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實務與理論兼備的知名人資專家─林燦螢教授
2015/01/07 18:17:11瀏覽3075|回應0|推薦0

不平凡的人時常在做平凡的事,將平凡的事情做到盡善盡美;

但一般的人不願意做這些平凡的事情,所以他就沒辦法不平凡

文字整理/黃淳郁

圖片/網碩辦公室

在企管網碩班教授溝通與談判、團隊建立與領導兩門課程的林燦螢老師,除了網路課程外,面授課程透過多元的活動設計,每每都會引起同學的熱烈迴響,已成為林教授的授課特色。實際上,在企業界具30年豐富經驗的林教授,50歲才決定攻讀博士,究竟老師的心路歷程為何?聽聽教授告訴我們他精彩的人生體驗…

小編:林教授好,我們都知道老師是實務與理論兼備的知名人資專家,在業界從事多年人資管理工作後,才決定回到校園攻讀研究所,50歲拿到博士學位。想請問老師當時為何會下此決定呢? 是否可以跟大家分享老師精彩的人生閱歷與職涯轉換心路歷程?

林教授:

我的人生很奇妙,其實不只博士、教授,會從事人資相關也是有點誤打誤撞() 。我是高工電子科、師大工教系畢業,畢業後我到中鋼擔任維護電腦的教學工作。工作時我很認真在教學,後來公司說既然維護電腦你可以教,那要不要來做個教育訓練的工作?於是我就從教電腦維護,兼做教育訓練。做了一陣子,公司又說教育訓練你也做得不錯,那你乾脆來作人力資源管理,才轉而開始擔任人資。後來民營事業以兩倍薪資挖角我,我從國營事業到民營事業。拿到MBA學位後,我又到信義房屋邊當人資最高主管兼管室內設計關係企業,從製造業又到服務業,後來還修讀讀博士班。其實我讀博士跟當教授都是機緣,有次在大學同學會上,一位同學跟我們分享讀博士班的好處,正好當時的我也在企業界服務230年了,發現累積了許多實務經驗卻無法驗證,所以便想可以攻讀博士,或許可以與理論連結。

但在考博士時其實並不順利,我也是考了好幾年才考上。50歲拿到博士學位後,我一樣繼續工作,沒特別想從事教職的念頭,但當時中國文化大學校本部勞動暨人資系剛好聘請了一位老師,才開課一星期這位老師卻因病住院,學校臨時找不到老師代課,詢問我能不能幫忙,所以我一開始其實是代課而已,後來才轉為正式兼課。開始教書後,起初我還沒有辦法完全放掉企業界的工作,仍然兩邊兼顧,持續了幾年後實在無法負荷,才決定辭掉業界工作專心教書,就這樣一直在文大專任到現在。後來也參與了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的成立,算是半個創始會員,我在擔任協會理事長任內時,還曾帶領團隊榮獲行政院勞會人力創新獎。

   

當你每一件事情認真做,努力會被看見,自然會加重你的責任,你的世界就會慢慢打開

為什麼說是誤打誤撞呢?常常有人問我這是不是生涯的規劃,其實規劃是規劃,但實際上可能會發生太多的變化,所以應該是事先做好準備,當機會來了你就抓住;你沒有作好準備,機會來了,你就乾瞪眼,抓也抓不到。當每件事情你很認真去研究、去討論,你會發現與知道關鍵點,速度就會比人家快,自然就會體驗到不一樣的地方;相反地,若只有應付的心態,就是只有學到應付的結果,得不到關鍵點。做事、讀書、打太極拳,其實都很類似,人生的歷練不外乎就是認真投入。你只要認真,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不僅別人看得到,你自己也會有所體會、有所感受,就會有收穫。

小編:除了網路課程之外,老師的面授課程常透過許多教學活動設計,讓同學們從體驗中學習,課後也都會引起同學們的熱烈迴響與討論,想請問老師設計學習活動的靈感從何得來?特地設計課程活動的用意又為何呢?

林教授:

 「團隊建立與領導」與「溝通與談判」這兩門課都有知識的成分,也有技能的成分,知識課程透過網路學習是沒有問題的,但實體課程時我透過直接帶領操作,觀察同學的反應,就能知道學生是否將理論應用到實務操作,又他吸收了多少。好比有時候我在課堂上跟學生談如何進行面談,因為面談的對象類型有千百種,要做到能夠依據每個人不同的屬性、文化,找到面談的切入要點,進而達到領導最高的境界,你必須透過不同的引導、帶領與課堂實際練習,各種不同的情境,才會得到你要的資料,因此實體課程我傾向設計活動讓同學體驗練習。

