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婚禮
2009/06/09 21:50:27瀏覽1577|回應0|推薦2

古代婚禮儀程

 

古代倡導的婚禮儀程:(以朱子家禮為例,行間對照儀禮。)

  議婚:男子十六至三十,女子十四至二十,本人及主婚者無期以上喪的,乃可成婚。先使媒人往來通信,待女嫁許之,然後納采。

  納采:主人具書,清早告於祠堂。使子弟為使者至女家,女家主人盛服出見,獻茶,然後謙讓一番。女家主人以來書告於祠堂,復書。使者覆命,主人復告於祠堂。

  納幣(儀禮有問名、納吉,已經簡化):幣是絲織品,這裡用色繪的,少不過兩,多不逾十,用釵釧、羊酒、果實之類也可。具書,遣使,女家主人受書,復書,禮賓,使者覆命,同上但不必告廟。

  親迎:前一日,女家來鋪房。當天早晨,男家陳設桌椅。女家在門外設次。天初昏,新郎盛服。主人告於祠堂,醮子(贊者斟酒於案上,新郎再拜受盞,跪祭酒,起身,啐酒)。命之曰:往嬰爾相,承我宗事(若非宗子,只能說乘我家事),勉率以敬,若則有常。新郎答曰:諾,唯恐不堪,不敢忘命。新郎乘馬出,至女家,在次等候。女家告於祠堂(若非宗子之女,則由宗子告於祠堂),然後醮女,父起命之曰:敬之戒之,夙夜無違爾舅姑之命。母送至西階上,為之整冠斂帔,命之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爾閨門之禮。

  諸母、姑、嫂、姊送至於中門之內,為之整裙衫,申之以父母之命曰:既呢聽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女家主人迎新郎於門外,揖讓以入。新郎執雁,至於廳事,升自西階,北向跪,置雁於地,主人侍者受之。新郎再拜,主人不用答拜。(若女子的父親不是宗子,則主人應有宗子來作,父親立於妻右。)姆(一般是女子的乳母或由老而無夫老而無子的婦女擔任)奉女出中門,新郎向她作揖,然後由西階降,主人不降。於是新郎出,新娘從之,新郎舉起轎簾,姆辭讓,女登車。(在儀禮中是登車,新郎要為新娘惠綏,那是非常浪漫的一刻,在漢代樂府中每為婦人思念。)新郎乘馬先於新娘的車回家。立於廳事,待新娘下車,揖之,引導入門。

  新娘從者布新郎的席於東方,新郎從者布新娘的席於西方,新郎在新娘從者的侍奉下盥手,新娘在新郎從者的侍奉下盥手。然後新郎揖新娘,入席,新娘拜,新郎答拜。新郎揖新娘,就坐,新郎在東,新娘在西。從者斟酒設饌,新娘祭酒,舉餚,又斟酒。新郎揖新娘,舉飲不祭,不用餚,取巹(小瓠一分為二)分置,於新娘面前斟酒,揖新娘,舉飲不祭,不用餚。新郎出就他室,姆與婦留房中,撤饌於室外,新郎從者吃完新娘的剩餘,新娘從者吃完新郎的剩餘。然後新郎復入,脫去盛服,從者把蠟燭拿出。

======================================================

六禮

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中,制定了婚姻成立的條件,即六禮。六禮的內容包括了六個方面,實際是婚姻成立的六個程序:

一是納采,即男方向女方送彩禮求婚。

二是問名,即男方的媒人問女方的名字、生辰,然後到宗廟裡占卜吉凶,結果為吉的才能進行下一步,凶的則到此為止。

三是納吉,就是占卜得到吉兆後定下婚姻。

四是納徵,男方派人送聘禮到女方家。

五是請期,即請女方確定結婚日期。

六是親迎,婚禮之日,男方必須親自去女方迎接,然後男方先回,在門外迎候。

在每一個程序中,男方都要送去一隻大雁,因為大雁是候鳥,所以守時講信用,而且大雁忠貞不二,喪偶的都獨身。原來公卿送羊羔,大夫送大雁,士送雉,後來都統一為大雁,如果想多送錢物,可以在納徵時多送,其他程序中送大雁只是象徵意義。

