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字軍(I上)---722~1492年伊比利半島”收復失土運動”
2008/06/03 12:14:08瀏覽2203|回應0|推薦21

上圖 : 719年穆斯林征服伊比利半島示意圖

99.       十字軍的興起的原因及影響

9.        伊比利半島收復失土運動(Reconquista)的十字軍: 歐洲基督教在西亞大陸的十字軍就是起因於在伊比利半島長期和穆斯林戰鬥能逐步的取得勝利而產生的信心,在1291年後,西亞大陸的十字軍國家滅亡,但在伊比利半島收復失土運動持續取得進展,直到149212收復格拉納達(conquest of Granada)結束!!

Ø     伊比利半島,自5世紀起,幾乎全在西哥德王國(Visigothic Kingdom)的統治之下。  7世紀,原本興起於阿拉伯沙漠的阿拉伯帝國,也在8世紀初擴張到了北非西部,與伊比利半島僅隔著直布羅陀海峽(Gibraltar,希臘時代記載為赫克利斯之柱 Pillar of Hercules)相望。

Ø     711年,原本就覬覦著對岸的穆斯林們終於有機會前往攻取伊比利半島。  傳說西哥德國王維察(Wittiza)死後,羅德里戈(Roderic)繼承了王位,他的兒子阿奇拉(Achila)便逃到了北非投靠休達伯爵胡利安(Julian, count of Ceuta),引起了王國的內戰,並招引了北非的穆斯林加入戰局。 另一種傳說胡利安(Julian)將他的一個女兒送到羅德里戈(Roderic)當人質以示效忠,羅德里戈使他女兒懷孕,胡利安引穆斯林渡海。 711430日啟動了(Umayyad conquest of Hispania,1711~1718)從此幾乎整個伊比利半島便成為了阿拉伯帝國龐大領土的一部分。

Ø     711年,穆斯林軍隊在將軍塔利克‧伊本‧濟亞德(Tariq ibn Ziyad)的領軍下,渡過了直布羅陀海峽,並展開穆斯林對伊比利半島征服的序幕。 711719日,瓜達勒特河戰役(Battle of Guadalete),羅德里戈(Roderic)25,000名軍隊被穆斯林塔利克(Tariq)7,000名軍隊擊潰,國王陣亡,連貴族也幾乎全部喪生,此戰決定了西哥德王國的覆亡,從此,再也沒有在伊比利半島,再也無法抵抗穆斯林軍隊的入侵。 

Ø     722年,位於半島西北的偏遠山區阿斯圖利亞斯(Asturias),在佩拉約(Pelayo, 681-737)的領導下,建立一個弱小的復興基地-----阿斯圖利亞斯王國(Kingdom of Asturias),於科瓦東加戰役(Battle of Covadonga)中,阻止了穆斯林軍隊根除西哥德王國殘餘的企圖,也為基督徒在伊比利半島上開起了收復失土運動(Reconquista)   722年的科瓦東加戰役後,基督徒就剩下偏遠的西北山區。 而基督徒這片偏遠地區,先後建立起了五個基督教王國,作為他們反攻的復興基地。 722年基督徒在科瓦東加的勝利,雖然只是個小勝利,但在意義上,足與72179日查理‧馬特爾(Charles Martel)阻檔翻越庇里牛斯山(Pyrenees) 穆斯林前進的圖盧茲戰役(Battle of Toulouse)輝煌勝利相提並論。 

Ø     阿里圖利亞斯王國(Kingdom of Asturias),是這五個國家當中最早出現的王國,由佩拉約(Pelayo, 681-737)所建立,在9世紀緩慢地反攻後,他們逐漸將領土向南擴大到里昂(León)與卡斯提爾(Castile)地區,阿里圖利亞斯王國的重心也就南移到里昂,國名也一變成為了里昂王國(Kingdom of León)  到了1065年,里昂王國經繼承分為里昂王國卡斯提爾王國(Kingdom of Castile),此後稱成為收復失土運動中的要角。  在卡斯提爾之東的庇里牛斯山北部,還有一個由巴斯克人(Basque people,到現在還有分離的主張,常有的炸彈恐怖行動.)所建立的國家──納瓦拉王國(Kingdom of Navarre),這個國家一直保持獨立,但一直要到10世紀以後,才取得王國的地位。  作為伊比利半島收復失土運動的另外兩個中心,則是源自查理曼在庇里牛斯山沿邊所設立伯爵領的亞拉崗伯國(Kingdom of Aragon,1035年升格為王國)巴塞隆納伯國(Kingdom of Pamplona),這兩國後來在12世紀,透過婚姻繼承而成為一永久的君合國──加泰隆尼亞(Catalonia)-亞拉崗王國,稱為亞拉崗王國(Kingdom of Aragon),但其王國的重心卻一直在加泰隆尼亞。  在加泰隆尼亞-亞拉崗王國聯合之際,半島西邊原屬於卡斯提爾王國的葡萄牙伯國(Kingdom of Galicia and Portugal)也取得了獨立的地位,並於1143年得到法蘭德斯(Flanders)與英格蘭的第二次十字軍的協助奪得了里斯本升格為王國。 自此,葡萄牙王國其他基督教王國成為了伊比利半島收復失土運動的中心,但也開始了他異於其他各國的獨立之路。

