟之前就先建立起性與避孕的認知連結。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我高中時的幾位老師,他們居然大方地在向學生分發避孕套,這真的非常令人難以置信。但這僅僅是反映了我對這些人的工作是多麼缺乏瞭解。後來美國許多城市的學校都開始有了專門的校內診所,它們會提供避孕、節育和生育控制的建議。 在學校裡建立起來的"性與避孕"之間的認知連結, 也應該被延續到婚姻中。如果這些年輕人——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後——決定步入婚姻,這就會讓婚姻本身變得不再像過去那麼重要。 據他說,大多數人或許還是會認同婚姻的美好,只是他們不會再把它當作是進行性行為的前提。 用稅收補助墮胎作為人口控制 既然如此,下一步是墮胎就不足為奇了。早在1969年,即羅訴韋德案(Roe vs. Wade)的四年前,他就告訴我們:“墮胎將不會再被視為犯罪,而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 而且,無法自己承擔墮胎開銷的人還可以申請用補助。 避孕藥的推廣會用納稅人的稅金來進行,所以沒有人會跟避孕藥過不去。如果學校的性教育導致學生初嚐禁果懷孕,那也沒關係,因為若懷孕的是自己的孩子,那些出於道德或宗教原因, 反對墮胎的父母很大機率會改變主意。因此,不管怎樣都會降低人們對墮胎的抗拒。很快的就幾乎不會再有人誓死反對墮胎,這個問題將不再重要。 美國計劃生育聯盟發起的支持墮胎運動。
你可以在這張照片中看見知名女權主義者格洛麗亞・斯泰納姆(Gloria Steinem,她曾經接受過CIA資助)正在比出阿萊斯特・克勞利(Aleister Crowley)發明的手勢,這個手勢現在已經被很多女權主義運動“採納”。 宣傳同性戀、性與“一切皆有可能” 同性戀也應該受到鼓勵。 “人們將被鼓勵出櫃。” 這是他的原話。以後你不必再藏著,同時老年人也要被鼓勵勇於追求性生活。每個人都該盡情享受性行為。 我記得自己當時還在想:“這個傢伙或他背後的那群人, 居然覺得他們有準許或不准人們做什麼的權力,這也未免太傲慢了吧!”
他還談到了人們的穿著。將來的服裝款式應該變得更加可人且挑逗,回想看看1969年的迷你裙時代,當時的裙子突然變得非常高,幾乎把腿都露出來了。他說:“除了透過曝露肌膚來讓衣著變得更性感之外,也會有其它更微妙、具有性暗示的東西。”比如運動、衣服的剪裁和用料的選擇,衣服上的配飾。 “如果一個女人擁有火辣的身材,為什麼要讓她藏著?” 60年代風靡一時的保衛迷你裙運動 他沒有詳細說明什麼樣的衣服才算是“挑逗性服裝”,但如果你仔細注意流行服飾的款式變化,就會發現藍色牛仔褲逐漸被剪裁得的讓褲襠更緊了,變緊的褲襠形成了皺摺,而皺摺就是最好將目光吸引到特定地方的箭頭。
那時正是“燒掉胸罩”(bra burning)運動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卻堅持女性是擺脫不了胸罩的。你需要穿著胸罩才能博人眼球,禁止和燒掉胸罩是沒有用的,它們早晚還會捲土重來。胸罩會變得更薄更軟,穿起來也更自然合身。雖然他沒有明言,但可以肯定的是,相比起過去那種更重的胸罩,現在輕薄的胸罩分而更能凸顯乳頭和乳房的線條(挑逗性暗示)。 技術手段 先前他曾說過性與生育將被分開。你可以進行完全沒有生育目的的性行為,也可以在沒有性行為的情況下, 藉助技術手段進行生育。這可以在實驗室中辦到。 據他說,現在已經有了很多在實驗室中人工培養嬰兒的研究。他在這方面有特別交代了一些,但我記不清細節了。 家庭不再重要 家庭的規模會受到限制。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將來人們最多只能生二胎。離婚會變得更容易也更頻繁。大多數人都會結不止一次婚,更多的人則是終生未婚。 未婚的人可能會租房子住,也有可能會大家一起同居。這樣的情況將變得稀鬆平常——沒有人會覺得這是個問題。它會被廣泛接受,就跟已婚夫婦住在一起沒什麼兩樣。 更多的女性將外出工作,更多的男性將因公被調往其它城市或到外地出差。因此,一家人相處的時間只會越來越難能可貴。 美國的離婚率 這會使婚姻越來越不穩定,從而降低人們生孩子的意願。大家庭因此減少、更罕見。 在一段時間裡外出旅行的花費將會變得便宜,所以不得不外出遠行的人會覺得, 他們可以說回就回到家人身邊...而不會感覺自己像是突然被與家人拆散。 但是,寬鬆的離婚法, 與人們被鼓勵跨城市遷移和旅行, 都會造成家庭的不穩定。如果夫妻雙方都有工作,其中一人被調派往外地工作後,另一個人大概就不會被調派。所以其中一人只能選擇是要保住自己的工作留在原地,眼睜睜看著另一半離去,要不就是得放棄自己的工作,冒著可能無法在新城市找到下一份工作的風險隨另一半而去。這真的是一種相當險惡的做法。
紅線:城市人口變化幅度, 藍線:農村人口變化幅度 安樂死和“死亡藥丸” 每個人該活多久就該多久。老年人已經沒用了,他們現在成了負擔。你們應該要準備好面對死亡,大多數人都是。這條界線可以設置在任何年紀。 畢竟,你再怎麼樣也只能享用那麼多的晚餐、性高潮和生活樂趣。一旦你享受夠了,不再俱生產力,無法再工作,無法再繼續做出貢獻的時候,那麼你差不多就該讓位給下一代了。 有些小細節可以幫助人們意識到他們已經活得太久——他列舉了其中一些...我不記得全部了...比如說:故意給老年人用淡色的筆填寫重要表格,這樣他們便不得不去請年輕人幫忙,因為他們已經看不清上面淡白的墨跡。 還有汽車的交通方式——將會有更多高速公路,老年人會發現他們現在已經反應不過來這種快速的交通方式,因而漸漸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 限制醫療健保也會讓消除老年人變得更容易。這是很重要的1點——它已經經過深思熟慮的研究——將來的醫療費用負擔只會越來越沉重。醫療健保會跟工作綁定,但非常非常昂貴,所以一段時間後人們甚至寧可不投保。 如果他們不是生在非常富有、負擔得起的家庭,就只能放棄健保。這相當於是在告訴每個人:“已經可以了!養活老年人對年輕人來說是太沉重的負擔...如果可以維持人道且有尊嚴的生活,哪個年輕人會不願意養自己的父母。” 然後他舉了一個非常有真實感的例子——將來人們可能會開始舉辦告別派對,大家在一起慶祝,告訴他們的父母已經很好地盡了這1生的責任,等到派對結束後,他們的父母就會服下“死亡藥丸”。 醫療控制 下一個問題是醫學。醫療業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總的來說,醫療業會受到更多控制,用他的話說:“國會不會同意國民健康保險。 這是非常(在1969年那時)是非常明顯的,但這無所謂,我們掌控醫療業的方法多的是。”這些都會慢慢成真,醫療業會被更嚴格的控制。醫療健保會被跟工作綁定,如果你不能或沒有工作,就無法成為納保的對象。醫院再也不會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看病的費用反而會飄升,以至於人們在沒有健保的情況下幾乎看不起病。 人們得掏錢...當然你也要掏一點,才有權享受健保。直到後來我才恍然大悟,說起來這其實很划算,你的醫療開銷基本上都是用別人掏的錢,所以你肯定會感激涕零地享受健保。 你自己要承擔的負擔變少了。順道一提——我那時還沒想明白這點——它這麼設計其實為的就是要讓每個人從此都無法脫離對健保的依賴。假如你沒有健保,就要自己承擔全額費用;這絕對是很巨大的負荷。但是,有了保險公司就不1樣了。例如,如果你今天需要支付六百美元,保險公司至少可以承擔其中的三百或四百美元。 