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的生理學啟蒙——代序
2021/04/06 04:04:13瀏覽612|回應0|推薦4

《為什麼腸胃不會把自己給消化了?揭開人體生理的奧秘》

作者:潘震澤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6

我對生理學的啟蒙甚早,那是家學淵源:家父是中學生物老師,家母敎的則是護理。從小家中書櫃就擺滿了「博物」、「生理衛生」、「護理」以及「生物」的教科書,任我翻閱。加上我小時候體弱多病,連帶對自己身體的運作產生濃厚興趣,像血液怎麼循環、食物怎麼消化、肺怎麼換氣等,我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也不費什麼力氣就記得清清楚楚。

進入青春期後,最吸引我的當然是生殖生理的問題,包括自己身體的變化以及異性的種種。這部分的資訊,在當年初二「生理衛生」課本的第八章有所介紹,但多數老師會跳過這一章不上,搞得小男生小女生提起這一章,都會羞紅臉,以為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內容。我則是仗著家裡有書,還沒上課前就不知翻了多少遍。

饒是如此,該章內容除了介紹男女生殖系統的構造,及青春期的變化外,對男女之事隻字未提,因此我也還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當年剛開始有家庭計畫的宣導,並介紹保險套、子宮環等避孕法,我就頗為納悶,男性的精子是怎麼進到女性體內、讓卵子受精的。大我兩歲的哥哥比我懂得多一些,告訴我男的得把那話兒放進女的身體裡才成;我覺得不通,反駁說,如果真是那樣的話,男女不做那檔事不就結了,還要避孕器材幹嘛?當然啦,再過幾年等自己也「發育」了,就曉得哥哥所言不虛。

我對生理學真正的入門,還是高一修習生物學那年。當時國內剛從美國引進BSCS的新生物教材,我就讀的新竹中學是全省生物教學示範學校,因此我們用的是實驗性教材,由師大戈定邦教授翻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厚厚兩大冊全譯本,而非後來各家改寫的節本。

我發現中外教科書最大的差別,在問題的說明及解釋上:國內教科書重事實、現象及定律的陳述,說明則減至最少,特例則多不提,所以都是薄薄的一本。美國教科書則由淺入深、不厭其煩地從基本觀念一路衍申到結論;多數理論都有實例及驗証支持,甚至也提出不同的講法,而不只是現象陳述而已,所以多是厚厚的一大本。

讀國人編纂的教科書效率高,背背重點就可以了,但也無趣得很,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讀國外的教科書則較花時間,有時還可能忽略所謂的重點,對考試不見得有利;但一旦讀進去了,則有融會貫通之感,自己也比較能說出個道理來。我當年讀高中生物教本時就有這種體認,覺得像讀故事書一般,一步一步地進入生物學諸多領域之中(包括生理),也讓我早早就決定了走生物醫學這條路子。

我高一的生物老師是楊良平先生,方從師大生物系畢業、服完兵役沒多久,比我們大不到十歲,就像個大哥哥一般。我對楊老師上課的內容已無多少記憶,只記得他曾冒出一句:「你們洗澡的時候,記得把陰莖包皮也褪下來洗洗乾淨,免得藏污納垢」,印象深刻。

生物實驗課本裡的實驗,我們幾乎每樣都做,從顯微鏡使用、觀察草履蟲、解剖癩蛤蟆,到唾液澱粉酶作用等,都記憶深刻(最後一項實驗要吐好多口水到試管裡)。談到解剖癩蛤蟆,可是楊老師的變通之道。為了節省購買青蛙的經費,也為了讓更多人有動手的機會,楊老師說我們可以自行到野外抓癩蛤蟆使用,同時抓得多了還可以加分。於是我和幾位住校同學,天黑後帶個手電筒以及幾個袋子,就到學校後面的十八尖山上抓癩蛤蟆去了。我們發現只要把手電筒對準聒聒叫的癩蛤蟆一照,牠們就呆若木雞,任我們手到擒來,滿載而歸。

那一年,楊老師看我們班有幾位「可造之材」,就要我們試試看做個實驗參加縣級科展。他的建議是:我們可以來看看維管束植物的虹吸作用。結果我們幾位同學花了一個星期天的時間,在校園及十八尖山閒逛,摘了些樹枝回來,插在試管裡,結果是什麼也看不出來,也就不了了之。我唯一的心得是:做實驗不是光憑想像就可以成功的,土法煉鋼更是難成大器。

