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28 13:39:09瀏覽372|回應0|推薦2 | |
麥寮六輕的這把火燒得真不是時候。正當「開發論」與「保育論」爭得如火如荼之際,六輕之火不啻是火上加油,油上加火。 在這種氛圍下,有些企業家顯得有點灰心喪志。君不聞,郭台銘說:「台灣是不是要逼我們出走?」國光石化方面則稱,若十月環評不過,「就不玩了」。 開發與保育確實往往是利害衝突的概念。幾十年來的「全球化」風潮,究其實際,就是因先進國家的企業家們為規避本國的高工資及高環保所觸動。但勞動人權及環保規範在任何社會必趨提升,卻是一個應然的趨勢;台灣此波「鮭魚回流」,就某一角度來看,就是因中國大陸勞動人權及保育標準提升所致。 這誠然就出現了一個弔詭:在國人皆引頸期待「開發」的時候,突然發現租稅政策、最低工資、勞動條件、外勞、環保、農業、工安等等皆成爭議焦點。有人認為,在政策上必須有所退讓,如租稅,才能鼓勵「開發」;但也有人認為,若是犧牲環保或農戶利益,即反對「開發」。 這是一個不易拿捏的「均衡點」。一方面,政府必須用政策作明智的引導,不使企業的外部成本傷害社會;另方面,企業家則應加強社會責任意識,不能連基本的工安都做不好;至於社會輿論則應準確拿捏「開發」與「保育」的比例關係,不宜倚重倚輕。 最壞的情況是:一、政府急功近利,讓不合宜的企業靠社會的損傷得利;二、社會充滿不理性的反商仇富反開發情緒;三、企業家灰心喪志不想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個人覺得: 開發和保育最大的不同也許是時間和經濟上的效益. "開發" (Development) 往往在 3~5 年後就能收到經濟上的效益. 而"保育"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卻需要 5~10年, 甚至 20年以上 (例: 植樹, 濕地) 才能有效果, 而其效果也並非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 除非政府下定決心實施保育政策,或人民深刻了解到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例: 歐美國家), 不然 "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永遠都會只是一句形容詞, 而非實際行動. ---TinaElle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