至於活動的設計想法其實是累積而來的,除了經常閱讀一些國外的相關資訊,最多的靈感來源,是同學課堂上最直接的學習反應,讓我進一步反思要如何設計活動,才能帶來最符合實務的學習效益。我從教學當中不斷去嘗試,其實現在大家看到很多的課堂活動,活動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形式,我已改良多次了。從每一次透過學生的反應不斷修改,學生不同、背景不同,就不能一式走天下,還是需要調整。

人資的觀察力很重要,除了現場活動,我也常透過學生寫的課後心得就知道這個同學吸收了多少。我常說我們很多知識上的學習,知道但不一定做得到,做到了不見得能達到,達到就變成達人,但要變成達人前你要花十倍用心去做,弄清楚每一個關鍵點,常練習久了,你就會抓住竅門。

 

小編:聽聞教授非常喜歡太極拳,甚至在與同學線上office hour前,老師還是不忘先練拳後再上線。老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太極拳的呢?起因為何?平常還會從事哪些休閒活動或嗜好?

 

林教授:

大概1991年左右,當時的我在信義房屋,身兼人資與設計主管職責,常常因為過於忙碌導致小感冒都好不了,當時同事便跟我推薦打太極拳,剛開始我也只是把太極拳當作流汗的運動;就這樣我一直持續打拳打了七、八年,才驚覺為什麼我每次被老師輕輕一推就偏離重心,但為什麼我人高馬大,卻推不動其他人,我開始覺得太極拳十分奧妙。後來第十年,開始有新同學加入,我發覺我也可以做到了,成就感油然而生。所以我學太極拳其實也是誤打誤撞,一開始是把它當運動,發現有所體會的時候,我越來越認真,直到現在我可以開班教拳。

除了太極拳,我也經常打坐。大約二十年前,有一次我聽到別人討論打坐的功效,講得非常神奇,學理工的我是個好奇寶寶,心裡開始出現很多疑問,於是我以自己做實驗,也開始跟著打坐,幾年下來,發現身心真的會跟著變化,譬如說情緒、身體等各方面就會顯得穩定,看待事情也會有很大的氣度。

人資最重要的就是觀察力,要有好奇心與實驗的精神,隨時發現你周遭的環境變化

我常常跟很多學生說,其實不平凡的人時常在做平凡的事,把平凡的事情持續做,就是這樣而已。一般的人不願意做這些平凡的事情,所以他就沒辦法不平凡。我們經常覺得一直在做同樣一件事,就像打太極拳從頭到尾都是打三十七式,了無新意,但如果你願意花時間,你才有辦法體會。

 

  尤其從事人資、教育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觀察力,要有好奇心,也要有實驗的精神,隨時發現你周遭的環境變化。要經歷過各式各樣不同的情境,要達到可能要三、五年的時間,但只要你用心也能達到體會很深、觀察入微。

 

 

 

小編:老師指授的學生包含企管網碩班在職生、國企碩專人資組在職生,以及校本部勞動人資所一般生,但老師卻能對為數眾多的研究生同時進行論文meeting,指導方式十分特別,請問老師為何會使用此種論文指導的運作方式?對於在職MBA學生撰寫HR(人力資源)OB(組織行為)主題有何建議?

 林教授:

我選擇這樣的方式,主要是希望透過互相學習的方式與同儕的力量讓研究生如期完成論文。因為論文有一定的架構,當你遇到格式的問題,或方法不夠清楚時,可以與其他同學討論、分享,自己完成論文其實很辛苦,在撰寫的過程中能互相幫助,我覺得相當重要。加上我發現,現在的研究生重於個別學習,團隊合作反而變成弱項,所以在meeting的過程我讓學生彼此簡報增加互動。像是某位同學在簡報時,其他同學聆聽並給予回饋,一方面練習觀察別人簡報與內容的優缺點,另一方面當你在台上時,也會獲得同學的回饋,等於已在為未來的口試作準備。

關於不同研究主題類組如何一起討論的問題也十分有趣,正因為每位同學的領域不同,發表者必須思考要如何將簡報讓在場的人都能理解;聽者要思考如何聽懂不同領域的內容,簡報的同時也訓練了溝通與表達的能力。所以我認為應該是同學間互相討論、互相學習,學習成效更快。

 

對於在職MBA學生撰寫HROB主題的建議

我建議以目前職業相關為主要研究方向,因為在職生同時可以把理論運用到實務,也可以用實務應證理論,增加學習的深度。所以我比較強調,撰寫HROB主題的論文,應以目前自身相關的工作為主,解決現況問題或是解決機關的困難點,以理論應證實務,加強與提升自我實力也幫助企業成長,才能真正達到相輔相成。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CCUeMBA&aid=20040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