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盛讚好奇心 - 生命最好的禮物
2009/10/09 23:52:54瀏覽4196|回應33|推薦318
*** 生命像蠟燭, 好奇是心蕊

幾年前住芝城郊外, 半畝庭院, 蓋滿晚秋落葉, 膨鬆紅棕片片, 深及膝下。到了不得不清理的時候, 一個下午耙出三、四十大袋; 擦拭汗水時, 將眼鏡取下暫擱身旁, 只兩分鐘的轉身光景, 眼鏡居然失去蹤影。玳瑁質的眼鏡竟與紅棕的葉層完全融溶。深度近視的瞇眼尋找, 急促匆忙, 又怕踩碎, 十來分鐘只換來更多汗水和詛咒兩句。

那時腦中閃過一個念頭, 為何不改用 ”好奇的態度” 來玩賞這個狀況? 於是枕著大袋的落葉, 稍事推敲: 松鼠, 呵; 鏡片, 喝; 玳瑁殼, 嗯嗯; 葉黃素, 哦哦; 細枝, 哈; 密度, 嘿嘿; 夕陽快西沈, 唉; 今夕半弦月, 噓; 月光? 著, 著, 也許! 起身回屋, 慢條斯里洗澡作飯進餐。直到月過中天才重返院裡, 這下子如何呢? 我遠遠就望到葉堆叢中, 泛出唯一的丁點螢光, 不正是那副淘氣的鏡架。好奇的推想果然有理: 弱光源下的玳瑁的反射, 加上螢光, 可不是葉黃素能夠反映的!

*** 百萬人見過蘋果落地, 獨牛頓追問究竟

創造力超強的人, 對知性的好奇, 大抵敏銳又充沛, 善於培養, 更會發揮。成功的演員以對人性的極度好奇, 深入探索人心的每道層面, 終使自己入戲, 吸引戲迷入勝。美好的音樂總是融入好奇心、熱情、新意, 來巧造佳音並傳遞感動。會心的相片幽幽地道出生動的故事, 是攝影師的好奇, 興緻, 決心使然。報紙刺激我們的好奇心, 遠在天邊的趣聞怪事, 旁人的不幸, 都引來我們的張望。科學家的動機, 常是饑渴的好奇心, 對真象的嚮往, 和不能忘情於求知的遊戲。

UDN這群浪漫到不行的詩人, 不只對文字敏感, 對表象精鑿, 其實也好奇於生命的究底。

只有少數的人能在散步中得到最大的好處, 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配備好奇心, 些許的耐心, 一點幽默感, 以及知感的沈默。同樣的, 好奇的孟德爾觀察菜園裡的豌豆花, 解開染色體的秘密, 彌補了達爾文進化論裡缺少的實證機理。科學、娛樂、英雄事跡,都起源好奇心,是好奇心驅使我們去刺探各樣的秘密。也經由好奇和追求, 每一個人發現眾多的可能, 漸漸培植自己成就一方之雄。

*** 我沒什麼特殊的天份, 但有熱切的好奇心 (愛因斯坦)

為新生的幼兒, 母親要祈禱他能終身持有旺盛的好奇心, 這是生命最好的禮物。愛小孩, 就先保護他們生來的想像力, 好奇心, 和幻想的空間, 要嘉勉他們勇敢的構思, 試驗, 夢想。兒童遠比成人好奇, 只須稍加指點, 很能將新的觀察, 加以圖像化具體化, 或把連珠炮的問題, 變成文字化活潑化。時下的教育, 真令人汗顏心驚; 僵固和粗心, 常不經意地扼殺了小孩的好奇心。

最高明的指導, 盡在啟發、鼓勵天賦的好奇心。 教育的藝術, 用以活化年輕的心靈, 養成發問的習慣, 培養自動的探索驗證, 以便日後可以尋訪答案、滿足自己的好奇。文明社會的成功, 一言以蔽之, 就是每一個人反覆地執行”好奇的探尋”, 將好奇心在不同的時地, 發揮到極至。

當碰到新的主意, 面臨新的挑戰時, 接受開明的啟迪式教育的人, 會以好奇心和想像力因應; 但接受保守的封建式教育的人, 則常以惶恐驚懼對待。

*** 細究愛情的成份, 七成以上是好奇心; 過程則是相互的探索

好奇心是人們最簡捷的正面情緒, 也是情緒反應的最前線。初戀, 有些笨拙 (愚勇), 但有很多的好奇。戀愛翻過第二章以後, 只見更多的笨拙 (美稱矜持), 更大的好奇。

愛情迅速發生, 飛快茁長, 充斥著好奇的探險, 發掘, 驚嘆。
愛情的培養和延續, 重於共創、找著新的好奇 (譬如新生命的到來, 成長), 共通心力的探尋投注。
愛情的稀釋和殞落, 常因浪漫的好奇巳經耗竭, 探索冒險退化成鄉愁和無為。

Facebook上搜尋以前的戀人行跡的, 大有人在, 好奇心居多, 歡愛不再。我給各位 UDN朋友一則受用的贈語: 源源不絕的好奇, 恆常堅守的愛情。這個顛撲不破的道理, 曾通過眾人的驗證和肯定!