六禮的婚姻程序很複雜,一般百姓沒時間也沒有財力承擔,所以只有官員貴族才這樣嚴格遵守。但民間風俗也以此為參考,把一些程序合併,如第一和第二就可以一次完成,第三第四也可以合併,到現在民間的婚俗還可以看到西周時期六禮的影響。

新娘按「六禮」被接到男家後,還要舉行正式結為夫婦的儀式——拜堂、合巹是其中最重要的。拜堂又名拜天地,新人拜天地神祇,求得人倫之義,拜列祖列宗,拜尊親,拜花燭,夫妻交拜,女子才成為男方家族的一員。合巹是將一瓠分為兩瓢,合起來成一個容器。瓠就是瓠瓜,新人用它盛酒漱口,瓜分兩個,以線連著柄,象徵由婚禮將兩人合為一體。瓠苦,用以盛酒,酒變苦酒,用苦酒漱口,比喻夫妻應同甘共苦。

成婚後也有禮儀,如新婦次日早上拜見公婆,過門後第三天,就要下廚房燒菜做飯。成婚後女婿要隨新娘回娘家,拜見妻子的父母及親戚,稱為回門,正式成為女家女婿。

======================================================
以下是婚禮禮服的樣式:

天子婚禮:周冕,後服首飾褘衣。晉袞冕。北齊服繡衣帶綬佩。隋袞冕服,後首飾褘衣。唐袞冕,合巹服通天冠絳紗袍,後首飾褘衣,表謝則展衣,廟見則鈿釵禮衣。宋皆通天冠絳紗袍,後服花釵十二樹九龍四鳳冠,褘衣。明朝袞冕,同牢服通天冠絳紗袍,後首飾以九龍四鳳冠大小花各十二樹,並兩博鬢寶鈿十二,服用褘衣,表謝則展衣,受朝賀則首飾褘衣。

皇太子婚禮:隋服袞冕九章,妃首飾花釵九樹服用褕翟衣。唐袞冕九章,妃服揄翟衣,首飾花釵九樹。宋袞冕執圭,妃同唐制。明朝袞冕九章。

親王婚禮:唐代,親王服袞冕,妃用花釵揄翟,衣纁袡。宋代皇子納婦,服九旒冕,婦人服揄翟,衣花釵首飾。明代親王納婦,袞冕九章,妃服翟衣,冠九翬四鳳冠,花釵九樹兩博鬢九鈿。

公主下嫁:漢公主大手髻,簪珥,服純縹(piao1,淡青色絲織物)上下,若長公主,首服加步搖。魏公主大手髻,七鈿(草字頭+敉)髻,簪珥,長公主得加步搖,其服以文繡。齊公主大手髻,繡衣裳,黃綬,長公主則紫綬,唐公主花釵揄翟衣纁袡。宋公主首飾花九樹,服揄翟。明公主服九翬四鳳冠,揄翟衣。

品官婚禮:儀禮大夫以上冕服纁裳,士爵弁纁裳緇衪,女純衣纁袡,婦見舅姑則纚笄宵衣。唐品官皆用本職冕服,一品袞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繡冕,五品玄冕,婦服花釵翟衣,一品花釵九樹翟九等,二品花釵八樹翟八等,三品花釵七樹翟七等,四品六樹六等,五品五樹五等,六品一下花釵大袖之服,品官子娶婦,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其嫡子假四品冕服,五品以下九品以上,假爵弁,婦服花釵大袖,女嫁亦同。宋品官娶婦與唐同。明朝各用本職朝服,婦服花釵翟衣,各隨夫之本品。三品以上子婚,假五品服,五品以上假七品,六品以下假八品。

庶人婚禮:儀禮,爵弁,士妻始嫁,襌黼於領上(黼領)。唐制,庶人昏禮假以絳公服,嫁女則花釵連裳,青質,以青衣革帶襪履。宋假帕頭公服或皂衫衣,折上巾,婦服花釵大袖。明朝服常服或假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



