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27 02:21:53瀏覽675|回應0|推薦29 | |
引用文章G20在幹什麼? 1999年,美國國會終於通過以格蘭姆-利區-比利勒法案(Gramm-Leach-Bliley Act)取代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the Glass-Steagall Act of 1933)逐步導致美國政府監管體制作為的怠惰和鬆懈。 美國共和黨的總統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alker Bush)領導的聯邦政府又向住房抵押貸款業包括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兩家政府贊助企業傾斜,降低了借貸標準。 2008年,終於導致次級房貸的崩盤,國際的金融系統幾乎崩潰。 房利美和房地美由 有毒資產不處理,這一次的金融危機不可能真正的結束---債務不會憑空消失的--- 美國如何走出危機?(The age of obligation)這篇文章倒是由舊約中獲得啟示,不失為一項好的解決方案,可用超聯結閱讀瞭解。 倘若,美國聯邦政府介入對房利美和房地美進行分拆並私有化----持有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債權人成為新公司的新股東,這樣,對美國出超的中國、日本、德國、台灣等的中央銀行、美國聯邦政府、許多退休基金及國際金融機構都會都”可能”會成為這家重組新公司的股東。 國際爭議一定會有---G20中國任務:確保外匯資產安全---能有其他的選擇嗎? 希臘及西班牙政府的債務比起美國聯邦政府支持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債的規模,就是小巫見大巫。 英國《金融時報》這篇“兩房”虧空未可輕忽的報導點出了美國必須要認真面對的問題----在實踐中該採取何種有效的措施處理了? 不可避免的一定有政治面的考慮---後續的發展值得關注!! ********************** “兩房”虧空未可輕忽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吉蓮•邰蒂 當歐洲上週五公佈銀行壓力測試結果之際,很多人都對資金黑洞(以及誰來填補這個黑洞、或者誰來承擔損失)感到苦惱不已。 然而,在大西洋彼岸,還有一個黑洞亟需討論,這一次黑洞出現在美國龐大的政府支持企業(GSE),例如,住宅業巨頭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以及關聯機構國民抵押貸款協會(Ginnie Mae)和聯邦住宅管理局( 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今年迄今為止,政府支持企業的問題沒有得到政界足夠的關注。實際上,令人吃驚的是,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上周簽署的長達2300頁的金融改革法案,幾乎就沒怎麼提及這些機構。 然而,回溯到2008年,美國政府打著“監護”計畫的旗號,實際上對房利美和房地美施行了國有化。如今,美國政府耗費了納稅人約1,450億美元的資金支援這兩家企業,超過對美國銀行或汽車行業的直接注資。 更糟糕的是,幾乎可以肯定:未來幾年這一數字將進一步上升。畢竟,房利美和房地美發行在外的抵押貸款支援債券規模目前為5.5萬億美元,約占抵押貸款市場的一半。政府支援企業實體還購買了私營部門的抵押貸款。從理論上講,這僅限於品質最好的貸款。但實際上,其中也幾乎肯定存在著大量問題。 因此,對於未來納稅人負擔規模的推(猜)測介於3,900億美元(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的估計)至近1萬億美元(一些私營部門經濟學家的估計)之間。這會讓西班牙儲蓄銀行的問題相形見絀。 那麼我們有可能對此進行一場適當的“壓力測試”嗎?或是制訂一種退出戰略? 不要指望很快會出現這樣的結果。目前,美國抵押貸款和地產行業全靠政府支持企業來維持生存,因為私營部門證券化實際上已經崩潰:例如,去年,房利美和房地美承銷的抵押貸款證券占到了90%。因此,奧巴馬政府不希望通過實施激進改革,打亂目前的現狀,這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同時,政府也不希望損害抵押貸款支持債券的價值,因為目前美聯儲(Fed)手中持有大量此類債券。 然而,在幕後,展開徹底辯論的壓力正在無可避免地積聚。部分原因在於,一些共和黨政客希望把這個問題作為攻擊奧巴馬的另一種武器。不過,一些銀行遊說團體也希望啟動一場關於政府支持企業的辯論,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希望這能夠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私營銀行的破產轉移開來。 目前尚不確定,這些舉動是否會超越政治姿態的範疇。然而,從美國財政部目前組織的一場諮詢活動來判斷,仍存在一些有趣的觀點。它們主要分為兩類。 一些共和黨人——以及一些私營部門銀行——希望完全取消對政府支援企業的補貼。例如,提交財政部的一種觀點呼籲,銀行創辦一項相互的私營部門保險計畫,在沒有政府支援的情況下,為抵押貸款提供擔保。 然而,第二種意見則呼籲維持政府補貼,這既是為了確保短期的穩定,也是為了保證抵押貸款市場在長期內保持流動性和同質性。例如銀行遊說組織證券業及金融市場協會(Sifma)就表示,為了給市場提供深度,保留這個所謂“待宣佈”(to be announced)行業十分關鍵。 然而,就政府對該行業的支持而言,它希望這種支持是明確而有限的——與目前的現狀不同。比如說,政府喜歡這種觀點:用一項政府計畫,為抵押貸款債券提供再保險,防範災難性損失。 個人角度來說,在理想情況下,我支援第一種觀點,即完全私有化。畢竟,在一個贊成自由市場理念的國家,政府如此深入地支持住宅行業,看上去非常奇怪。然而在實踐中,第二條路線可能是目前唯一現實的改革平臺。如果政府補貼能夠至少是明確和有限的,肯定會大大改善目前的現狀。 畢竟,如果說過去兩年我們得到了什麼教訓的話,那就是當投資者看到損失的無底洞和財政欺騙的話,他們遲早會感到恐慌。這正是歐洲之所以在上週五進行壓力測試的原因。但至少,美國政府目前還沒有吸取與政府支持企業相關的教訓,這讓人失望。現在急需展開一場有關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徹底辯論——要麼就也進行一次公開壓力測試。 譯者/梁豔裳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