這樣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有了健保,以後就不需要再為看病發愁。這簡直是夢寐以求的折扣,當你拿到帳單的時候,你對保險公司剩下的只會有感激,從此以後你就再也無法擺脫健保了。 管制醫院 未來任何進入醫院的人都會受到嚴格的管制。進入醫院需要持有身分證,院內的維安措施會逐步加強,沒有身分證的人根本無法在裡面四處走動。 比如打字機和顯微鏡等醫院設備遭竊的事情會被“默許”和放任,然後讓媒體加油添醋,這會成為加強維安措施的藉口,直到人們開始習慣。 任何在醫院裡面走動的人都需要隨身帶著上面有照片的證件,並且說明他們在那裡的原因...不管他們是醫院員工、實驗室的技術人員還是來看病的民眾。這會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實現——直到人們最後習慣它的存在。*就像永久口罩+每6個月注射一次的疫苗,讓它成為你的“新常態 New Normal”, 正如他們所說。 這種改變會先從小規模開始:首先是醫院,然後是私人企業,最後*逐漸擴展到所有地方! *人們不能隨意移動到任何地方,你需要身份證或健康檢查, 或任何東西來證明你“有資格”進入銀行、超市、教堂、小區、公園……沒有證件你只能呆在家裡。 以“病毒大流行安全”為由,這種“限制自由”已經成為一些地區的新常態。 它還說,未來的醫院可以被用來關押罪犯...好治療他們。但這可能並不是真的治療。我並沒有聽到他提及像是蘇聯的那種“精神病監獄”〔psycho-prison,通常專門關押政治犯——譯注〕,但有些部分我記不得了,反正基本上就是醫院可以收治與治療犯罪,但那不是真的在為了犯罪的醫療福祉著想。他沒有具體*解釋他所說的“犯罪”到底是什麼意思。 *作者暗示“思想”可能是犯罪,因此“思想犯罪”需要入院“治愈”。 在大多數極權政府中這現在並不新鮮。
司法精神醫學(Forensic psychiatry- 在法庭上證明你是精神病患者)在今日變得越來越普遍 廢除私人醫生 醫生的形像也會跟著發生改變。醫生不會再被視為為個別患者服務的專業人士,而是會逐漸開始被人們看作是"掌握專業技術的技術人員"...這也會對醫生的職業內容造成變化。包括注射死刑等工作將來都會變成他們的操刀範圍。醫生作為優越、獨立的職業形象必須被改變。他接著說:“醫生賺的錢太多了,他們應該要開始被廣告化。”就像律師會(為他們的服務)打廣告。 請記住,這是一位醫生在對台下的一群醫生發表演講。 有趣的是,他毫不避諱在這樣的聽眾面前發表一些十分具挑釁性的言論,而且他似乎也絲毫不在意我們會不會感到不快。 特立獨行者將成為過去。有些頑固分子會想要繼續堅持下去,但將來大部分的醫生會受僱於特定的機構。 醫生會被集體化、企業化,然後很快就會開始出現各家提供醫療服務的公司...隨著人們漸漸習慣,醫生將變成受僱者,而不是獨立的經營人。不用多說,在這種情況下醫生當然必須優先以他們的僱主,而不是病患的利益為考量。 我們可以在過去二十年裡看見很多這樣的苗頭,而且顯然還不止如此。 他沒有提到HMO,但如果你看看HMO的定義,你會發現現在的醫療業基本上就是這麼一回事,也是因為國會沒有通過國民健康保險才只好這麼做。有些頑固的醫生可能不會願意妥協;他們寧願繼續以獨立的身份行醫。但這只會造成他們收入銳減,也許他們熬得過去,但他們永遠無法過上像選擇體制化的那些人一樣舒適優渥的生活。最後,獨善其身者將再也沒有落腳之處。 難以診斷且無法治療的新型疾病 再下一個問題是健康與疾病。他說之後會出現前所未有的新型疾病,它們會非常難診斷與治療——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如此。他沒有說得很詳細,但我記得自己在那場演講結束後不久,我真的碰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案例,我還心想:“這該不會就是他說的那個吧?” 幾年後,愛滋病開始廣為人知,我猜愛滋病應該是他口中的新型疾病之一。我認為愛滋病很可能是一種人為的疾病。 現在的癌症治療與其說是治療,不如說是自我安慰還比較貼切。據說被洛克菲勒研究所掩蓋的癌症治療法最終會被公開出來——儘管被不斷打壓,但在獨立研究人員鍥而不捨的努力下,這些治療法還是有可能會有問世的一天。但至少就目前而言,讓人們*死於癌症是件好事,因為這有助於減緩人口過剩問題。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不讓癌症療法愈公開,相反,他們助長了癌症的病因:污染、食物、水、氟化物、化學品、壓力、娛樂空洞、抑鬱、物質成癮、暴力 , 酒精濫用...you name it 誘發心臟病作為一種謀殺手段 另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是心臟病。據他說:“現在已經有技術可以模仿心臟病發作,可以被當作暗殺手段使用。” 只有非常經驗老道的病理學家才有可能在驗屍的過程中察覺到哪裡不對勁。我當時聽到這件事的時候真的非常震撼且吃驚。這跟癌症其實不是無藥可醫1樣,讓我非常印象深刻,真的太令人震驚了,那時的我大概還接受不了。
CIA心臟病發作槍: CIA承認他們已經開發出了可以製造心臟病假象的注射毒槍技術 接著他還談到了飲食與運動。人們如果可以合理飲食,就可以像過去一樣長壽。但大多數人做不到。我記得他沒有具體談到, 問題是營養不足還是營養過剩。現在回想起來,我想他的意思應該是高鹽和高脂肪的飲食,會更容易導致高血壓跟過早的動脈硬化性心臟疾病。如果那些太笨或太懶的人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他們吃下去的脂肪就會一直堆積,最後害他們不斷生病。 他說,關於飲食、適當補充營養的資訊仍然會垂手可得,可是大多數人——尤其是那些不被認為有繼續生存下去的價值的蠢材們——仍然會無視這些建議,繼續過著毫不忌口的生活。 CIA網上圖書館《陰謀論者的層次結構圖:300成員委員會的故事》書中第105頁的內容,作者約翰.科爾曼博士,該書完成於1991年。 圖片中的文字內容: “到2050年,至少有40億"無用的吃貨"將通過以下手段被消滅掉: 華夏大和, 洗腦千年,韭精上頭, 實力堅強 胖者恆胖,瘦者恆瘦。 對於飲食還有其它一些令人聽著不舒服的討論。只可惜我快忘個精光了。不過我記得後來我嘗試想要自己種個菜園,好避免吃到受污染的食物。 我很抱歉記不得其它關於危險飲食的具體細節了... 還有運動,他說未來習慣運動的人會變多,尤其是慢跑,因為慢跑沒什麼門檻可言。你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裝備或上健身房。而且不管你在哪裡都可以慢跑。就像他說的:“人們在哪裡都可以跑。” 他也暗示了供給將會如合創造需求,特別是與運動有關的服裝與裝備。由於這些東西將變得普及且被美化,譬如慢跑鞋,這會成為公共宣傳的一部分,鼓勵人們對慢跑產生興趣,購買其它運動器材來鍛鍊自己。
