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順因緣,放下苦樂,這些都是見道者,是平靜之人,他們瞭解--什麼是看似平靜,實際卻不平靜的方式。結局為沮喪或得意的世間道,是錯誤的道路。
智者雖有經驗,但是不會期望從中得到什麼意義,因此能夠放下這些反應。
安心之人不會被這些事情所左右,他會隨順因緣,自然放下樂與苦的經驗。當它們(樂與苦)被如實覺知時,就無法再興風作浪了。
對於覺者而言,它們(樂與苦)已經沒有意義,只有純然的覺知,就像對待冷熱等自然現象一樣。他們仍然有感受,並非麻木不仁。
因此經上說,阿羅漢已經遠離內心的煩惱,事實上,他或她並不是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她沒有逃離煩惱,煩惱也沒有逃離她,就像水中的荷葉一樣。荷葉生長于水中,它雖然與水接觸,但是並不會被滲透或淹沒。
煩惱就是水,行者的心則是荷葉,它們互相接觸---荷花不需要回避水,但是仍然彼此分開。
行者的心就像這樣,它並不逃避,善法來時,它覺知;惡法來時,它也覺知。無論苦樂或好惡,心都清楚覺知,它覺知每一件發生的事。但是它只是覺知而已,不會被滲透;換言之,心不會貪求與執著於事物。
用法的語言來說,那就是平等心,保持心的平衡與中立。用平常的話說,我們稱它為認知,即注意正在發生的事。不須選邊站,就像我們遇見某人,他告訴我們一些事情,我們只是記下他所說的話,沒有必要相信什麼,我們就只是記下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