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16 06:58:51瀏覽792|回應3|推薦37 | |
在2009年初,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的《丁學良回望30年》系列,比較直接的碰觸到中國民主化改革文章的第一篇。 作者的行文立論是”戒慎恐懼,如履薄冰”!! 是要關注的時候了,台灣國民黨也是以黨領政,以威權統治全力發展經濟---蔣經國懷有社會主義的理想---基本上,架構了ㄧ個符合分配公義的社會!! 但人民要求參政的壓力,也是隨著人民所得的提高而日益升高,李登輝有步驟的,逐步的,將社會內部巨大壓力緩緩的釋放----使人民有思想,言論著作,集會結社,遷徙的自由----走上了民主社會! 這段發展路程正是中國正在走的,剛在2003年走過國民人均GDP1,000美元的指標,回顧一下台灣的這段發展,並探討一下”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下ㄧ步是什麼? 中國要能持續發展的方法步驟是什麼? ********** 台灣在1976年,國民人均GDP剛跨過1,000美元。 此後經濟的持續發展台灣的人民參政意識逐步高漲,1979年12月,在高雄市發生美麗島事件;隨著經濟的發展,中產階級勢力壯大,農民和工人收入差距日益擴大,伴隨著社會階層分化,民主意識增強、社會矛盾的激化、社會政治的發展、各種文化思潮泛起; 1986年,九月二十八日民進黨成立,衝破了不准組黨由”國民黨專政”的神話!! 1987年,七月十五日戒嚴令解除;十 1988年,元月ㄧ日報禁解除;元月十三日蔣經國去世,李登輝接任總統; 1991年,五月ㄧ日動員戡亂時期結束 、廢止臨時條款;十二月三十ㄧ日第一屆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全部退職。 這象徵ㄧ個就時代的結束---1946年以後出生的人民開始走上舞臺了!! 1992年,廢止刑法第一百條,學術著作,思想,言論自由才得以落實;十二月十九日舉行台灣公民直選第二屆立法委員。 1993年,四月二十八日台灣海基會和中國海協會在新加坡會談。 十 1996年,三月二十三日進行了台灣公民直選總統; 台灣在1976年到1996年經過了二十年,人民能夠以自由意志選出國家領導人,這是政治制度ㄧ個飛躍的改善!! ********** 中國在2003年,國民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 經濟的持續發展,人民要求參政意識會不會逐步高漲? 經濟的持續發展,不同社會階層的收入分配差距會不會擴大? 經濟的持續發展,民主意識增強、社會階層分化、社會矛盾會不會增強? 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會不會挑戰共產黨專政的神話? 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的社會到了2023年會是什麼樣的景像了? 中國的領導人,除了經濟的發展外,上述的問題都是不可能迴避的!! ********** 中國執政黨的“第三春”?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 2009-01-23 華人也好,非華人也好,只要關心中國,都知道2009年對中國非同尋常。 2009年對於中國的特殊意義,人們馬上可以列出至少四個重要的日子,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 它們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按中國人的傳統,60年一甲子,一個生命週期,也許比50年更重要; 和這60年密切相關的,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90周年。“五四運動”對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整個20世紀的政治、社會、文化等任何一個方面的變化,影響都極其深刻——它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起點; 第三個紀念日則是一個悲情日子,即1989年的那場政治悲劇;(I.E. 