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速食與外食文化增長趨勢 在營養方面,他還提到公共場所的餐廳數量將變多,這也跟家庭的變化有分不開的關係。隨著越來越多人外出用餐,在家吃飯的意義便不再那麼重要。 人們會減少對私家廚房的依賴,還有速食食品將更加流行——尤其是那些可以被放進微波爐的東西。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已經被預先包裝好的餐點。當然,現在我們已經看夠了...其中有些還真的挺可口。 如今這種外出用餐, 和吃微波食品的現像, 在當時就已經被預測到了...速食食品是有它的危險之處。任何懶得自己做飯的人, 至少應該要保持運動的習慣。因為如果他既懶得動, 又懶得自己下廚,這樣的懶人就算活下去也嫌多餘。 所有這些似乎是某種對人們將會"如何運用他們的精力"的道德判斷,聰明的人會學習營養學,並且維持有紀律的正確飲食, 與運動習慣——*只有這種人才配活得長久。 *顯然現代飲食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陷阱,引誘那些意志薄弱的人瘋狂暴飲暴食,因此可以快速減少人口, 並淘汰大多數“無用的吃貨", 由於吃貨"活下去也嫌多餘".. "只有(非吃貨)這種人才配活得長久" 速食與外食文化增長趨勢教育作為加速青春期與其它改變的工具 他提到了一些跟"加速青春期"有關的事情,好像與什麼健康問題有關,之後他又談到瞭如何塑造與加速人類的演化過程。 他好像是這麼說的:“...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朝著我們所樂見的方向,加速推動演化的發生。” 我只記得他說得很空泛,至於他有沒有交代其它細節,恐怕我已經沒有印象了。 還有一件事,那就是要融合所有宗教... 舊有的宗教必須讓位。他討論到的另一個問題是宗教。顯然,這一個標準的無神論者會講出來的話:“宗教不一定是壞事,許多人似乎的確需要宗教,需要宗教的神秘與儀式感——那麼就讓他們如願以償吧。” 但今天的偉大宗教需要改頭換面,否則它們將與未來的變革不相容。舊的宗教不得不改變,特別是基督教。一旦羅馬天主教會被搞定,其餘的基督教就會紛紛跟進。 然後一種新的宗教將開始在全世界被推廣,它會從各種舊有的宗教取長補短,這樣人們就更容易接受它的存在。大多數人不會在意宗教問題,他們會意識到自己的人生不需要宗教。
無神論者的增長趨勢,歐洲的基督徒人數在過去一百年裡下降了95-76%。 通過修改關鍵字來改變《聖經》 為此,《聖經》也必須受到改寫,好為新宗教的到來鋪平道路。幾個關鍵字將被具有不同含義的新字所取代,新字的含義乍看下會與舊義沒有太大分別。然後隨著時間推移,新字其它層面的含義會開始慢慢被強調,於是這個新字又會漸漸被另一個新字取而代之。我不確定我這樣形容是否夠清楚。 但總之你不必重寫整部《聖經》,只需要改寫幾個關鍵字即可。 這些詞彙的含義改變牽一髮動全身,這麼做都是在為新宗教鋪路。 大多數人分辨不出其中區別,這時他又再次強調:“...*那些注意到不對勁的人人數太少,無法成氣候。”(他們已經在1978年通過《新國際版聖經》初步實現了這一目標) *“陰謀論者”是極少數注意到微妙之處的人,大多數人過於沉迷於奶嘴娛樂系統,要么不注意,大多是根本不在乎了。 總之,人類奴隸制度的矩陣中 "麻木"是主要功能。 教會會幫忙 然後我聽到了整場演講中最令人震驚的其中一件事,他說:“...你們有些人也許會以為教會不會坐視不管...教會會與我們站在一起, 對吧!” 他沒有說得很清楚,我不太確定他說“教會會與我們站在一起, 對吧! ” 到底是什麼意思,我想今天有些人應該可以聽出了他的弦外之意。我只記得自己當時在想:“不,他們才不會! ” 回想我們的主對彼得說的話:“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 ” 是的,教會中的一些確實願意與我們並肩作戰,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我的確看見了一些教會人士不願坐視不管。我們要謹記,我主的話長存,陰間的權柄永遠不會得勝。 教育成為灌輸工具 另一個討論的重點是教育。另外我記得,他在討論宗教的時候還說,不只是《聖經》,甚至連經典文學都會受到修正。 我記得他引用了馬克・吐溫的作品為例。但他說,閱讀這些修訂版名著的讀者甚至不會察覺到異狀,要逐字逐句的翻閱才能發現其中細微的變化。 但正因為這些變化是如此細微,才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接受新的體系。 在教育方面,他聲稱孩子們會在學校度過更多時間,但不全然是為了讀書。你會學到很多東西,但跟以前沒法比。住在更好地區的人們可以上更好的學校——他們的孩子自然會學到更多。在更好的學校,課程進度會更有效率。 他又一次說了:“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加速演化的腳步。” 藉由鼓勵孩子們多多學習,他似乎是在暗示他們的大腦會持續發育,他們的後代亦復如是——這是一種有方向的演化推動——孩子們接受教育,在年輕的時候變得更聰明。這似乎會改變他們的一些生理機能。總而言之,上學的時間會更長,這也意味著整個學年的延長。 我不確定他對學生在學校的一天到底是怎麼說的,但我記得他有提到整個夏天都要上學,暑假將成為歷史。也不只是因為要上學,還有其它理由。 人們會開始談論全年的假期,而不僅僅是夏天。對大多數人來說,完成學業將需要更長的時間。為了取得學士學位,需要更多高等和學校教育,所以他們會有很多時間得浪費在學校上。 好學校會變得更有競爭力。我想他的意思應該是指包括從小學到大學的所有學校——雖然我不記得他有沒有這麼說。 學生如果想要進一步深造,就必須在年輕時就決定好自己想要研讀什麼並做好準備。一旦開始,想要途中轉系會更困難。將來的科系研究專注的程度將更深,但範圍更小。 沒經許可,你甚至很難接觸其它不在你研修科系之外的東西。我想他指的應該是在高中和大學,人們會只專注在自己的科系,他們接受的教育實際上並沒有更周全,這就更不用指望他們會有洞察全局的能力了。 控制誰可以瀏覽資訊 他也談到了教育系統中的電腦,他說任何想要接觸不屬於他們科系的電腦或書籍時都必須先準備很好的理由。否則,一般是不會準許的(*當時還沒有網際網絡,所以這種控制知識的方式是可行的)。 *如今有了互聯網,他們可以更廣泛地地控制信息 主流媒體(特殊利益群體的輿論平台)+社交媒體=審查保守人士和真相 還大規模使用算法&AI機器人進行輿論控制宣傳。 主流媒體+社交媒體 = 控制輿論&宣傳武器!這是要牢牢記住的信息戰公式。 學校成為社區的重心 學校將在人們的整體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除了完成學業,孩子們還必須不斷參加校內活動,不然他們就會被排除在外。 但是孩子們的自發活動...想要在花時間進行校外活動的孩子...幾乎都沒有空閒從學業中抽身。校外活動的機會很少。 加劇的學業壓力,導致孩子們永遠忙來忙去——可能是要參加體育俱樂部或校內活動——這些壓力會讓一些學生精疲力竭。 他說:“...最聰明的人會學會去應對壓力並堅持下去。學生在處理壓力上會得到一些幫助,但沒有資質的人就算了。你只能繼續做你自己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以及後面會討論到的吸毒與酗酒泛濫成災,他表示精神衛生服務的範圍將會擴大。人們會發現有越來越多人需要幫助,但只有有價值的人才能夠真的從這種幫助中受益,成為人們眼裡的風雲人物。 沒有資格的人只能等著被淘汰,他們是*可有無的,“可有可無”是我認為最貼切的形容。 *1ding:我沒看原文,但我從一位光明會成員的告白中知道,她經常提到一些人在光明會的等級中屬於“消耗品 expendable”。
