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11 09:49:47瀏覽562|回應0|推薦1 | |
今夏巴黎奧運會開幕式引起的爭議似乎已成過去,然而,面對文化亂象我們該如何回應?在文藝領域我們該如何發揮影響力?這些問題仍值得省思。 如何在流行文化中保持清明,不同流合污?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eC110《流行文化知多少課》。 2024巴黎奧運會已落下帷幕,開幕式上疑似模仿達·文西名畫《最後晚餐》的場景,曾引發基督教界鋪天蓋地的討伐之聲。世界各地都有基督教團體與信徒表示抗議或發起抵制運動,認為讓跨性別舞者扮演耶穌與門徒,嚴重褻瀆了基督教信仰,是對基督信仰惡意的嘲諷。 這樣的「表演藝術」,多數基督徒看在眼中,會不舒服,有強烈被冒犯、不被尊重的感覺。但我也不禁想,任何意識形態或價值觀,在成為「主流」前,其實都有一段時間的演化。曾幾何時,基督教信仰在法國、歐洲,甚至整個西方世界,不覺淪為「次文化」,甚至是可以被當成戲謔嘲諷的藝術主題。當然我們可以將此現象歸咎於世代敗壞、人心淪喪,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否也暴露了基督徒對這個社會的文化影響力,正越來越淡薄、越來越無力呢? 這些現象其實並非「新潮流」,它們早已重塑了社會大多數的意識形態。對基督徒來說,我們真正要關心的,其實不只是其中一段表演冒犯嘲弄了我們的信仰,而是在整個去神化的文化氛圍中,基督徒要如何擔負起文化職分,讓失去養分的文化土壤,再次被更新,成為好土,可以讓福音的種子生根發芽? 後現代主義的藝術創作者,往往以其作品為一種反抗的工具,用以逾越教條界線、挑戰社會尺度,以達批判攻擊時局現象,顛覆翻轉意識形態之目的——如果僅止於大聲抗議、抵制或譴責,並不會讓這類藝術創作從此消失,反而徒增人們對基督徒的刻板印象:「教會人士就是不合時宜,不能容許多元文化,沒有包容心的守舊派!」從文化影響力的層面來看,要杜絕惡質藝術,就必須鼓勵優質藝術。 藝術,其實是世界觀的呈現——不想讓褻瀆神、藐視真理的藝術創作者,在藝文界獨佔鰲頭、成為主流代言人,那就要好好培育敬畏神、謹守真理的藝術創作者,讓布滿荊棘莠草的土地再度開花結果。 《列王記下》記載了撒瑪利亞被亞述攻破之後,外族異教徒混雜其間,既「懼怕耶和華,又侍奉自己的神,從何邦遷移,就隨何邦的風俗」。但更可悲的是,當中的以色列民,也像那些外邦人一樣,既懼怕耶和華,卻又侍奉異教徒的偶像。我們若不夠警醒,對信仰的追求可有可無,對神的態度不冷不熱,對該做的事得過且過......我們不單會一點一滴失去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力,甚至還可能被同化而不自知,這才是我們面對世俗異教之風真正要擔憂的地方。 奧運儼然已成為普世歡騰的慶典。或為挑戰個人極限或為為國爭光,「金牌」都是人夢寐以求的終極榮耀。然而,炫目華麗的開幕式、勝利帶來的狂歡狂喜、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紀錄,這些都將過去;就連抗議事件本身,也可能隨著時間流逝被遺忘。但對基督徒來說,我們真正要「贏」的競技比賽,卻還沒有落幕——你我預備好,在文化藝術這塊領域上,發揮影響力了嗎? -END- 作者簡介 林滋恩 著有《美國袋鼠媽媽伴學去:1000堂親子溫馨共用的教育課》與《我在美國當媽媽:揭秘全美最獨特的親子教育課》。2014年第22屆漢新文學獎散文組佳作得主。如今依舊筆耕不輟,文章常見於北美華人主流媒體《世界日報‧副刊》、海內外知名基督教刊物《神國》、《真愛》、《傳揚》與《基督教論壇報》。2019年得美漢新文學獎小說獎。 課程推薦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