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26 00:13:19瀏覽4998|回應7|推薦135 | |
前些天在網上看到一些老照片,才發現原來自己聽的童年故事也是從母親的童年開始。北港糖廠,我心中的夢土,故事是從二次大戰美軍轟炸糖廠開始,母親說那時候糖廠是重要設施,也是美軍攻擊的目標,每當空襲警報響起,人們就匆忙的往防空洞跑。 盟軍轟炸北港糖廠 那糖廠為什麼沒有被炸掉?我小時候是這麼問的。 母親說,每當空襲的時候,就有一位穿白衣的女子出現在空中,用裙擺兜住砲彈往北港溪丟去。日本人在北港溪的泥沙裡挖到好多美軍的砲彈殼。 那個白衣女子是誰?母親回答,就是朝天宮的媽祖顯靈啊! 糖廠健在是真的。美軍的砲彈失去準頭,大部分都炸在糖廠旁邊北港溪的河床,這也是真的。但從小我一直不太相信白衣女子用裙擺接砲彈的事。但現在年過半百,我突然完全相信和明白了,在苦日子裡不能放棄希望的道理。目前的社會我們也正承受著環境變遷和生活壓力的苦難。(下圖,北港媽祖廟)
北港糖廠建於日本明治時代,至今已經超過一百年。在沒有高樓大廈的年代,糖廠的兩根大煙囪一直是北港鎮「至高無上」的地標,只要抬起頭想不看見這兩根煙囪都很難。事實上在盟軍的轟炸之下,糖廠並非毫髮無傷,但這兩根精神支柱倖存了。在我還沒離開北港前,每天都會看到這兩根擎天立地的大煙囪,尤其每年中秋到農曆春節後的製糖期間,就會冒出濃濃的黑煙,日以繼夜不停的冒著,晚上還可以看到煙囪口有顆大大的紅色警示燈。這讓我對煙囪的頂端風光越加神往,於是努力的在農場附近撿拾任何可以賣給「酒矸通賣沒」的東西。存足了銅板,在國小六年級時買了一支望遠鏡,開始觀察煙囪口的動靜。不料有一天,我竟然從望遠鏡裡看到煙囪的頂端有個人,這一嚇非同小可,當場兩腿發軟,也許是從那一刻起我就患了懼高症。有人爬上那麼高的煙囪頂端修理燈泡,讓我留下非常恐怖的印象。
甘蔗由牛車接駁到火車上 糖廠的周圍都是一望無際的甘蔗園。當時甘蔗成熟時是用人工徒手採收,然後用牛車把一捆捆的甘蔗運道鐵路旁,再搬上火車的運蔗車,把新鮮的甘蔗運到糖廠裡製糖。為了方便甘蔗的採收和運送,台糖在雲林的鄉村之間鋪設了很多小火車鐵軌,雖然主要目的是採蔗製糖的需要,但事實上,這些糖廠的小火車在當年交通不便的時代,成了鄉鎮之間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記得在民國50年代使用的還是燒著煤碳的蒸汽火車,我小時候還追著啟動時都要大吹一口氣的火車頭跑。到了60年代就換成柴油的動力火車頭了。 值得一提的是,北港糖廠小火車可是當年遍布全省的台糖鐵路當中最賺錢的黃金路線。台灣鐵路的路線只到嘉義,從嘉義到北港,就要轉搭北港糖廠的小火車了。那個時代還沒有到國外觀光這回事,北港朝天宮是全省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之一,全年到北港拜拜的信徒絡繹不絕,從各地湧來的香客和觀光人士只能搭糖廠火車、嘉義客運或台西客運,沒有其他選擇。 車站外載客的三輪車 車站候車室 月台等候上車
請把票拿出來 對於一個在糖廠的農場裡出生長大的人來說,糖廠就好像是一個家。每天我走進糖廠的大門,就好像回到一個跟外面不同的世界了,「灌土猴」和蒸汽火車頭,只是尺寸不同的玩具,還有隨著四季不同的花朵和昆蟲,管他是蚯蚓還是蛇,都算是信手拈來的玩具。 北港糖廠大門 交通安全宣傳週 每當國慶或節日,糖廠的大門口都會另外搭一個牌樓,掛上宣傳標語。例如雙十節會裝許多小燈泡把牌樓點綴成一個雙十十字,上面插滿小國旗。上面的圖片上的字是「交通安全宣傳週」。從大門看進去有一個「停看聽」標誌的平交道,在標誌前右轉,就是北港糖廠的「大眾公園」,那是所有糖廠小孩的後花園,我在另一篇文章「北港糖廠公園小記」裡另有敘述 http://blog.udn.com/Salongie/3966671 北港糖廠大眾公園一隅 不得不提的是糖廠的冰店,糖廠的冰棒可能是我們夏天裡最奢侈的零食了。不知道為什麼糖廠都在賣冰。北港糖廠的冰店從我出生前就有了,聽說至今也有九十年的歷史了,憑藉的就是糖廠純糖製造的招牌。 製糖工業曾經是台灣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但今天已經沒落,台灣的糖廠幾乎都已經不再製糖,這是所有產業的命運,但糖廠會這麼讓糖廠員工子弟懷念不已,我想其中的原因就是員工工作和生活都在糖廠的這塊土地上,而從事的工作正是耕耘台糖的土地。這種跟土地血濃於水的感情不是其他行業所能感受的。 北港糖廠已經不再製糖,但糖廠的倉庫還是裝滿我充滿甜份的記憶。一長列筆直的倉庫,筆直的鐵道,工人把一袋袋的砂糖放進倉庫,然後在倉庫門上貼上白色的封條,整個空氣中充滿砂糖的甜味。我小時候常在倉庫裡那特有的涼爽而充滿甜味的空氣中奔跑。照片雖然是黑白的,但記憶卻五彩繽紛,而且不只有色彩,聲音,甚至氣味到今天仍然濃烈鮮明。 - 許文獻 2012/11/26 砂糖成品倉庫 (以上照片由谷歌大師提供,如有不妥,當即撤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