從2000年-2017年,德國青少年因為精神和行為障礙被迫住院治療的比例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 教育將會是終身的,成年人也該不斷進修,總會有新的知識出現。如果你跟不上,那你就落伍了。這也是讓老年人知道自己是時候該讓位、吞下死亡藥丸的另一種方式。 如果你已經喘不過氣跟不上最新的教育,或是因為年紀太大難以再學習新知,這就是一個信號——代表或許你該有些自知之明了。 有些書籍會從圖書館裡消失 除了前面提到的經典名著被修改之外,他還說:“...有些書會從圖書館裡消失不見。” 這是因為這些書籍傳達了被認為不合適的內容或想法,所以它們必須消失。 我記不太清楚他有沒有說這將如何實現,但他好像說過最簡單的方法甚至包括直接將它們偷走。有人會去圖書館把這些書搬走,然後扔掉。 不一定要動用到政治手段——只需要直接將它們偷走就好。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這些書籍,還有一些書籍將不被允許為任何人所擁有。 修改法律 還有一個重點是要修改法律。當時,很多州都還存在一些針對星期日的促銷活動的法律限制,也就是俗稱的藍色法律(blue law)。他說藍色法律會被全部廢除。 賭博法也將被廢除或放寬,所以博弈活動會更蓬勃。 他還暗示政府將會介入博弈業。全國各地會出現很多州立彩券,我們被告知將來就是這麼一回事。 “既然國家可以分一杯羹,憑什麼博弈業的油水只能流到私人手中呢?” 這就是原因,以後人人都玩得起博弈遊戲,這會成為一種民間娛樂活動,而不再被當成不得見光的非法行為。 破產法也會被改變,我不記得細節,但會有一些修改。現在事後來看可以知道確實是這樣沒錯。反壟斷法同樣會被改變,或是出現新的詮釋空間,也可能兩者皆是。 加利福尼亞州彩票. 今天光是在德國就有二十九萬多名賭博成癮者,國家得以賺得盆滿缽盈,何樂而不為。 關於反壟斷法,具體來說是在某些層面上競爭將會增加。但這是受控下的競爭,而不是真的自由競爭。我的感覺是,這就像是俱樂部之間的競爭。不是這幾傢俱樂部,就別肖想進來分一杯羹。這很類似於職業聯賽的球隊競爭...好比你是NFL,或是國家棒球聯盟,你可以在聯盟內競爭,接受聯盟的競爭規則——但這畢竟不是真正的自由競爭。 放任藥物氾濫 促進叢林法則 毒品會變得更氾濫,酒精消費也是。同時間打擊毒品的執法力度也會加強。 當我第一次聽到他這麼說的時候,我感到相當一頭霧水。為什麼要一邊加強對毒品的執法力度,一邊卻又繼續放任毒品氾濫? 其實這是因為毒品氾濫被認為可以營造某種程度的叢林法則,以淘汰掉弱者與不值得繼續活下去的人。他的解釋這樣的: “為了緩解地球人口過剩,需要一種叢林法則,允許優勝劣汰。” 以往你需要學會保護自己免受自然災害、野生動物和疾病的傷害,只有這樣你才能生存下。但現在我們已變得如此文明——甚至該說是太過文明——以至於身體孱弱的人也能夠生存下來,但卻是以犧牲身體健康的人的福祉為代價。 所以毒品氾濫會在某種程度上, 重新恢復叢林法則和適者生存。 關於毒品氾濫的新聞, 與執法行動將會確保它們不斷出現在公眾的視線中,而且這也有助於把美國人從一種毫無理由的樂觀情緒中搖醒,即很多人總以為他們生活在一個安全又美麗的世界。 毒品氾濫的情形在今天更勝以往,與此同時“向毒品宣戰”,也就是俗稱的“向貧窮宣戰”運動依然如火如荼。 酒精氾濫 酒精也是這麼一回事。酗酒會被默默放任,酒精變得更易取得。 弱者一看到促銷就會禁不住誘惑,於是又繼續消費和濫飲更多酒精。酒駕將成為一個大問題;所以也會出現更嚴格的規範,許多人將因此被吊銷駕照。 與此同時,也會有更多心理健康服務出現, 來幫助那些對毒品和酒精成癮的人。有些身心障礙人士也許其實沒有那麼無藥可救,(規劃者)也會做點什麼(他們會提供一條出路,只不過是受控的出路),如果那些人真的有活下去的價值,他們就該還存有一絲理智去主動尋求心理健康諮詢、重新振作。 所以規劃者也安排了一條得救的出路。 這就好像是在說:“...也許你覺得我很壞,盡做些壞事——但仔細看看,我們也是會做些好事的!” 旅行限制 這與我們稍後會討論到的內容,亦即針對一般民眾的旅遊限制有關。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現在的美國這樣自由旅行。 人們甚至不會覺得有旅行的必要。這會成為一種特權!這是一種非常高壓的壓迫手段(將來應對*氣候變遷一定會成為限制人們旅行的藉口)。 *“碳足跡”是針對旅行限制和額外的環保稅進行的前期宣傳 更多的監獄, 與更多"與監獄沒兩樣"的醫院 將來會有更多監獄,也會有更多基本上跟監獄沒兩樣的醫院。一些新的醫院會被設計成具有類似監獄的用途。所有東西都會改變,沒有什麼能始終如一。 街道會被重新規劃與命名,有些老舊的地方會變得人煙罕至。撇開其它原因,這也是要提醒老年人意識到他們差不多該上路了;他們會感覺自己熟悉的一切都消失了。 很多建築物將淪為空屋並凋零,某些地區的街道也會步入蕭條。這麼做的目的都是為了營造一種壓抑的氛圍,好加速淘汰掉不配生存下去的人。 他還提到了建築物和橋樑會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倒塌。飛機、火車和汽車事故也將更加頻繁。 這一切都是要營造一種不安全感。 這場演講結束後不久,我住的地方就有幾座新蓋好的橋崩塌了;還有另一座橋在出事前就被發現有結構性缺陷,我記得我從報紙上讀過發生在全國各地的購物中心倒塌事件——事發時裡面往往還擠滿了一大批購物人潮。 我們這個地方也有一座購物中心,那是我去過的第一間購物中心,當人多起來的時候,你甚至可以明顯感受到建築物在晃動;我那時一直在想,這會不會就是他說的會倒塌的建築。 如果你去跟建商和建築師反應,他們只會說:“哦,沒事的,建築物如果會晃動,那說明它很好。這代表這棟建築的材料還很靈活,沒有硬化。” 嗯...還真有道理,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其它地區倒是會過得不錯。並不是每座城市都會會變貧民窟,有的地方盛產貧民窟,其它地方則欣欣向榮。那些有能力離開貧民窟前往更好的地方討生活的人,才會珍惜人類成就的可貴。 這意味著當他們離開叢林走入文明的時候,他們會更為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至於那些只能留在毒品叢林和每況愈下的貧民窟裡的人,沒有人會同情他們。 然後他發表了一段有點出乎人意料的發言:“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有效的將犯罪控制在貧民窟。這樣犯罪就不會擴散到其它更好的地區。” 或許我應該重申,經過二十年的時間,我當然不可能完整引述他的原話,而只是盡可能、逐字逐句的接近他想要表達的意思。 無論如何,我當時很納悶:“他怎麼能保證犯罪分子會一直乖乖待在同一個地方?” 他接著表示,更好的地區會需要更多安全保護。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的警力和執法。 他沒有說得很明確,所以我很好奇要怎麼做才能整合大城市各個郊區的警力。我對約翰・伯奇協會(John Birch Society)的口號深以為然:“支持你們的當地警察,不要讓他們被整併。” 我想這或許就是他當年談到的安全問題之一,不過他並未具體說明。 不管怎樣,他聲稱會有全新的住宅安全系統,家家戶戶都會裝設警報與上鎖。警報可以迅速聯絡到警方,方便人們保護他們的財產與生命安全。 然而,犯罪活動難免還是會從貧民窟蔓延至生活條件更好、更富裕的地區,畢竟有值得冒險的價值。 所以,這又是一條被刻意包裝出來的救贖出路。 “看,雖然我們正在製造更多的犯罪,但看看我們多麼仁慈——我們也會提供你們更多資源,來保護你們不受犯罪侵害。” 先製造出問題,然後再端出解決方案,這是這場演講中不斷出現的一個模式... “你們瞧,我們給了你們一條出路。” 全球互相依存 “要創造一個新體制,就必須先拆掉舊的。”現在終於討論到了美國的工業——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全球互相依存”(global interdependence)這樣的字眼。 