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4/02 21:41:29瀏覽454|回應2|推薦46 | ||
![]() 等待也是一種戰鬥,為創造美好事物而準備!
「關於電影,有三件事黑澤先生說了不算:天氣、動物和音樂。
對於這三樣,除了等待或放棄,別無他法。 當然,黑澤先生是不會放棄的。他選擇等待。」 等待是一種哲學,【等雲到】更是導演為了創造完美畫面而等待的最高境界! 當我興沖沖的準備行囊,欲前往一心嚮往的北海道出遊時,【等雲到】試讀本正及時到來,在未及打開之際,便已隨著我的隨身行李,往日本飛去。
有時,萬里無雲的晴空也難以拍出理想的畫面,攝影機等待的就是「那片雲從山那邊飄過來」的瞬間。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種奢求。所謂電影就是這麼一回事。p9
在飛機上翻開書之時讀到此語,瞬間【等雲到】便在心中豁然開朗,進而感嘆:速食的現代人,有可能這樣浪漫、悠閒地為心中想要的那份完美畫面而等待嗎?
*************
【等雲到】作者野上照代,自1950年起成為日本「電影天皇」黑澤明的電影場記,由《羅生門》起共19部影片,近半世紀的貼身相處,真實描繪導演黑澤明的工作堅持、生活態度與片場中之拍片花絮,著實讓人見識到不同的另類自傳,較現今之八卦新聞與博版面之不實報導,有著更深層的感動。
但優秀的導演大多不介意別人說什麼,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不惜煩擾別人。p238
此書於1991年7月至1997年10月的六年間,以隨筆方式連載於日本「電影俱樂部」,作者在書中描繪脾氣暴躁、口無遮攔的黑澤先生,仍以體諒的心情描述酗酒中的黑澤先生在身處絕境,卻還要忍受不安與孤獨的折磨。將黑澤明人生中經歷的大起大落與工作態度描寫的絲絲入扣,讓讀者見識到有血有肉的導演黑澤明。
*************
在【等雲到】一書中,日本人情感的拘謹含蓄一覽無遺,一如作者筆下的描述:
悼伊丹十三(導演/伊丹萬作之子)
你在從空中跳下、到落在地上的那兩三秒間,有沒有感到後悔呢?岳彥。p233
黑澤先生好像都不作否定的評論。
他幾乎不批評別人的作品。例如,對於柏格曼的《處女之泉》黑澤先生說:「雖然是部好電影,不過最後水湧出來的地方有點小家子氣,像自來水一樣。那裡太可惜了。」頂多只有這種程度的批評而已。p269
當我們旅遊到日本北海道神宮時,導遊也曾說:「我不建議你們去拜拜抽籤,因為日本的籤詩解說很含蓄,就如你問祂考試是否可以高中?祂說要努力喔~如此而已。」這也在在顯示日本人不浮誇的個性。
書中描寫拍片花絮中,作者更把《羅生門》歷經兩次火災,差點無法上檔的緊張歷程真實呈現,讓讀者彷彿身歷其中。
1973年春天黑澤明在西伯利亞拍攝《德蘇烏扎拉》歷經險峻山路,惡劣天氣,與遭受蘇聯政府監視,更是令人深深感嘆,若不是對理想的堅持,怎能忍受如此的苦難?
在此又讓我想起導遊的一席話,在北海道的最後一天行程,是去天鵝棲息地十勝川(白鳥飛來地)賞鳥,她說她實在很不好意思說,這些白鳥是從西伯利亞飛來北海道『避冬』的,北海道冬天已經可冷到零下2-30度,更可想見西伯利亞有多麼寒冷。
在書中我想最有趣的部份,非『黑澤明與電影中的動物』莫屬: 與老虎共伍、從選馬買馬到讓戰場上的戰馬橫屍遍野、走入梵谷畫面《麥田群鴉》從種麥到烏鴉依畫中方向飛翔,更厲害的是連螞蟻皆可入戲,怎能不欽佩他們的執著與努力,電影除了演員、取景、音樂、美術、剪接......等等外,可謂牽一髮動全身,實在令人感佩天下有這些執著與認真的一群人。 ![]()
作者:野上照代
譯者:吳菲、李建銓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感謝 漫遊者文化 提供試讀機會 出版日期:2012.04
Dear Olivia隨心所欲~試讀【等雲到】(Olivia20090408): 非常謝謝您的好文分享,此推薦是利用轉址的方式連結到您的文章。如此文有原因不希望被推薦,請到電小二訪客簿留言,會盡快協助取下。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