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談「生命倫理學」課的開設
2021/07/30 16:07:28瀏覽79|回應0|推薦0

傳統教育的工作項目有「傳道、解惑、授業」。它首重真理的傳揚、困惑的解明、與藝業的傳授。這樣的教育目的,無非是要培育一個熟稔真理、臨惑不困、技藝精明,以為安身立命並且作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個人。然而,由於近代的科技極速的發展、政治與社會活動的蓬勃、人際交往的頻繁,以及國際間高度的競爭,再加上後現代主義的氾濫,使得真理益顯模糊、不解之惑更加深沉、養身之技永遠跟不上社會主流所需而更覺失落。同時最近數十年來,國內教育內容的繁瑣支離、又著重功利與速成,以至造就了許多有能力卻沒有人格的知識份子、有學位卻沒有學品的科學怪人。於是,社會並沒有因為教育普及而更為祥和、因為知識的累積而更有幸福的感覺。因此,綜觀這樣的情境,我們確信近代的主流教育模式與內容一定有所不足,甚或可以說,在許多層面上背離了教育的初始目標。

教育不只是格物致知、尋求宇宙知識的擴展,不只是經世濟用、以厚生利民為依歸,不只是修身齊家、而至治國平天下。教育的初始目標,其實是孕育所有學者對於生命的終極關懷。但是現代的教育,特別是經過人為切割細分之後,教育的整全概念遂由之碎裂與支離,在追求役物而不得後、反成為為物所役。因此,所教育出來的人,疏離、物化、惶惶然而不知所終。

疏離與物化是現代人的特徵;疏離與物化其實也是現代教育的必然結果。身為一個從事教育工作者,面對著日益疏離與物化的現代人與現代的社會,除了楚囚對泣、感慨嘆息外,也應該時刻深自反省,甚至需要義無反顧的以謙卑懺悔之心,投身修補教育殘缺的事工。

「整全教育」(Wholistic education)與「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就是針對疏離與物化而提出的教育理念。整全教育不再視智育為教育的全部。整全教育強調3H:「腦」(Head)、「手」(Hand)、與「心」(Heart)的整合學習。腦強調創意與智慧著重實用與可行表達愛、關懷與善意。在整全的教育裡,學習的項目不再只是冰冷的事物,教育的對象也不再只是一個偶然邂逅的陌生人。在課堂裡,我們熱誠地學習事務的本象與其背後的生命意涵;在師生的互動中,有彼此的敬與愛。而全人的教育則著重「天、人、物、我」的和諧:「敬天」、「愛人」、「珍物」、「聖我」。敬天敬畏造物主造物之本旨愛人愛與關懷他人珍物珍惜造物主所造之天地萬物聖我克己成聖、自制聖潔。整全教育與全人教育才是今日教育該有的方向與重點。

在這樣的理念下,近年來我嘗試在清大與交大的通識課程中開出「生命倫理學」,來實驗與實踐整全教育與全人教育的教育宗旨。在生命倫理學的課程裡我個人希望能幫助學生來探索生命倫理學中的基要問題,期盼學生們能透過對生命倫理學的認識來凝視生命的意義、確定生命的普遍價值,同時培養生命關懷的熱情與悲憫,並且尋求個人的內在了解與醫治、建立危(轉)機時代中的基本生命關懷的信念,而在課後敢以、也能以嘗試用實際的行動來表達與實踐對所處社會的誠摯關懷。

這生命倫理學的課程是分三大時段進行,其一為導論、基本問題與信念(如:生命意義、苦難、死亡等)之認識;接著是全球性、社會性、與個人性的生物倫理議題(如:全球倫理、死刑、墮胎、安樂死、婚前性行為、自殺等);最後為有關器官/分子層次的生物倫理議題(如:基因工程、器官移植、生殖倫理、複製生物、精神醫學等)。所有這些議題都「不是在談論一些小問題,而是在談論生命之道。」(蘇格拉底語)。本課上課方式除了傳統的課程講解(包括外請講員之專題演講)以及觀賞相關議題的影片外,更著重課堂或課外的討論與參訪,期使這課不是理論的制式灌輸,而是充滿生命力的相互濡染,來達到開設本課的宗旨。

我個人視這樣的課是在回應一個「神聖的呼召」(Divine Calling):一個新的呼召,喚醒我們心中久已沉睡的靈。希望藉著課堂上與課外對生命倫理議題的討論,「彼此把我們心中想說,卻不知從何說起的話,給說了出來。」(史學家顧詰剛先生對當年五四運動健將胡適博士的評語)。並且經由探討各種生命倫理的案例,來檢視自己心靈曾受創的傷口,以及我們生命中有過的過失(Sins)-尤其是我們對他人所造成不經意的傷害。在各種傷害裡,我們學習自我認罪與悔改、學習對自己及加害我們者的饒恕與原諒,以得到全然的醫治;再由這些個人性的「悲劇」來認識悲劇的意義、建立「欣賞」悲劇的能力與情操,從而將來能因曾有過「道成肉身」(Incarnation)的深切體認,來貼近其他受創者的傷口與心靈,成為一個如荷蘭裔神父盧雲(Father Henri Nouwan)所說的,「負傷的治療者」(Wounded Healer)。

幾個學期下來,在學生的心得、報告、與email中,我讀到很多學生的心情故事:有不少學生經由這課程以後,敢示以他人真實的自我;有幾位學生說到,從受創以來第一次能原諒她父親;有些學生終於能從墮胎或婚前性行為的自責裡,得到全然的寬恕與醫治;更多的同學們因而走出了終日侵蝕他們的陰霾與惡魘…每一個讓人悸動的故事在在印證了「饒恕始得醫治,有愛方能成事」的生命原則。

身為一個從事生命科學研究者,竟日埋首在實驗室中,雖然在試管裡可以進行各種生物化學變化,卻無法分析到「真愛」的生理反應、在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微小生物的活動,卻無從一探人性的真正底蘊。另一方面,處身在一個快速變遷、終極價值卻是一再顛錯的時代,面對社會對於教育制度改革的殷切,能及時開設「生命倫理學」一課,不無有助於彌補這些缺失與遺憾。而我個人也期望在這課程裡能充滿愛、關懷、祝福、與感謝,以達到初始開設本課的真正目的。願以此與修習本課的同學們互勉之。



 (轉載自《基督教論壇報》)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nglongPan&aid=16591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