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07 17:23:35瀏覽1056|回應1|推薦23 | |
今天是七七事變的七十七週年又逢甲午之年心情未免沉重。
我們常說的八年抗戰是從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開始算起到抗戰勝利為止。實質上的抗日則從九一八事變起就沒停止過。同樣的日本全面侵華固然從七十七年蘆溝橋畔開始,但日本的侵華戰爭卻遠始於120年前的甲午戰爭。
我們閱讀七七事變歷史往往由宛平城附近的日軍以士兵失蹤為由導致全面抗戰的爆發。但往往被忽略的是為什麼日軍會在宛平附近演習。同樣的九一八事變也是在瀋陽附近的日軍以鐵路被破壞為由挑起。但往往少被提及的是為什麼當時在瀋陽附近會有日本駐軍。如果我們怎看看歷史就會發現自甲午戰爭以來日本就從未停止過對華的侵略。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軍國主義日益狂妄。對東亞日益企圖染指的慾望越來越強。120年前的的七月二十五日日本艦隊不宣而戰的在黃海襲擊清廷應朝鮮國王要求派兵平亂的運兵船及護衛艦而引發甲午戰爭。清廷在甲午戰敗之後,弄臣李鴻章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僅割台灣澎湖,也讓日本進駐遼東半島。因為日本在甲午戰爭的勝利使得日本被西方的殖民帝國所接受而參與了1900年的八國聯軍。因八國聯軍的侵略導致的辛丑條約使得日本從天津到豐台都得以駐軍。1905年野心日強的日本在東北與沙俄開戰得勝後更接收了俄國在東北的權益。
自日本在東北及華北都得到駐軍之處後就積極的擴充在華軍隊的規模為最終的全面侵華準備。即使在民國建立之後陷於軍閥割據之勢,無力要求各帝國殖民主義者取消不平等條約,歸還租界及軍隊退出中國。這給了日本更多的時間做侵華的準備。日本分別在旅順設立了關東軍司令部而在天津設立了支那駐屯軍司令部。也就是這兩支部隊分別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及七七事變。
如果沒有甲午戰爭的兵敗,日本是不會在中國的土地上得以駐有大量的軍隊。雖然說以日本帝國主義的發展,即使沒有在中國領土上有駐軍也不見得能阻止日本發動戰爭,但其難度及代價將會遠高於已經在中國境內駐有大批軍隊。也就是說不論九一八或是七七事變的禍根皆起於甲午戰爭。所以大狗以為探討日本侵華史應該是以1894年無間斷的達半個世紀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
如果說日本蹂躪中國半個世紀的禍根,但甲午戰爭的失敗的禍根又在何處呢? 直接原因當然是由慈僖,李鴻章以降的步兵及水軍統領的昏庸無能。但大狗一直認為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遭到列強的宰割最大的責任在於上面“盧溝曉月”的題字人乾隆。有朋友覺得大狗扯太遠了。從乾隆到甲午兵敗在時間上差了一個世紀哪能賴在乾隆頭上?!但是這些朋友忽略了歷史上帝國的興起及衰敗都不是即時的。1793年英國為了彌補對中國的龐大貿易逆差,派了特使帶了當時英國最先進的機械及武器樣本來推銷。如果當時乾隆不是剛愎自用而有所警惕改革開放,中國開始進入工業社會要比日本的明治維新早七十多年。但因為乾隆不是明治以致於不過百年一個乾隆自以為天朝上國就被維新不到三十年的倭寇打敗。讀史者感嘆之餘又豈能不歸咎於乾隆。歷史不可改變,但以歷史為鑒者則必蹈覆轍。放眼今日吾人不乏自滿者,執此甲午七七之七十七週年之日當以昔之恥辱為戒。 觀史氏曰: 今天時逢甲午年之77事變77週年。台灣絕大多數人似乎已經無感。看看媒體連軟腳蝦的例行紀念的報導都寥寥無幾。 相對彼岸越近年發重視抗戰史。看看大陸的報導也都中肯,談到七七事變在蘆溝抵抗的也是國軍二十九軍,毫無曲解成了共軍之意。 在台灣媒體對七七抗戰週年冷處理之時,對翠玉白菜在日本展覽最後一天大排長龍到是報導的很起勁。在甲午之年又逢七七事變七十七週年之際將國寶送往日本展覽之舉已是極不恰當的媚日之舉,而媒體的報導更凸顯現今台灣社會瀰漫的媚日氛圍。 當對岸於抗戰史越來越看重並趨向客觀之時,台灣卻連國家的定位都說不清楚了。中國軍民浴血奮戰的結果難道求的就是今天台灣這個樣子? 看看對今日這個特別的日子兩岸的態度差別實令吾人感慨與感傷。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