官倒的腐敗引發的民怨,不得不動用人民解放軍鎮壓人民的示威活動!!) 第四個紀念日,則不為大多數中國漢人所熟知,但在國際上和藏區卻有著廣泛影響,這便是1959年所謂的“西藏叛亂”。 那一年,達賴喇嘛逃離西藏。 以上四個紀念日,讓2009年的中國包含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這種不確定性很有可能演發為負面事態,但也有可能引出正面的事態。 今天,我更願意從正面的可能性去分析這些趨勢。 在這2009新年的開篇之作中,我樂意用一個設問來立題:中國共產黨能有“第三春”嗎? 什麼叫“第三春”?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特別是通俗文學中,第幾“春”是指某人第幾次結婚。 在通俗文學中,“第二春”、“第三春”尤其是指年紀較大的男人,第二次或第三次與比他年輕很多的女子結婚,因此獲得了新的生命活力。 不過,我這裏說“中國共產黨是否有第三春”,挺正面的,並無調侃官員情場廝混之意。 我真心希望中國共產黨有一個“第三春”。 我也希望經過很多人的努力,使“第三春”成為現實,或至少成為有力的發展趨勢。 為什麼叫“第三春”? 我們不妨看看剛過去不久的20世紀;在該世紀的上半葉,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興起,這被我稱為“第一春”。 到了上世紀中葉,很多國家的共產黨取得了政權。 不過,在奪取了政權成為惟一的執政黨之後,絕大部分國家的共產黨只享有了“第一春”,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它們紛紛衰竭垮臺。 然而,就在全世界大部分共產黨政權消亡於“第一春”的末期,中國共產黨卻罕見地享有了“第二春”。 中共“第二春”的意義在現代世界史上非常特別,這就是為什麼剛剛過去的2008年尾,不但是全中國上下,絕大多數的國際學術團體和媒體,都在紀念、談論中國改革開放的30周年。 從較長的歷史時段來看,為什麼大部分執政的共產黨沒有“第二春”,而中共卻獲得歷史機遇的青睞呢? 道理很明白,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成功地與共產主義的宿敵、曾在全世界被其他共產黨和共產主義運動視為首惡的“剝削制度”結了婚。 我們如果讀過《共產黨宣言》、列寧選集、毛澤東選集,都會知道共產黨和共產主義運動之所以叫“共產”,其根本的和最高的特徵,就是要消滅資本主義——這是它與別的激進運動相區分的基本特點,也可以被稱為它的“身份證”的標誌。 歷代共產主義的經典,都以消滅資本主義為目的。 全世界執政的共產黨,絕大部分未能享有“第二春”,就是因為它們把“消滅資本主義”當作不可更改的原教旨,於是都很難生存下來。 而中共在這一點上,與全世界執政的共產黨唱反調,大膽選擇了“適者生存”的辦法——它與資本主義結婚了,由此有了“第二春”。 如果翻看任何一種語言的研究共產黨體制的書籍,在1980年代之前的幾十年間,基本上找不出來有誰能預見到、或者相信一個執政的共產黨,能夠把資本主義的道路走下去、走得通。 而回顧過去的30年,中共儘管有過搖擺,但這條道路是基本上走通了。 因為中共和其他執政的共產黨不同,它是以開放的心態來跟一個本來要被它徹底消滅的物件結婚的。這個體制雜交的結果,在民生上挽救了中國,並讓中共執政獲得了新基礎。 不妨設想,如果中共30年來繼續按毛的路子走下去,今天的中國,會比北朝鮮還糟。 必須強調,1980年代之前,全球各種學派的中國觀察者都很難相信,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共產黨,能與資本主義結合得這樣堅定,並取得巨大的經濟成果,儘管代價也巨大。 在這一點上,中共的表現確實讓全世界的觀察家跌破眼鏡,使其否定性的預言多次破產——今天的中共,已然是全世界最堅決維護資本主義的政黨,甚至偏愛到連資本主義最嚴酷的部分也要保護。 過去的幾十年,海內外很多人在鼓吹和呼籲中共實行政治改革、推動民主化。 