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字軍(I下)---722~1492年伊比利半島”收復失土運動”
2008/06/04 12:28:46瀏覽1739|回應0|推薦15

上圖 : 1031年穆斯林塔伊法(Taifa)各酋長國割據的狀態圖

99.       十字軍的興起的原因及影響

9.        伊比利半島收復失土運動(Reconquista)的十字軍: 歐洲基督教在西亞大陸的十字軍就是起因於在伊比利半島長期和穆斯林戰鬥能逐步的取得勝利而產生的信心,在1291年後,西亞大陸的十字軍國家滅亡,但在伊比利半島收復失土運動持續取得進展,直到149212收復格拉納達(conquest of Granada)結束!!

Ø     第二階段收復失土運動十字軍參與(1086-1212):導致1086年伊比利半島基督教諸國在宗教-軍事政策大轉變的主因,就在於他們所面對的穆斯林陣營已開始發生轉變。 1085年,卡斯提爾-里昂軍隊在國王阿方索六世(Al fonso VI)的領導下,攻克前西哥德王國首都托萊多(Toledo),將失復失土運動第一階段推向高峰,但也是這場勝利,激起了伊比利半島上穆斯林埃米爾們的恐慌。 於是他們決定向北非地區剛崛起的穆斯林國家求救。受到教友召喚而來的穆拉比特人(Almoravids)迅速地渡海而來,並於10861023薩拉卡斯戰役(Battle of Sagrajas)痛擊了甫在托萊多勝利的阿方索六世。 穆拉比特人的勝利,終止了過去以領土爭奪為主的戰爭-外交模式。 由於穆拉比特人組成是一個富有聖戰精神的非洲人及柏柏摩爾人教團(African and Berber Moors),他們不但以刀劍,也以宗教為武器。 在薩拉卡斯勝利後,穆拉比特人迅速地征服了所有的塔伊法(Taifa)國,便建立起一個堅強的穆斯林陣營,這種轉變也迫使在伊比利半島的基督教國家必須更加地團結,於是兩個以宗教為號召的陣營就此形成。

促成基督教國家以宗教團結在一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基督教-伊比利諸國長期與西方國家的通婚,使他們得以透過婚姻關係,進入到以羅馬教會為主的世界體系當中。其次,11世紀在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發現使徒聖地牙哥的墳墓,而使當地成為僅次於耶路撒冷的重要朝聖地,而這一發現也促成了朝聖之路──聖雅各之路(Via sancti Jacobi)的出現。 大量朝聖者的湧入,也促進了伊比利半島居民對宗教的熱忱。 最後,在11世紀起,羅馬教廷的力量開始深入伊比利半島的其他角落。過去,羅馬教廷的力量只存在於庇里牛斯山東半的法蘭克文化圈中,但11世紀後,隨著修會的進入基督教國家對教會的臣服教宗設立教區派出主教於是便將這些新收回的領地置於教宗的保護之下,羅馬教廷對伊比利半島的局勢涉入越來越深,也就將在伊比利半島對抗穆斯林的戰爭,主導視同在利凡特(Levant)對抗穆斯林的宗教戰爭。 也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收復失土運動開始與十字軍運動合流,並成為了十字軍的一環。  在基督徒的打擊下,原來銳不可當的穆拉比特人,到1085年時已經只能退守伊比利半島的南半部。

作為十字軍運動的一部分,在行動上開始於1101年。(I.E. 第一次十字軍1096~1099年已經取得勝利宗教熱情高漲。) 在那年,亞拉崗國王彼德羅(Pedro)在薩拉戈薩與穆斯林作戰時,便首度以十字架為作戰旗號。  1114年進攻巴里阿利群島(Balearic Islands)的軍隊,則更具有十字軍的色彩,參與戰鬥者除了自發地佩帶上十字徽號外,教宗也派出了他的特使參與戰鬥。 而在教會的眼中,在伊比利半島的戰鬥也的確是十字軍運動的一環。 1123年第一次拉特蘭宗教會議上,教宗便宣佈將把赦免賜與在西班牙與耶路撒冷同穆斯林作戰的人,明確地將收復失土運動當作是第一次十字軍的一部分。