Ø     第一階段收復失土運動(722-1085) : 722年後的一個半世紀間,雖說面對阿拉伯帝國強大軍力的威脅,基督徒只能在保護好根據地之餘,才緩慢地向南發展。 然而,對於基督徒而言,穆斯林-伊比利也非鐵板一塊,由於伊斯蘭教的迅速發展,這些征服者內部也因教派與族群的差異,而導致了分裂。 作為征服伊比利半島主力的柏柏爾人(Berber people)雖然人數眾多,卻往往為少數的阿拉伯人所歧視,所得的土地多為偏遠的蠻荒之地,因而心生不滿。而在教派上,原本在阿拉伯半島上就有的教派之爭,也被移植到伊比利半島上。  雖然,在765年因後奧米亞王朝(Umayyad Dynasty)的建立而暫時消失,然而這樣的問題卻始終困擾著奧米亞埃米爾(Umayyad Emirs of Cordoba, Emirs的意思就是首長國,756~929 )/奧米亞哈里發(Umayyad Caliphs at Cordoba ,929~1031, Caliph--哈裏發خليفة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是伊斯蘭教的宗教世俗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也是歷史上阿拉伯帝國統治者的稱號。)們,而這樣的機會也就忽隱忽現地出現在基督教王國面前。

直到1031年,隨著後奧米亞王朝(Umayyad Caliphs at Cordoba)的崩解,在伊比利半島的穆斯林國家崩解為諸多稱為塔伊法斯(taifas)的小國家。(I.E. 伊斯蘭宗教承認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每代因繼承的爭戰此起彼落,只能是封建分裂的首長國型式存在,這是宗教教義主導的必然;腓特烈二世前的神聖羅馬帝國,不能有效的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皇帝的短命是原因之一;長命的皇帝但是短命的皇后,還是產生繼承的紛爭!!)

這些外在的環境提供基督教王國擴張的時機。  擴張的基督教王國,在封建的體制下也必然重現分裂的發展  這一時期的基督教-伊比利國家運用連橫合縱的手法,將這些塔伊法斯埃米爾國或征服,或臣服地加以收攏卻不是以宗教原則為其政治準則,而是單純地以封建國家的概念來與穆斯林國家交往穆斯林國家對基督教國家的態度也是如此!!  這時伊斯蘭文化是先進有優勢的,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  伊斯蘭對宗教信仰的寬容整個伊比利半島上的各個政權,宗教意識並不強烈,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領主經常聯合、彼此對抗。 這期間的英雄人物,是被人稱為希得(El Cid, 1044–Valencia, 10 July 1099,)的羅德里戈‧迪亞茲‧德‧維瓦(Rodrigo Díaz de Vivar)

希得(El Cid),這是一個源自阿拉伯語的綽號,原意為主人”(Lord)」,是在伊比利半島上的穆斯林給他的稱號。 而他有西哥德人的血統是卡斯提爾王國的貴族,是卡斯提爾國王桑喬二世(Sancho II, 1036/1038-October 7, 1072)里昂王國阿方索六世(Al fonso VI, 10406~ 1109629)的附傭。  他不但為他的領主們對抗穆斯林,也為他的領主們對抗基督徒,甚至於他也曾為穆斯林君主服務,去攻打基督徒。   1094年,他率領基督徒摩爾人(Moorish)的軍隊征服了瓦倫西亞(Valencia)這個穆斯林首長國,並且讓自己成為了瓦倫西亞的領主,建立起一個獨立的國家,從此也擺脫了一直以來他對卡斯提爾國王的封建束縛。  希得的一生說明了當時伊比利半島上許多騎士的理想,也表明了在11世紀以前的收復失土運動,其實很少是真正帶有宗教戰爭色彩的。(I.E. 希得1099710日去世,三年後瓦倫西亞又陷於穆斯林之手,直到125年後才被收復)

下圖 : 公元998年穆斯林在地中海擴張示意圖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asTso&aid=1925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