同時我們也看到,無論國際上還是國內,也有很多人寫了汗牛充棟的文字,試圖證明中共的本質不會讓它與民主制結合,不相信它能做民主化改革——似乎該黨的DNA中,有命定的反民主血統。 在2009年的開春,我反倒認為,在這一點上不要把中國的執政黨看絕了。 因為它至少在“第二春”這件事上,做到了全球其他執政的共產黨都堅決抵制或是不敢做的事(越南等是步中共後塵的),去熱情擁抱資本主義,用自己的政權維護發展資本主義。 而這一點也曾被廣泛認為是與共產黨的本質不相符、不可能發生的反常事態。 既然它能有那樣大的勇氣,通過與其血型完全不同的體制結合而獲得“第二春”,那我們為什麼不能抱著樂見其成的心態,來鼓勵中國共產黨邁向“第三春”呢? 中共7,000萬黨員裏,我相信有相當多的人頭腦是比較明白的。 他們懂得全世界的大趨勢——隨著物質、文化、精神生活的進步,黎民百姓越來越希望對自己的事務有發言權、參與權,而不願做一枚永遠被動的棋子。 這個漸進的過程,就是政治上不斷開放、普通民眾有更多機會參與制定和落實政策——不管你用什麼字眼去描述它。 中國共產黨人中有相當一部分,自己在黨內事務中也希望是這樣;普通的中共黨員在黨內也希望有更多的發言權和參與權。 將心比心,中國國民也是一樣。 大家都不願意永遠被上面的領導層說成“素質太低,不配當家作主”。 (I.E. 印度都能選舉自己國家的領導人已經半世紀了,中國沒有不行的理由,只是主動規劃實施或是陷於被動後的不得不然? 只有何時實施? 如何實施的議題? ) 因此,在2009年首這個開局之際,我認為,中國執政黨只要從其“第二春”吸取正面經驗,增大信心,以開放的胸懷和視野,那它就能看到它的“第三春”就是要啟動共產黨與基本民主機制的聯姻。 這個結合的過程,與之前的“第二春”一樣,也要摸著石頭過河。 但是,“摸著石頭”的目標是要過河,而非停滯。 中國官方媒體對“摸著石頭過河”的解讀,好像是毫無目標和方向——這完全是誤導,“摸著石頭”只是過河的具體方法不確定,但過河的目標是非常清楚的——只有過河才有活路。 這一點在中國國內,少有人講清楚。 中國共產黨若想擁有“第三春”,既要抱著“摸石頭過河”的試驗心態,又要強化過河的決心,通過嘗試許多在其他社會實驗過的方法,擴大民眾介入政治和政策的過程。 中共總是擔心普通民眾廣泛介入公共政治後,會給共產黨執政帶來威脅。 其實,在別的社會,尤其在20世紀的下半葉,也試驗過一些很好的辦法——這些方法證明,結局未必都是悲觀的。 我相信,中共如果在各級黨員幹部的提升中引進合適的機制,就能大大增強中共的執政基礎或社會擁護——要挑選那些會選舉、會對民意正當引導的人來做中共的幹部。 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中共黨內的提幹勝出者,必須是能贏得基層民眾選票的人。 或者,讓既能贏得黨員選票又能贏得民間選票的幹部得以提升。(I.E. 這是潘朵拉的盒子,開了就關不起來了,就像中國各種"山寨"的產品,終能走出康莊大道!!) 這種變化與中共的“第二春”有類似之處:毛澤東時代,會搞運動的、會務虛的、會意識形態工作的,最容易提升。尤其是在文革期間,會做經濟的、會搞生產的幹部,更不要提拔會做買賣的,都是被批判和整肅的對象。 鄧小平主政後,在中共執政史上首次讓黨內那些懂經濟、會搞生產、會做生意的人,有了升遷的機會。正是有了這一點,中共才有了“第二春”的操作者。 因此,中共的“第三春”也應從幹部選拔的換血機制出發。 只要讓那些會選舉、能贏得民眾選票的黨員有提幹的更多機會,我相信,中共的執政黨地位必然在民主化改革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 這樣,也可使黨內那些最胡來、只會拍馬屁、只會魚肉百姓的幹部們——他們才是執政黨的掘墓人——,通過民眾選票的機制予以清洗。 假如中共引進了這個機制,那它在未來政治民主化及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是有機會讓全世界悲觀的觀察家們再次跌破眼鏡的。 這對中國良性的進步,意義極其重大。 因為這是通過和平的、穩健的、且上下良性互動的方式,來使得中國在政治上進入現代世界文明的主流。 在不同尋常的2009年首,我期盼著中國執政黨再反一次常態,爭取“第三春”的到來。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