按照計劃,世界上的不同地方將在這個全球體系中扮演不同的工商業角色。美國持續不墜的霸權地位,還有它相對獨立, 且自足自足的能力必須被改變。 他多次提到要建造新體制,就必須先拆掉舊的。美國的工業是其中一個例子。我們的工業得被削弱,以便讓其它國家有機會建立它們自己的工業體系,要不然它們永遠無法與美國競爭。 特別是我們的重工業——它們將被拆除,而其它國家,尤其是日本,卻可以全力發展重工業。 愛國主義付諸東流 然後還有一些關於鋼鐵行業,尤其是汽車業的討論。我記得他說日本車會被開放進口,和我們的國產車競爭,但日本車的性能更優異。所以很多事情會被打破——特別是在美國——人們更青睞進口貨,這會給(我們的)外國競爭對手很大的成長空間。 這方面的其中一個例子當然是日本。日本汽車在1969年那會——我不太記得那時到底已經進口了沒——是人們同仇敵愾的對象。但你也不可能會太喜歡福特、通用汽車或克萊斯勒的產品,因為它們的車窗把手常常會掉下來,要不就是用易碎的塑膠零件取代堅固的金屬。於是,驅使你購買國產車的愛國熱情很快就會在實用主義面前敗下陣來——如果你買的是一輛日本、德國或其它國家的進口車,它們會更耐用,你的生活將因此更滋潤。就這樣,愛國主義將慢慢付諸東流。 還有其它東西也會走入蕭條,我記不太清楚了,我記不得他還提到了(除了汽車以外)的其它什麼,但我的感覺是...這就好像是一個外科醫生在手術室裡,已經清楚想好要把哪個部分割掉... 愛國主義正在消退。美國和歐洲的社會都開始陷入左右對立。 失去工作,失去安全感 (煽動不安全感)...是為了讓人們產生這個世界似乎沒有他們想像得那麼美好的念頭。 美國應該在資訊、通訊、高科技、教育以及農業領域繼續一支獨秀。這些領域將成為未來的全球體系的基石。但重工業就沒這麼好運了。 關於重工業,煙囪石油和廢棄物"正在破壞我們的環境"(綠色新政)的論調將越來越流行...直到人們終於忍無可忍。反過來,美國人會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合理犧牲”,你毀掉了我們的重工業,但拯救了我們的環境。正所謂有得也有失嘛。 消滅“傳統” 由於產業政策導致工作機會喪失, 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很關心的問題。再培訓政策會帶動人口遷移,乍看下這似乎只是一件小事。趁我還沒忘記之前,我要先談一下這個問題。 人口遷移是必要的,這是為了將人們遷移到太陽帶地區(sun belt,大概是美國三分之一的南方地區)。這些初來乍到者將失去他們原有的根,移居家庭相比起大家庭會更容易接受傳統改變——畢竟大家庭跟他們住的土地是有情感連結的。 然後還有新的醫療健保制度之類的東西。比方說,你來自東北部的工業城市,現在要搬家到南部的陽光帶或西南部地區,顯然你會更容易就地選擇已經被他們設計好的醫療健保。在你還有根可循,也家庭可依賴的情況下,你不會希望你的健保突然被人改變。 他還表示——他用的是複數的“我們”——“我們首先要控制港口城市,像是紐約、舊金山、西雅圖...這是戰略的一部分。” 這背後的奧妙是,如果你能用你的哲學與生活方式影響這些港口城市,很快的其它中心地帶也會跟著受到影響。 再多的我就不記得了,不過這真的很有趣。放眼望去,這個國家最自由開放的地方...往往都是沿海城市。 中心地帶、中西部這些地方仍保留著比較濃厚的保守主義色彩。但是,如果你開始推動"去工業化"奪走工作機會並且迫使人們搬遷,長此以往保守主義就會被粉碎。 你奪走工業,人們便剩下失業和貧困一途,這時他們會接受任何能賞給他們一口飯吃的東西;在生存問題面前,他們的道德和原則只能屈服。 這不是我的哲學。這是那位演講者傳達的哲學。 世界公民,世界體育 還是回到行業來吧。部分的重工業將被予以保留,好維持一定的核心工業能力。如果計畫沒有按預期發展,這些核心工業能力尚有大用。 因此,美國不至於變得一貧如洗或失去所有產業。這是一種應變計畫。全球化仍然會繼續被推行下去。 我得再次重申,但這種所有國家互相依存的後果之一, 便是各國的國家認同感會慢慢消失。每個地方都與其它地方彼此共生,我們每個人都將成為世界公民,而不再只是單純的國家公民。 明白了這點,我們可以開始來談論體育了。 美國的體育活動需要被改變,部分原因是為了抑制民族主義的熱情。 足球是一項全球性的運動,應該在全美各地予以推廣。這很有意思,因為足球在過去是非常鮮少受到關注的運動。我有幾個朋友在他們以前上過的小學裡踢過足球,那在當時是很新奇的事。那時的時間是50年代。所以聽到這位演講者突然話鋒一轉,談論起足球真的有點出人意料。 總而言之,足球會變成一項全球性運動,而美國的傳統運動棒球則會慢慢被淡化甚至淘汰,因為棒球已經太過美國化。 他討論了具體該怎麼做。我們很容易會以為,他們肯定打算付給球員很低的薪水,這樣就不會有人想要繼續打棒球,轉行去別的運動。結果不是這樣,實際上要淘汰棒球最好的方式, 就是讓球員的薪水一飛衝天。 這是因為,只要薪水高得離譜,就會引發人們的不滿和嫉妒,人們會因為區區運動員卻可以坐享這等高薪而感到憤恨不平,運動員也會互相攀比薪資,最後寧可放棄這項運動。 高薪也會讓球隊老闆不堪重負,球迷看了也只會不爽。隨著越來越多球迷轉而關注足球,棒球場會被改建成足球場,我不能確定這到底會不會發生,但如果真的開始追隨國際潮流的話,似乎是有這個可能。 再來還有美式足球。我記得他好像是說要對付美式足球會更不容易,因為這項運動在大學和職業聯賽中都很受歡迎,所以更難淘汰。 美式足球的暴力是有意義的,人們需要這種暴力來滿足某種心理需求。因此,出於這個原因,美式足球也許可以被保留下來。 (冰上曲棍球)也是如此。冰上曲棍球更國際化,所以會受到更多矚目。不難預期將更多的國際性的冰上曲棍球比賽,當然足球也是。過去的冰上曲棍球的國際賽事多半是美加兩國互相舉辦。 我有點驚訝,因為我想這位演講者應該不是冰上曲棍球迷吧,我倒是不討厭這項運動。他果然不是很迷這個,他只是知道這項運動(以及它會在未來的運動文化計畫中扮演什麼角色)。 無論如何,足球會是最受關注的競技運動,因為它已經是一項全球性的運動。足球不管在南美洲、歐洲還是亞洲的部分地區都很受歡迎,所以美國應該跟上這股潮流。鼓勵國際競賽,將會帶動我們所有人都成為某種程度上的國際公民,而不再只是眷戀著自己的國家。 打獵 討論到打獵並不叫人意外。因為打獵需要用槍,槍枝管制是這些計畫中很重要的一環。我不記得具體細節,但大致上是"未來擁有槍枝將是一種特權,不是人人都能持槍"。 就算是打獵也不能成為完全正當的持槍依據,每個人的持槍權都必須受到限制。被允許持槍打獵的少數特權人士, 可以從官方機構租用或借用槍枝,他們也不能擁有私人槍枝。可不能讓步槍落到每個人手上。 女性運動:不再那麼強調女性氣質 女性的運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女性會被鼓勵從事更多體育活動。運動會取代玩洋娃娃,洋娃娃還是會存在,只是沒法與過往相比,基本上也不會再有什麼推陳出新。淘汰掉洋娃娃是因為不應該再讓女孩想到生兒育女。 女孩要像男孩一樣上運動場,如果女性開始參與越來越多男性化活動,傳統上被認為屬於女性化(更精神性,更感性)的事物就不會再那麼被看重。我還記得他提到的另一件事:女子隊和男子隊的成績都會被一起刊登在報紙上。 二十年來這真的在全國各地的報紙上成真了,我們可以在上面看到女子隊和男子隊的表現。這一切都改變了年輕女孩應該擁有的理想典範。隨著年歲增長,她會更嚮往成為一個運動員而不是一個母親。 娛樂:暴力、性與去敏感化 往後的電影, 無論在談論性還是用字遣詞上, 都會變得更加粗俗露骨。 畢竟,性和粗俗的語言都是真實的,何必假裝它們不存在?色情電影將會充斥電影院和電視。電視錄影機在當時還沒發明,但他還是提到了可供家庭購買的盒式磁帶播放器,你可以用錄影帶觀看色情電影,也可以上電影院和在電視上欣賞。