1147-1149年間的收復失土運動,有很大的程度取決於十字軍戰士的參與。 在1147年,葡萄牙、卡斯提爾-里昂、亞拉崗等國分頭競爭收復失土運動時,他們對里斯本(Lisbon)、阿爾梅里亞(Almería)、托爾托薩(Tortosa)、萊達(Lleida)的攻略,都得益於十字軍的幫助。(I.E. 第二次的十字軍在進攻大馬士革時慘遭失敗但在伊比利半島及北方波羅的海成果豐碩)

就在這時,一樣源自於北非柏柏爾人的穆瓦希德人(Almohads,1147~1238),興起,建立新的王朝取而代之。  穆瓦希德人雖然與穆拉比特人同為穆斯林,也同為柏柏爾人,但他們因教義差異而內鬥而耗弱了伊斯蘭的力量。  雖然在1195719,穆瓦希德人於阿爾科斯戰役(Battle of Alarcos)擊敗卡斯提爾軍隊,此次的戰爭的勝利促使了原來分頭發展的基督教國家,在宗教的理念下被整合起來,共同應敵。  同時,教宗英諾森三世也運用其影響力,全力號召基督教馳援伊比利半島。  因此,造就了1212716的拉斯納瓦斯‧德‧托洛薩戰役(Battle of Las Navas de Tolosa)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這視一個戰略的轉捩點,也標誌著基督教在收復失土運動取得全面的優勢,此後,穆斯林未曾取得任何重大的勝利,對基督教而言收復失土運動也進入結束階段。

Ø     第三階段收復失土運動最終的征服(1213-1492) : 自拉斯納瓦斯‧德‧托洛薩戰役後,對於伊比利半島的基督教國王不再殷切需要那些十字軍騎士團。  先前,伊比利半島對於失去繼承權貴族騎士的是冒險樂園,如前述的希得(El Cid)便是一個典範,葡萄牙其建國王族便是從勃艮第以傭兵前來的十字軍貴族騎士,從卡斯提爾國王手中得到一片封地,最後卻獨立建國了。  然而,十字軍的遠離並不代表收復失土運動便喪失了其宗教戰爭的性質,也不代表基督教國王們就對未征服的穆斯林國家放手。  在經過短短20幾年的停戰,這些基督教王國再度對殘存的塔伊法斯(taifas)國發動大規模的攻勢。 整個13世紀,伊比利半島上的基督教王國都獲得很豐碩的成果:卡斯提爾征服了大半個安達魯西亞(Andalusia,西班牙南部隔直布羅陀和北非相對),其中包括了哥多華(Córdoba,1236)與塞維尼亞(Siviglia, 1248);亞拉崗征服了巴里阿利群島(Balearic Islands,1228)與瓦倫西亞(Valencia,1238);葡萄牙則吞併了阿爾加維(Algarve,1248),從而確定了直到今日的國界線。 在13世紀中葉後,伊比利半島的穆斯林國家,僅存格拉納達(Granada,)殘存著。

然而,基督徒並沒有忘記在伊比利半島的宗教戰爭,在14世紀上半,亞拉崗與卡斯提爾聯軍攻佔了北非的穆斯林國家馬林王朝在伊比利半島的直布羅陀(1309)

13401030,葡萄牙與卡斯提爾聯軍在薩拉多河戰役 (Battle of Río Salado) 取得勝利後,完全阻斷了北非穆斯林政權對伊比利半島上格拉納達的援助。  在將一個世紀的休養生息後,剛形成君合的卡斯提爾-亞拉崗王國(1469),便在他們的天主教國王和皇后(Catholic King and Queen)斐迪南二世與伊莎貝拉的領導下,將矛頭指向了最後一個穆斯林國家。 在經過10年的戰爭後,征服了格拉納達(conquest of Granada),最後一任埃米爾波伯迪爾(Boabdil)149212出城投降,自此,收復失土運動告終。然後,這並非伊比利人民十字軍精神的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起點----異端裁判所驅逐回教徒,猶太人及整合新合併的卡斯提爾-亞拉崗王國(I.E. After Isabella's victory in the civil war and Ferdinand's ascension to the Aragonese throne the two crowns were united under the same monarchs. However, this was only a personal union and both kingdoms remained administratively separate, each maintaining its own identity and laws; both parliaments remained separate, the only common institution would be the Inquisition.)

下圖 : 伊比利半島的收復失土運動(Reconquista)進展圖

下下圖 : 1492年格拉納達(Granada)向伊莎貝拉女皇投降圖. 

         伊莎貝拉女皇資助哥倫布在這一年發現新大陸.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asTso&aid=1929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