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機轉、新轉機達標治療的新生物製劑
2012/04/18 10:59:26瀏覽888|回應0|推薦0

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陳得源 主任



2011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及歐洲抗風濕聯盟(EULAR)

共同研議了最新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指引,

其中特別提到了患者也應參與療程的選擇與決策。

藉由了解自己的疾病指標,並與醫師一起設定治療目標,

對抗疾病的漫漫長路可以走得更積極、更有方向。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是甚麼呢?

主要有減輕症狀、預防關節破壞、回復正常生活及社交活動。

這些目標都有對應的評量標準來量化,

例如:「緩解」就是衡量關節症狀與生活功能的指標,

也是目前公認最重要的指標。

2011年ACR及EULAR共同制定的「緩解」最新定義:

關節腫脹數目、關節疼痛數目、病患整體自評分數皆≦1,

或是CDAI臨床疾病活動度指標(註)分數≦2.8。

 
要達成治療目標,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抑制發炎反應。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理機制複雜(圖一),

有的患者僅需傳統藥物如類固醇、疾病修飾藥物就可以有良好的效果,

也有的患者試過多種藥物仍無法控制疾病。

由於醫學研究的進步,

目前已發現有一些方法可以協助判斷患者治療的預後結果,

例如血清中類風濕性因子(RF)、以及抗環瓜胺酸抗體(anti-CCP)等檢測,

提供醫生及患者在選擇治療製劑時的參考,

讓病人可以使用合適的藥品來控制病情,

這也就是目前正推廣的個人化醫療概念。
 
圖一、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自體免疫病理機轉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特別是頑固型的患者,

生物製劑問世之後,有了長足的進展;

不再是「通殺」式的抑制發炎,而是選擇性的作用在某些特別的細胞。

就像傳統藥物一樣,生物製劑也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效,

例如約有30%的患者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是無效或因副作用而無法使用。

此類病患通常會轉而使用不同作用機轉的生物製劑,

例如B細胞標靶治療製劑之莫須瘤

以及今年7月衛生署核准的全新作用機轉的生物製劑安挺樂上市。

安挺樂(ACTEMRA)是一個抗介白質六接受體(anti-IL-6R) 的人類化抗體,

用以阻斷介白質六(IL-6)促發炎激素的作用(圖二),

它是由日本研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藥,

可以同時多管齊下抑制免疫發炎反應、滑膜增生及關節侵蝕。

使用方式為每個月打一次點滴,每次大約一個小時。

在臨床試驗以及他國使用經驗中,

使用4週後就可以感受到症狀改善,並且在達到「緩解」的效果尤佳;

使用半年後,有三分之一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達到緩解;

一年後則有超過50%的患者達到緩解,並可持續維持五年以上。

另外,過去研究也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體內的IL-6濃度

與患者的貧血及疲倦症狀有相關,

因此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使用「安挺樂」治療也能改善患者的貧血及疲倦症狀,

使患者整體的生活品質獲得顯著提升。



圖二 ACTEMRA的作用機轉



目前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推廣123達標治療新概念:

每「1」個月回診評估、

須達到「2」個治療目標(疾病緩解及生活品質最佳化)、

「3」個月未達標即調整用藥。

「緩解」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除表示症狀消失或是壓制到低度表現之外,

還需要持續維持在這樣理想的狀態。

為了達到理想的治療目標,

新藥的加入將可幫助醫師及病人達成個人化醫療之目標。
 
註:CDAI=(28痛關節計數) + (28腫關節計數) + 病患整體自評+ 醫師整體評估


本文出自於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 71期會刊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free&aid=634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