他說:“你會看見電影中的人, 無所不用其極的, 為所欲為。” 他接著說...這一切都是為了要將性呈現給公眾。這是另一個多次被他提起的一點——“將性暴露給公眾”。 暴力也不會再遮遮掩掩。人們將漸漸對暴力麻木,必須要讓人們欣賞血淋淋的暴力,甚至是與暴力近距離接觸,後面我們會詳述這有什麼意義。 所以將來的娛樂產業會充斥更多暴力,好讓人們漸漸習慣暴力的存在。 人們對死亡的態度也會改變,他們將不再只是一昧的害怕死亡,也不會再對看見死者或傷者感到震驚。 我們當然不是要他們對一切都感到麻木,我們只是要人們只會說:“好吧,這種事只要不是發生在我身上就好。” 音樂越來越差勁 至於音樂,他說得很直接:“音樂會越來越差勁。” 1969年的搖滾樂已經開始變得越來越令人不舒服,所以他的說法很有趣。情況還會“再變得更糟”...這也是變相在承認現狀已經夠糟了。 歌詞將更加露骨的談論性,不會再有像過去那樣的甜蜜浪漫音樂,舊音樂只會在特定的電台和透過唱片被提供給老年人,所有人都只會...聽符合自己所好的電台,這似乎是在暗示隨著情況越來越糟,人們將不會再嘗試聆聽不同人喜好的音樂。 長輩會厭惡年輕人愛聽的垃圾,年輕人則會熱愛這些垃圾,因為在他們眼裡這是陪伴他們這一代人長大的珍貴記憶。 一開始我還想這種情況就算再糟也持續不了多久,因為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可以分辨什麼是垃圾。當他們有機會聽見更優美的老音樂時,他們一定會知道哪個比較好。 不幸的是我錯了。有些孩子的確在二十出頭後提高了他們的音樂品味,但他是對的,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這些垃圾,他們已經接受不了真正美妙的音樂。 他還說,這些音樂會淺移默化地向年輕人傳達訊息,沒有人會知道裡面藏著訊息,而只會把它當作是緊湊高亢的音樂。 當時我還不太明白他的意思,現在回想起來,我想我們應該可以看見這些音樂都在向年輕人傳遞怎樣的價值觀了。
現代饒舌歌手, 與言之無物的模糊饒舌(Mumble Rap)世代 放眼年輕人 這一點他又說中了。娛樂將成為影響年輕人思想的一種方式,這對老一輩是沒用的——他們已經按照他們習慣的方式活了大半輩子——所有的改變都是針對還在不斷長大的年輕人,老一輩終究會遠去,要改變他們不僅困難,而且也沒有什麼必要。 將肩負起21世紀的年輕一代才是真正重要的。 他還表示有很多老電影會重新登上大螢幕,我記得當時我聽到這一段時,腦海中立刻掠過了很多老電影的記憶。我還真希望可以再次看到它們。除了為老年人帶來老音樂和老電影外,他們還可以享有其它特權:免費旅遊、購物折扣、回扣優惠、稅收減免,這純粹是考量到他們年紀都很大了。 這也被視為是對歷經過大蕭條與二戰的殘酷後, 頑強生存下來的這些人的一種獎勵。這是他們應得的,他們理應獲得這些好東西,好聽的老音樂和好看的老電影可以幫助他們舒舒服服地安享天年。 80、90年代:準備收割、旅行限制、國民身份證、人體芯片等等 接下來就變得非常嚴肅了。隨著上一代人漸漸離去——差不多是我們現在所處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上一代人大蓋都已經入土為安了,然後事情會開始急轉直下。 老電影和老歌又會消失,現在要回到比較嚴肅的問題,旅行將逐漸受到更大的限制。 人們需要旅行許可證,要有良好的理由才能外出旅行。而且每個人都要持有身份證,你要隨身攜帶以便能在需要的時候出示,他們還計劃好要開發某種裝置,可以植入在皮膚下,它可以被用來識別任何人的身份。這樣就可以解決假冒身份,還有“好吧,我把我的身份證搞丟了”之類的問題。 這些皮膚植入物的難處在於需要使用可以留在皮膚裡,卻不會引起異物排斥反應的材料,要不然身體會排斥它,或是引發感染。此外,它又必須要是可以被儀器掃描和提取資訊的材料,所以矽膠(由矽和氧製成的混合物)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矽膠被認為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矽膠還可以被用來填充乳房,覺得自己乳房太小的女性可以去填充矽膠,我想現在還是有人會這麼做。無論如何,矽膠是前景被十分看好的材料。 控制糧食 食品供應會受到更嚴苛的控制。要是人口增長的勢頭停不下來,糧食短缺將再所難免,屆時世人才會開始意識到人口過剩的危機。 最終,無論人口是增長還是放緩,糧食供應都應該受到中央控制,它會維持人們足夠的溫飽,但脫離在這個體制外的人無法享有食物...自己種植作物是被禁止的。 這會用某些藉口來實施。 我一開始就提到過,一切都有雙重目的——1個是表面上的目的,一個是背後真正的目的——在這裡表現上的目的就是你自己種的作物不安全,它們會傳播疾病等等。所以禁令看似是要保護消費者,實際上是要掌控糧食供應。 因此,未來私自種植作物是非法的。如果你堅持要這麼做,只有牢獄之災等著你。 歐盟在2014年曾嘗試推動所有農民往後一律只能種植經官方批准的種子 控制天氣 他還提到了控制天氣。他對此發表了一段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論述。 他說:“大概再過不了多久,我們就能隨心所欲支配天氣。” 他繼續說:“我指的不是把碘晶體丟到雲層好促進降雨,而是真正的控制天氣。” *天氣將成為一種戰爭武器,一種足以影響公共政策的武器。 *關於“天氣武器”請看“訪客頁”2021/07/30的帖子 你可以決定哪些地方要下雨或控制雨勢的規模,這樣你就掌控了這些地方。 比方說:“一方面,你可以故意在生長季引發乾旱,導致最後顆粒無收;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在收穫季引發暴雨,田地又會因此充滿泥濘而無法收穫,這兩者我們都可以做到。” 他沒有解釋這是怎麼辦到的,但這似乎真的不是天方夜譚。 (陰謀集團從70年代以來就掌握了影響天氣並將其武器化的能力。這是通過高頻天線陣列來實現的,這些天線會往電離層發射能量並引發回彈,其中一套這樣的陣列系統位於阿拉斯加,也就是俗稱的HAARP,另外幾個位於俄羅斯與挪威。近年來的許多重大自然災害實際上都是HAARP製造的結果) 阿拉斯加的HAARP 政治 他說很少有人真正瞭解政府的運作方式。 連民選官員實際上都在受到他們自己也沒有察覺到的力量影響,他們只是在執行早已製定好的決策,還以為這些決策真的是自己想出來的。 但事實上,他們都在渾然不覺的情況下被操縱了。
觀察人們的反應:給予他們想要的 在演講的進行到某一個段落的時候,他突然特別強調了兩件事,我想在這裡補充一下。 我不記得他到底是在什麼時候說的,但大致上是這樣,第一句話是: *“你可以讓人們同時在腦海裡產生兩個互相矛盾的念頭, 並且根據這些念頭採取行動, 只要這兩個互相矛盾的念頭, 彼此保持距離安全就好。” *1ding: 這是光明會基礎入門操作「左右互搏」, 畢竟負面實體都是靠捕食「分裂對立能量」來維生,他們都會想盡法子製造對立,然支助雙方,最好能掀起戰爭,但對他們最漁翁得利的局面是, 永不斷息的分裂,而非同歸於燼。 另一句話是:*“你要很清楚的掌握, 人們對不同的局面或資訊的反應是什麼(例如"恐懼"?)。因此,要想萬無一失,你所要做的就是仔細控制要提供給人們什麼數據、什麼資訊,為他們營造什麼局面(例如"恐懼")——然後人們就會在理性思考下,做出你想引導他們去做的選擇。 他們也許自己都不能理解, 他們到底在做什麼, 或為什麼這麼做,反正他們就是會去做你引導他們去做的事情。” *1ding: 這就是割韮原理「創造恐懼,提供方案/繫鈴人叫賣解鈴方」, 引導韮菜戴口罩打疫苗,「創造更大恐懼,提供更新方案」,打疫苗也要戴口罩,疫苗每6個月要打一次。