新娘障面:從上轎開始,在入洞房前,新娘一定要蒙一塊「紅蓋頭」。有的說是新娘嫁與新人,難免不好意思,故蒙頭遮羞;有的認為是用紅布避邪。其實這裡也有原始掠奪婚的痕跡,在搶奪新娘時, 為了不讓其大喊大叫和看清來人,搶到手後,都要把她的頭蒙起來,後來婚禮時一直延用這個習俗。

撒谷揚豆:新娘上轎前,要請一位福壽雙全的老太太,手持裝有谷子、豆子等五穀雜糧的器物,到處撒播,最後一把要撒在花轎當中。當花轎來到男家時,也有人照樣撒谷揚豆。這樣做的含義是,女方希望女兒出嫁後吃穿不愁,享受清福;男方則希望娶新婦後帶來好運,五穀豐登!也有的說這種習俗是為了避邪,撒一些糧食給那些搗亂的鬼神,阻止他們進家門。現代婚禮中有人在樓梯上撒麥膚也是取此意。

拜堂成親:拜堂又稱拜天地,是婚禮過程中最重要的大禮。因為男女結合延續了人類,所以要先拜天地;從結婚開始,女人成了男方家族的正式成員,所以要拜高堂;結婚之後,男女將結合為一體,所以要夫妻交拜。關於拜天地,有一個傳說:女媧造人的時候,開始只生了一個後生。這後生雖然有吃穿,逍遙自在,卻感到很孤單,於是請求月亮老人給他找個知心人。月亮老人就又求女媧造了個姑娘,讓他們結為伴侶。在結婚的時候,月亮領著兩個白髮長者對二人說,「這是天公和地母,你們以後的生活全都離不開她倆,首先得給養育了你們的天公地母拜三拜。」從此便流傳下了「拜天地」的習俗。

花果撒帳:新婚夫婦進入洞房之前,要從親屬中選一位兒女齊全的吉祥長輩,手執托盤,裡面裝滿棗、栗子、桂圓、花生等,走進洞房,一邊抓起這些果子撒向寢帳,一邊吟誦:「撒個棗、領個小(兒子),撒個栗、領個妮(女兒),一把栗子,一把棗,小的跟著大的跑。」棗子諧音「早子」,栗子諧音「利子」或「妮子」,花生意味著花花搭搭生,既生男又養女,合在一起,就是早得貴子,兒女雙全。據記載,撒帳之俗始於漢武帝。漢武帝迎娶李夫人時,將其迎入帳中共坐,帝令宮人將準備好的五色花果撒入帳中,坐在帳中的漢武帝和李夫人爭相牽起衣角相接,以為得果多則意味著婚後得子多。從此,撒帳既是婚禮中的笑樂調侃之舉,也成了必不可少的祝福之儀式。有人認為,現代婚禮上的彩色紙屑,就是從撒五色花果傳承而來。

安床坐帳:撒帳結束後,吉祥婆要幫新人把被子鋪好,一邊鋪還要一邊說「百年合好,早生貴子」等吉利話,此謂「安床」。安床完結後,要請新人坐到一起,先是由新郎將新娘的蓋頭揭下來,稱為脫纓;然後新人共飲「交杯酒」,宋代以前是用瓢飲,二者相合,即成葫蘆狀,象徵夫婦合二為一。宋代以後即改成用酒杯,用紅線把兩個酒杯栓在一起,飲後將酒杯放於床下。若酒杯一仰一合是為大吉,象徵天履地載,男俯女仰,陰陽和諧,婚姻美滿。喝完交杯酒,要將男左女右各一縷頭髮合在一起,謂之「合髻」,也稱結髮。據有人考證,婚禮上的結髮習俗來源於一個古代的愛情巫術。古人認為,頭髮是身體的一部分,裡面藏有人的靈魂,假若對頭髮施展法術,就會對頭髮的主人產生直接影響。如《金瓶梅》中,潘金蓮失寵後,就以一小木人寫上西門慶的生辰八字,用自己的頭髮把他纏住,想以此重新把西門慶拉到自己身邊。儘管這種巫術帶有強烈的迷信色彩,但這種美好願望一旦移植到婚禮這麼莊重的事情上來,就沒有了愛情巫術的成份,取而帶之的則是夫妻恩愛忠貞的民俗象徵了。喝完交杯酒、結完發之後,還要把新郎的右衣襟壓在新娘的左衣襟上,據說是男人應該壓倒女人的意思。以上儀式統稱為坐帳。坐帳結束後,婚禮基本結束。