我大學上了台灣大學的動物學系,也就是一般生物系裡的動物組(除了台大把動物與植物分成兩系外,其餘師大、東海、輔仁等校就都只有一個生物系)。動物系頭兩年學的都是傳統的分類、解剖與形態學的內容,直到大三才有動物生理及生化等課程。不幸的是,教我們動物生理的老師並非生理專業出身,就只拿個陳年講義抄黑板、念一遍,擦掉,再抄下一段,教得我興趣缺缺,期末還差點不及格,也差點斷送我對生理學的興趣與前程。

所幸的是大四那年我選修了一門內分泌學,讓我重拾對生理學的興趣,也確定了我持續半生的研究方向。授課的萬家茂老師後來成為我碩士班的指導老師,是真正引領我進入學術大門的恩師。內分泌學屬於生理學的分支,研究的是人體兩大控制系統之一,調控了體內所有其他系統,對內穩態的維持尤為重要。從內分泌系統開始,我逐步補足了對其他系統的認識,之後出國選擇生理學研究所深造,學成後回國任教陽明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近二十年,就不在此細表了。

*  *  *

一般人看到生理一詞,大概會想到中學的生理衛生課,以及生理反應一詞;只不過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生殖系統與性反應,而忘了從呼吸到循環、消化到排泄,以及感覺到運動,都屬於生理的範疇。生理是人體內一切活動的總稱,研究這些活動的學問,就是生理學的內容。

人類對自己身體運作的好奇,自打人有意識起就存在,只不過在現代科學興起前,人類社會對生理的許多想法臆測多於實證,由此衍生而出的醫療以及養生之道,大多是想當然耳,經不起考驗。現代生理學於十九世紀中葉才脫離以觀察描述為主的解剖學,獨立發展成熟。生理學一開始就屬於實證科學,也就是靠實驗來驗實的學問;一路並靠著化學與物理等學門的進步,實驗方法也不斷精進,探討的層面則不斷深入,從系統、器官、組織、細胞一路往下,最終抵達分子的層次。從生理學衍生而出的生化學、免疫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都是為了更好地解釋人體運作的原理,進而應用在臨床醫療上。

現代社會在食物供應、環境衛生,以及疫苗接種等各方面的進步下,人類平均壽命不斷提高,活到七、八十歲已不再稀罕。只不過人類少了傳染病的威脅,卻面臨另一批慢性病的來襲,從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中風),癌症、到各種神經退化疾病(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不等。這些疾病多屬於生活習慣病,也就是日積月累造成的,因此這些疾病很少在五、六十歲以前出現(除非是先天缺陷)。許多人年輕時仗著「身體好」,濫用了身體而不自知,等到病徵出現,才趕緊補救;至於能否完全康復,就因人而異了。

現代人從小到大,都聽過及看過無數有關飲食、健身、養生以及治病之道;有些人對某些說法照單全收,甚至廣為宣傳;有些人雖有懷疑,但說不出問題何在,也無從駁斥。如果是一般的飲食養生之道,相信與否並無傷大雅;但要是吃錯藥,就可能損害身體器官,甚或延誤醫療,導致病情惡化,那就不是小事。因此,對自己身體的運作多一份了解,就會對誇大不實的資訊多一分免疫力。這是我撰寫這本小書的初衷,也希望能帶給讀者一點助益。

本書緣起,是我在二〇〇九年應陳穎青先生之邀,為他主持的貓頭鷹出版社撰寫一本「生理問題集」類型的書。為此,我在部落格徵詢讀者意見並收集問題,作為寫書的依據。只不過寫到後來,我發現單純回答問題只能提供支離破碎的資訊,難以讓讀者對生理學有完整的認識,也未能達成我的初衷。

於是,我把全書按生理系統分成十章,頭尾並加入總論及病理兩章;同時在每章開頭加入各系統運作方式的簡介,然後將三十六則問答按系統分類穿插其中。如此一來,整本書就變得完整許多,相當於人體生理學的簡明版,也更符合我當初的期望。

閱讀本書,可以從任何一個讓讀者感興趣的章節及問題開始,不一定非要從頭讀起;只不過科普書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許多專有名詞,也跳脫不開一些理論與觀念,因此不可能像閱讀小說般輕鬆愉快。但只要克服了「文字障」與「觀念障」,讀者將能領略身體運作的真實情況,所謂的奧秘就會不再如是神祕;對於日常的養生之道,以及面對疾病的態度,也將會變得有所不同。

                                                                                       01/25/2019於北美密西根州特洛伊市

附註:本書初版時,我自覺沒有野人獻曝的必要,所以書中並沒有這篇序。這篇是在準備簡體字版時才加入的,特此說明。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jenntser&aid=15991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