*** 戰勝內心的恐懼, 好奇心比勇敢得力

人類有七種感情, 帶頭的 “好奇心” 和 ”希望” 相近相親, 如同兄姐和弟妹, 前者具備行動前進的力道, 也有豊富多元的可能。

好奇心的存在, 領我們試解永恆的神秘, 驗證生命, 分析實物的精釆結構。好奇心也是自發地、驕傲地承認自己的無知和不足。 我們藉由詢問、探究、實證、分析的過程, 將初步的觀察, 精化成有用的資訊, 對狀況了解的增加, 帶給我們力量和安全感, 來處理外在的問題。

我們小時候, 好奇驅動, 把數理融會貫通, 怎麼考也不被考倒, 或全班全校只你一人解得難題, 那樣的踏實所產生累聚的信心, 可能近似原始人漸增的安全感, 是來自對火, 水, 環境的好奇了解。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向來是挑戰自然的終極武器, 不斷地解決, 也製造了不少的問題。

*** 愛滋? 阿玆海默? 不老長生

以六十年未竟的好奇, 加上近二十年的攻堅, 路克 蒙塔格尼爾 (‘08年諾貝爾醫學獎), 不只找出HIV 病毒攻擊人體免疫細胞的機制, 也開發了干擾素, 驗證了抑制機理; 此君擅長的免疫病毒學, 更牽動了分子生物和臨床病理的重大突破, 行將造福阿玆海默, 帕金森, 肌腱萎縮症的眾多患者, 有二十幾道治本治標的解方良策, 正日夜受檢中。

最令人好奇的是人體細胞的凋亡機制, 直指和愛滋, 阿症相近的炎症過氧反應。人體的老化, 源於臟器的長期過氧發炎, 功能細胞的修復日漸不濟, 免疫組織凋亡和不及補充。我們對老化新生機理的了解, 正逐月增進。當初求解愛滋病的好奇探求, 衍伸到挑戰死亡的機制。想到未來幾年可期的探索盛況, 怎不令人格外振奮?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irNorton&aid=3392659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ynn600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9/08 16:54

我不是多麼專心地讀什麼文章, 可我看到諾頓戴眼鏡, 阿哈 ! 太出我意料之外.

不過玳瑁的你不嫌老氣? 材質當然是上選.

ynn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SirNorton) 於 2020-09-10 12:57 回覆:
Y丫頭已見經大風大浪,K若著短褲的毛腿,也不能令您眼睛眨個半下。🌈
玳瑁鏡框,曾大流行,古典的收藏,現偶而戴著去古典的環境,譬如音樂會、相親什麼的。🤣

Sookh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22 20:07

好奇心,成就人間無限精彩。


littlebeetl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意思
2011/12/16 00:47

在思考解決主要問題, 連帶發現可用在另一問題. 這是專心一致,連帶舉一反三,可謂聰明之人。

目前流行的肉毒桿菌的治療,似乎也不是醫美開始。人生的驚奇,在於柳暗花明又一村,無心插柳柳成蔭,真是wonderful life。我想從這篇文章我可稍稍理解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以的那種無憾的心情了。

值得一提的是,文末提到老話與人體發炎的關連,這不禁讓我想到宗教書籍提到一詞:人間火宅。雖然大多數的解釋都傾向於哲學,但若把人體當成是能源體,人體老化時不也越來越像【火商】的現象。

以上隨口胡謅閒扯淡,居心頗良欲引人寫文



我不知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說道愛情
2011/11/13 19:04

慚愧,專業我不懂,但是愛情--好奇佔到七成以上?難度很大的。

例如愛因斯坦的好奇心應該沒有用在他老婆身上吧!好吧,他老人家太忙,不算,那歷史上那對長長久久的戀人以對彼此好奇心著稱?我孤陋寡聞,想不到。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從來就是有推理的好奇!
2011/03/29 08:36
災定後, 才有真正讀文的心情。

不少專業的訊息在文中,

詩人的好奇是重組排列~~篩選過的觀察結晶。

精選中的精選, 當時電小二一定沒讀通。

tyua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與您分享...
2010/07/26 00:22

您說得沒錯,就是好奇。我歸納我自己的經驗

  1. 好奇各種關連
  2. 關心需要的人
  3. 信任需要的人
  4. 相信世界終有美好
與您分享...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7/02 14:09

好 奇 心 ﹐ 事 實 上 很 重 要 ﹐ 發 現 您 剛 開 始 寫 的 文 章 ﹐ 很 單 純 美 麗 ﹐ 一 顆 真 心 ﹐ 真 情 流 露 。  Beautiful mind and beautiful view.

這 一 篇 很 清 新 純 潔 。 喜 歡 的 很 。


安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限度的好奇是好滴
2009/12/13 13:17
引入悟道是最好, 不然不是創造就是闖禍囉~


天路(今日當如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價值
2009/12/06 16:46
好奇心背後的<動機>, 
決定其結果的<價值>.

古步新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奇心的最佳詮釋
2009/10/17 20:51
非常精彩的文章,對好奇心的最佳詮釋。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SirNorton) 於 2009-10-18 10:59 回覆:
兄台詳研舞步, 探究曲謠, 可上天入地, 全球縱橫! 您的好奇、無悔, 精湛一流。
頁/共 4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