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投入大筆經費就能創新嗎?科技創新是誰決定的?
2017/03/14 11:52:18瀏覽209|回應0|推薦0

投入大筆經費就能創新嗎?科技創新是誰決定的?

[轉載自經理人雜誌網]2017-02-21 15:00 東方廣告董事長/創河塾塾長 溫肇東

從雲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虛擬實境,乃至無人自動駕駛、無人銀行、無人飛機的興起,都是推陳出新的科技發明。這些創新的速度讓人應接不暇,有人擔心工作機會被取代,有人藉這些汰舊換新之際尋找機會。

到底這些「創新」都是誰在引領、發想、創造?誰在投資與支持?是大公司?小公司?新興公司?老公司?和台灣的個別企業有什麼關係?如何判斷對你的衝擊和影響?做一個經理人要不要未雨綢繆?花多少精神去了解及因應?

本文先提供一點這些「研發創新」前緣的地景、地貌給經理人參考。傳統企管系所課程中的五管雖有包括「研發管理」,但實際上較少處理「科技研發」的議題。台灣相較於歐美已發達國家或迅速崛起的中國大陸,算不算一個重視「科技研發與創新」的地方?

台灣過去一、二十年在產業創新轉型升級方面不是做得特別好,雖然國家或企業也持續投入科技與研發。我們在專利申請數、各發明展的得獎數也有不錯的成績。 但半導體產業之後,新興產業的形塑,不論是數位內容、生物科技、新能源都一直不成格局,原因是不是我們一直沒弄清楚「科技、發明、與創新」之間的關係?

大衛˙艾傑頓(David Edgerton)的《老科技的全球史》(The Shock of the Old: Technology and global history since 1900)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部分解答。艾傑頓是英國國王學院「漢斯‧勞興講座教授」(Hans Rausing Professor),創辦該校的「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他的史觀挑戰了我們熟悉的商管學院「觀點」。

我們已很清楚「科技創新」不等於「經濟成長」,卻還一直相信這個教條,將每年的科研投入當作重要的指標 ,如:佔國內生產毛額比重,或企業研發投入佔營業額比例。就像所有的生產因素,過多投入會有報酬遞減的現象。歐盟本來希望可將投入提升到GDP的3%,但近來已不強調;台灣達到3%也已多年,但整體產業卻無法升級。

我們對「發明新事物」有偏愛,媒體「喜新厭舊」,就像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那些常見新聞標題。 艾傑頓最核心的主張是『真正重要的科技,在於持續不斷使用的老科技(technology in use),而不是那些可能稍縱即逝、卻號稱全新的科技事物』。 例如從錄放影機、卡式音樂帶、CD,BB Call到傳統手機,這些創新裝置來來去去,但比較看不見的基礎建設,如:電力、軌道、交通、通訊、醫療、衛生,都默默地在為我們服務,當然它們也需不斷被投資、更新、與時俱進。

那2016年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最多的公司是哪些?依照資誠(PricewaterhouseCoopers)所公布的報告,前十五名分別是:德國大眾汽車(Volkswagen)132億美元、韓國三星電子(Samsung)127億美元、美國亞瑪遜(Amazon)125億美元、Alphabet (Google)、英特爾(Intel)、微軟、羅氏(Roche)、諾華(Novartis)、嬌生(Johnson & Johnson)、豐田汽車、蘋果、輝瑞、通用汽車、默克、福特。

除了谷歌、臉書和微軟是在網路、軟體及應用服務領域,和前述先端科技發展較相關;其他以汽車產業和生醫製藥為主,都是相對較屬傳統產業的老面孔。 這些花費最多的公司,並不被認為是「最創新」的公司。 電動車Tesla或Uber,都是來自名不見經傳的新公司。這些老公司是因所處的產業結構及競爭,使其必須有高額的花費(必要之惡),還是他們的研發沒有效能、沒有找到對的題目之結果?

我們若以國家別來看前2,500大研發企業,歐盟佔590家、美國837家、日本356家、中國327家、台灣111家、韓國75家、瑞士58家。美國企業研發投入佔全球38.6%,其次是日本、德國和中國。中國企業投入比前一年猛增24.7%,全球佔比由前一年的5.9%提高到7.2%,逐漸在全球中顯現出其影響力。

那麼民間企業的實力是否有反映出國家的科技或產業政策?瑞士因沒加入歐盟是單獨計算,2,500家之內佔有58家,十名內有諾華和羅氏藥廠二家。百名內雖看不到以色列,但以色列是很多重要技術的原創者,不過都沒有發展到很大規模就被收購;即使在那斯達克上市,也很少持續將組織變得很大,是體現「小而美」的典範,以色列也是全球公認的創業國家(The Startup Nation)。其國家研發密度(研發/GDP)超過4%,僅次於韓國;且每千人就業當中,從事研究者有17人,是全球最高。這是我們要追尋、可以追的路嗎?

以上的數字都是以花費(Spenders)的角度排序,若同樣以資誠的報告看2016全球「最創新」的前十名則是:蘋果、Alphabet、3M、Tesla、Amazon、Samsung、Facebook、Microsoft、G.E.及IBM。可以注意到,3M、Tesla、Facebook和G.E.甚至IBM都不在花費最多的十名內。 這些公司以相對較少的金額(1/4-1/10),卻能做到引領「創新」的效能。

台灣在百名之內的有:台積電第78名(18.27億歐元)、鴻海第90名(14.63億歐元)、聯發科第98名(13.80億歐元)。台灣這三家的研發投入加起來就超過2,000億台幣,遠遠超過台灣政府的科技預算,他們的研發成果或許已展現在他們的競爭力上,但因為都不是直接面對消費者,大家較難「直接理解」其創新技術的厲害。

政府在主導或補助的產業(如:五加二),是否真能為下一波產業拱出一片天?國際新聞上的熱門新興的領域(Fintech、大數據、AI),我們是否有機會參與、或在未來可以分到一杯羹?傳統產業可能和這些太新的科技絕緣,但能否用「可負擔的」範圍去從事研發創新、用自己的步調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文章來源: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columns/view/54022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CCUeMBA&aid=9616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