割了又割.. 韮菜樂於華麗轉身,升級做羊奴,「舒適圈」雖然不再,咱不又迎來了「新常態」?新常態也不賴,久而久之,新常態也會成為舒適圈,趁早適應,及時調整吧 - 我們是宇宙無敵, 最強大的奴隸。 偽造科學研究 (建立科學宗教崇拜 迷信事實和邏輯) 他還承認有些科學研究可能已經——而且事實證明的確是——為了符合特定的結論而被蓄意竄改了。 戴伊博士是這麼說的:“人們甚至連質疑都不會,他們就是太盲信了。”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聲明,畢竟在場的講者和聽眾都是一向以冷靜沉著自居的專業醫學人士。 人們總以為科學是萬能且不會騙人的。說科學研究其實都被竄改,就好像是在教會裡褻瀆上帝一樣...沒有人敢這麼做。 總之,新的國際管理機構...比如聯合國和世界法庭應該會在其中為虎作倀,也有可能不一定是通過它們,還有其它的實現方式。 讓人們接受聯合國:目的將合理化手段 人們對聯合國的接受度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得那麼踴躍。所以聯合國的角色在未來會越來越被凸顯,人們將漸漸習慣放棄部分的國家主權。 從經濟上讓各國相互依存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和平方式。還有避免各國兵戎相見也有利於實現這個目標。 他們已經認識到,用和平的方式來實現目標確實比通過戰爭來得可取,戰爭被認為是一種已經“過時”的辦法,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有趣,因為這就是在說戰爭曾經是有用的,但是現在不管用了... 因為原子彈的發明讓戰爭變得不再可控。過去戰爭的規模是可以控制的,但要是核武器落入惡人之手,就可能會導致始料未及的大浩劫。 至於誰是這個“惡人”他沒有多作說明。我們可以猜測這應該是指恐怖分子,但在過去幾年裡,我一直在想這些“惡人”有沒有可能其實是我們一直以為擁有核武器...但其實他們手上並沒有的傢伙。 正如前面所說,美國的部分工業將被保留,以防萬一全球計畫出了差錯,萬一有別的國家或強權決定走自己的路——這也是核武器的一個危險之處。 他說核武器不可以落入惡人之手,所以理論上來說核武器應該會受到非常嚴格的管控,這意味著現在任何擁有核武器的人, 有可能都是被默許的。 如果真是這樣,那蘇聯想必也是這麼一回事。我記得我當時還納悶的問他:“你是在告訴我們,或者你是在暗示是我國刻意將核武器提供給蘇聯的?” 這在那時是一件非常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更不用說有人會相信了。然而,蘇聯的領導人其實非常依賴西方,至於他們拿到核武器後, 會不會想要開始走自己的路,那就猶未可知了。 “核武器落入惡人之手”這句話真的很值得仔細推敲,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也許他只是在暗示恐怖份子吧。 無論如何,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以和平的方式來放棄國家主權——到時就只能動用迫使各國陷入核戰爭一觸即發的邊緣的方式,來說服大家接受新體制。每個人都會在恐懼下產生對核戰爭的歇斯底里情緒,公眾將上街大規模抗議,要求各國協商和平,人們會心甘情願放棄主權以換取和平。這將會奠定新的國際政治體系。 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下一句話:“如果有太多人還是堅持反對,到時恐怕就有必要真的動用一枚或兩枚——甚至是更多的核武器了。” 這麼做的目的是要讓世人明白:“我們是玩真的。” 他接著說:“只要你真的扔了一兩枚,屆時每個人——即便是那些最不情願的人——都只能選擇乖乖屈服。” 他說:“和平談判將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但它其實早就被計畫好了,只是沒有人知道。人們會以為這真的是各方交戰國達成了和平協議,最終大家都會因為認識到和平的可貴而痛恨戰爭。 戰爭很好:炮灰送死、減少人口、英雄赴義 雖然前面已經提到戰爭是過時的,戴伊博士仍然點出了戰爭的幾個好處... 首先是,既然人無論如何終有一死,至少戰爭可以讓人光榮赴死。這時人們是為了崇高的理由去死,他們就算活下來也會獲得尊敬。不管怎樣,戰爭的艱辛對士兵來說是值得的,因為他們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在他看來)戰爭的另一個好處是,像一戰和二戰造成了全球數百萬人喪生...要是這些人當初沒有犧牲,而是好端端的活著生兒育女,今天這顆星球恐怕早已人滿為患。所以兩場世界大戰也不是沒有好處,好處就是阻止人口過剩。 但現在有了技術手段,人們和政府可以用這些方式來控制人口過剩。所以戰爭過時了,不需要再訴諸戰爭。何況核武器可以毀滅整個宇宙。 曾經可以控制的戰爭在未來可能會失控,出於這兩個原因,戰爭無論如何是該退出歷史了。 恐怖主義:再好不過的“控制”工具 然後是一段關於恐怖主義的討論。恐怖主義將會開始為禍歐洲及世界上的其它地方。 當時,恐怖主義被認為還不需要被拿來對付美國,但要是美國沒有儘快接受新體制,恐怖主義就會派上用場。 但至少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這似乎還沒有在計畫中。或許美國現在還不需要面對恐怖主義,但只要有需要,*它"恐怖主義"一定會被扔出來。(*最終於2001年9月11日執行了) 這裡面多少還帶有一點教訓意味,因為美國人總以為一切都很美好...一點點的恐怖主義有助於讓美國人認清這個世界是多麼危險,所以政府要有更積極的作為(為了恐怖主義,人們願意給政府更多權力)。 貨幣與銀行系統 緊接著是貨幣和銀行系統,他說:“通貨膨脹是無止盡的,你可以在任意數字後面加上無數個零,然後把逗號放在任何你喜歡的位置。”... 這表明了通貨膨脹實際上是控制者們的一種工具。 大部分的錢都會變成貸款,現在已經是這樣了。貨幣的本質就是信用,但將來的貨幣流通將不會再以現金或任何有形的形式存在,電子貨幣將蔚為主流。人們只會攜帶很少量的現金來購買口香糖或糖果餅乾之類的東西... 任何大筆金額的消費都會以電子支付完成。你的收入也會以直接匯入電子戶頭。這會造就一種單一的銀行系統,即使看上去不像是這樣,但最終它們都會形成一個單一的銀行系統。 所以將來你領薪水的時候,薪資會直接匯到你的戶頭,你買東西的錢也是直接從戶頭扣除,你實際上不用再攜帶任何錢幣(世界上最早的信用卡是在60年代末推出的,這在當時還是很少見的東西。如今像瑞典這樣的國家已經幾乎不再使用現金)。 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美國的卡債持續不減反增。 電腦還會紀錄下你購買的任何商品,這樣一旦你買了太多特定商品,官員又想追查你的錢都用在哪裡的時候,就可以回頭調閱你的購買紀錄。 據戴伊博士解釋說,購買任何大件商品,包括汽車、腳踏車、冰箱、收音機、電視機或任何東西都需要提供某種身份證明,以便他們進行追蹤,這樣商品不管是被買走還是被偷走,政府都可以追蹤是誰又是在什麼時拿走了商品。這一切都因為電腦而得以可能。 儲蓄將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人們存不了太多錢,他說財富就代表權力,越多人掌握財富對掌權者越不利。 如果你儲蓄過多,就有可能被課稅。*儲蓄越多,稅率越高,所以你的儲蓄永遠堆不了太高。即便再怎麼努力儲蓄,你的薪水也可能會被凍漲。