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鳩摩羅什與玄奘的《金剛經》譯本之略比
2018/05/07 23:46:26瀏覽9942|回應0|推薦7

鳩摩羅什與玄奘的《金剛經》譯本之略比

 

近日,因網友的臉書貼文,提到鳩摩羅什與玄奘兩位翻譯佛經的大師,吾乃於該文之下留言數則,作為補充。今整理如下,並附上兩位譯經大師的翻譯經文一段,以資比較。

 

~~~~~~~~~~~~

 

鳩摩羅什與玄奘,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譯佛經大師,譯著皆有七十餘部之多,對佛經東傳、譯成中文的貢獻卓越。

 

一般較為人熟知的經典當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為代表。

 

「三藏法師」是指「精通佛教經、律、論三藏經典的法師」,是一個學術地位的稱號,不是專指某位法師的,猶如我們現代稱「國學大師」一般。

 

這兩位譯經大師翻譯的佛經,其譯法、譯筆如何,我沒有詳細比較研究,不過,就以前讀過的佛經,發現有些不同處,可略作對照。

 

我們目前通行的《金剛經》,是鳩摩羅什翻譯的。另有玄奘翻譯的版本,在《大般若經》(全套六百卷)第九會第577卷〈能斷金剛分〉。

 

兩相比較(見下所附經文),會覺得前者翻譯得簡潔精到,文筆流暢;後者翻譯的,可能比較「忠於原文」,雖然詳盡,卻不免繁瑣。是以鳩摩羅什譯本較為勝出,而能廣為後世流傳持誦。

 

茲各舉兩種版本之《金剛經》開頭一段經文,以見其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詳見: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7/01.htm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卷第五百七十七.第九會)


〈能斷金剛分〉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於日初分,整理裳服,執持衣缽,入室羅筏大城乞食。時,薄伽梵於其城中行乞食已,出還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於食後時,敷如常座,結跏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

  時,諸苾芻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具壽善現亦於如是眾會中坐。

  爾時,眾中具壽善現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訶薩,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付囑,付囑諸菩薩摩訶薩。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

 

(詳見: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8/0220/577.htm

 

.....................................................................

【註】


1.不同版本之翻譯名稱有所不同,以下為對照表:

薄伽梵=佛

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苾芻=比丘

善現=須菩提

 

2.玄奘此譯本,一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詳見: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7/05.htm

 

3.有關《金剛經》之翻譯,流傳至今共有六位翻譯家的譯本,文字皆有所不同,詳見: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7/index.html

 

4.維基百科「鳩摩羅什」(344年-413年)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鸠摩罗什

 

5.維基百科「玄奘」(602年-664年)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玄奘

 

 

 

自在老師整理解說

(2018/5/7於自在精舍)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ztzaiMaster&aid=11178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