然後大家會說:“看吧,你只顧著儲蓄而不消費。儲蓄那麼多錢真的不是好事。” *在美國,退休後沒有收入的人仍然需要納稅,因為退休人員的銀行賬戶有利息。 儲蓄利息作為"收入"應納稅,換句話說,聯邦不鼓勵您存更多錢。唯一不徵稅的儲蓄利息是退休基金,但在一定年齡(約70歲)後您必須從銀行提取所有退休基金, 這是強制性的,一旦被迫提取時,全部退休基金的利息就應徵稅; 美國人可能不吃韭菜,但他們肯定知道"生而為韭"的滋味… 一旦工作(一旦儲蓄), 一生上貢, 稅死為止, this is 韮菜人生! 原則上要防止任何對體制有威脅的人累積財富。人們會被鼓勵去借貸,最後還不了債的下場就是自毀信用。這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蠢到連自己的信用都保不住,政府不教訓你才是天理難容。 電子支付最開始會以各種不同類型的信用卡開始流行——其中有些在1969年已經出現了,但未來不會有像今天這麼多張卡。人們會攜帶上面有電子條紋的信用卡,一旦大家習慣了將所有東西都放進同一張卡的好處、單一的貨幣系統,你不會再需要那麼多張卡。 所以下一步是單一信用卡化,再下一步是用皮膚植入物取代信用卡。 信用卡可能會丟失或被偷,導致許多問題;或是被別人借用導致身份辨識上的困難。反之,皮膚植入物沒有丟失、被偷或借給別人的可能性,因此你的戶頭絕不會被認錯(馬爾地夫公民如今已經有了一張集身份證、護照、健保卡、駕照和信用卡於一身的超級身份證,其它地方也有同樣的趨勢)。 皮膚植入物會從右手或前額植入,那是人體皮膚上比較合適的位置。 當初我在聽到這些的時候對《啟示錄》還不是很熟,但他接著說:“現在,你們有些讀過《聖經》的人應該已經心有靈犀了。” ...但他沒有再說下去。 這聽起來沒什麼道理。這套系統可以自圓其說,何必把《聖經》的迷信牽扯進來呢。正如我所說,當時我對《啟示錄》一竅不通,不久後我才終於恍然大悟,原來這才是他的意思。 我想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件事。 《啟示錄》13:16-17:“他又叫眾人,無論大小、貧富、自主的、為奴的,都在右手上或是在額上受一個印記。除了那受印記、有了獸名或有獸名數目的,都不得作買賣。” 老大哥在看著你:當你在看著電視 還有適用通過無線電信號來進行監測的植入物,這可以放置在皮膚或牙齒裡...就像填充物一樣,這樣不管是難民還是其它公民, 都可以通過他們身上發射器的特定頻率來被識別,並且隨時隨地都可以被政府找到。這對抓捕越獄犯而言尤其有用。 然後是個人監控。 戴伊博士說:“人們沉迷於電視,同時會有一個中央監控站在監視著他們。” 電視裡面有一個設備可以做到這一點,甚至不需要把電視打開。此外,電視還會監控你正在觀看的內容,你所欣賞的一切和你觀賞時的反應, 都可以被記錄下來。你絕不會知道,當你在看著電視的時候,電視實際上也在看著你(現在這項計畫也可以透過網絡、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來實現,戴伊博士使用“電視”純粹是因為那是他當時唯一可用的術語)。 我們該如何讓人們接受在他們家裡擺放這些東西呢? 其實很簡單,只要人們買了電視,這些監控設備就會一併被他們買進房裡。人們當然不會知道監控設備的存在,有線電視將會取代天線電視。 如果你購買電視,監控設備早已是其中套件的一部分,大多數人都不會知道這東西的存在。就算人們發現了監控,他們也早就已經離不開電視了。這就跟今天的人有多依賴電話是一樣的道理。 將來電視購物將變得很方便。你買東西不用再出門,只需要打開電視,就可以透過與電視台互動的方式來購物。你可以切換不同的頻道來選擇不同的冰箱或衣服。總之這會非常方便,但它也會讓你越來越依賴電視、再也離不開它。
滑一滑,購物就完成了。對於許多人而言,少了這種方便的生活將是無法想像的。 再來還有監聽設備,這樣政府就可以竊聽房裡的一舉一動,也就是那些有買了電視機的家家戶戶。 他說:“任何進入你家裡的電纜線,例如電話線,都可以成為監控設備。”(這項計畫現在要執行遠比過去容易得多,因為我們會主動為家裡裝設網絡/光纖電線,而且還是自掏腰包) "買房"將成為過去 擁有私人房屋將成為歷史。隨著住房成本和開銷不斷節節攀升,大多數將越來越難以負擔。已經有房的人當然可以保留他們的房子,但將來年輕人要買房只會越來越困難。 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將淪為租房族,住在公寓裡。很多賣不出去的房子將變成沒用的空屋,但人們就是買不起。住房成本不會下降。照理說空房很多應該導致房價下跌,到時大家就買得起房。但根據他的說法,房價是不可能跌的,因為這背後不是自由市場在掌控。 買不起房的人們只能被迫住進狹窄的公寓...這種小公寓根本不可能容納幾個孩子。所以,有殼蝸牛變少了,他們將變成少數。住在公寓裡的大多數人只會仇視有房族,之後這些房屋可以透過稅收或其它方式來剝奪,固然這將對房屋所有權產生不好的影響,但大多數人都會拍手叫好。 最終,人們將會依照分配來住房,與外人同住將成為常態,一切都是由中央住房管理局來進行分配。 90年代的時候曾經有過這樣的調查:“你家有多少間臥室?有多少間浴室?有多少間遊戲廳?” 根據憲法,這些應該都屬於個人隱私,國家無權過問。但你將來得仔細斟酌該如何回答這些問題。
2000-2018年的房價上漲趨勢 這個人消失了 等到新體制(new normal)來臨的時候,人們只能選擇歡迎,表態他們對新體制沒有任何懸念,也沒有任何想要保留舊體制的意思。 據戴伊博士說,沒有人可以選擇不與新體制為伍。 “我們不能放任這些人搞破壞,所以我們會把他們安置到特殊的地方。” 我不記得他確切的用詞,但我想他的意思是那些不願服從的人會被轉移到特定的地方,不會很好受。他好像說過“人道處置”之類的話,但我記不太清楚了... 如果他們不加入這個體制,體制也不會善待他們。他們只能自生自滅(顯然,FEMA集中營就是準備給那些不願意接受新世界秩序NWO的人)。
美國再教育營 後面,他還說我們不會看見殉難的烈士。 我以為這是指這個過程不必濺血,但隨著他越講越深,看來他的意思其實是那些反抗者既不會被殺害,也不會被搞成反過來激勵其他人挺身而出的烈士。 相反的,他只是說了類似“他們就是會消失”這樣的話。 結語 不得不承認,我們真的是生活在一個母體(matrix)之中,過去六十年來(甚至更早)我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看起來似乎更像是個笑話。 陰謀集團塑造我們社會的程度之深與精確, 著實令人不敢置信。 戴伊博士所提到的大半內容在2020年的今天幾乎都已經實現。 其中有些是1988年以後才開始慢慢實現,而且顯然還有很多是杜尼根斯博士沒說出來的。 要說整個世界以完全符合這些預測的方式發展到今天, 只是偶然,這機率根本是低的見鬼了。 看來這一切背後真的存在一張精確的時間表,那些位高權重、對大眾心理瞭若指掌的掌權者, 早已打點好了所有安排。 多年後,杜尼根斯博士也曾嘗試聯絡其他當天在場的醫生,和他們好好聊聊當年的那場演講, 以及後來的世界局勢發展。其中有些人跟他一樣感到非常震撼,但也有許多人已經完全忘了這回事,他們堅持這些都是危言聳聽,更何況他哪可能還記得這麼清楚。 (有些人寧可否認眼睜睜的事實;這只能說是一種認知失調) 杜尼根斯博士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是他將這一切大白於天下,為人類作出了極大的貢獻,而博士本人也已在2004年1月因為癌症病逝,享年七十歲。 . 從底層開始,現在我們來了!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