中國傳統結婚禮儀全攻略

 



  婚禮,無論在古今中外,都被認為是人生儀禮中的大禮。但對其的認識則古今大不一樣。

  古人認為,家族和血統的延續,是做晚輩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陰陽、產生子嗣的婚姻之禮放在一個很重要的地位。

  婚禮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聯繫,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樣,在原始時期經歷過亂婚、群婚的階段,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則基本採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禮形式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從相傳始於伏羲時代的定婚「以儷皮(成對的鹿皮)為禮」逐漸演進,到夏商時的「親迎於堂」,再到周代所具備的完整的「六禮」,已初步奠定了我國傳統婚禮的基礎。又經歷代的發展,使各種各樣的婚禮儀節更趨繁縟、熱烈。

  概略而言,我國傳統婚禮大約分為婚前禮、正婚禮、婚後禮三個階段。

  婚前禮是在婚姻籌劃、準備階段所舉行的一些儀節。

  先秦時,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五種(加上正婚禮時的親迎,即所謂的「六禮」),後代又逐漸演變出催妝、送妝、鋪房等儀節。

  在古代封建社會,婚姻取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禮的一切儀節,包括從擇偶至籌備正式婚禮的一系列環節,幾乎都由父母雙方的家長包辦,真正婚姻的當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為男子的社會地位比女子尊貴,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為主動。男方家長想為兒子娶親使,先請媒使向女家提親(稱「下達」),如果女家接受了這門親事,就開始進行納采、問名等一系列儀節。

  納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雙方約定進行「納采」禮的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隻活雁作為贄見禮物(最初用活雁作為贄禮,即取雁為候鳥,秋南飛而春北歸,來去有時,從無失信來作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徵;又取雁飛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須長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後來也用羔羊、白鵝、合歡、膠漆等作為贄禮的),來到女家大門外,對女家擯者(輔助行禮的人)說:「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賞給某某(婿名)一個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據祖先遺下的規定,讓我來向您家主人請求舉行選擇貴府小姐的儀節。」

  女家主人得到通報後親出大門迎接,賓主互作一揖讓之後,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達前來行納采禮節的意思。主人答禮,收下活雁並謙讓一番。媒使見婚事得到女方家長的正式應允,就告辭回去覆命了。

  催妝 送妝 鋪房:這三項儀節在先秦文獻中未見記載,是後代在婚禮的演變中發展出來的。

  催妝,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送妝,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蕩蕩地送至男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被褥、首飾、衣服、綢緞、文房四寶及金銀器皿等,還有以田地房屋、店舖、當鋪作為陪嫁的。浙江一帶,嫁妝中有一種叫做「子孫桶」的(大桶上有一大蓋,為新娘生育時用),桶中盛有紅蛋、喜果、謂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為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歲後,即釀酒數壇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之日,取出作為嫁妝禮品送至男家。

  鋪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器皿,並且備禮前來暖房。然後以親信婦人或從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許外人進入,以待新人。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現代有些地方還流行此俗。

  親迎: 是新郎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節,也是古今婚禮中最為繁縟隆重的儀節。

  椐《儀禮.士婚禮》記載,結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結婚禮服——系有淺紅色花邊的純衣(絲質衣服),頭上戴著「次」(編好的假髮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著保姆,新娘的女隨從則披著白黑色相間的外衣,站在後面。 當新郎穿著禮服,帶領著墨車(新郎坐車)、彩車(新娘坐車,設有幃簾)、從車、僕人等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大門外時,女家主人親自出來迎接,經過一番揖讓,雙方來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過稽禮(古代跪拜禮中最重的一種,需磕頭至地多時)的大禮之後,新娘就從房裡走到東階上她父親跟前,父親告戒她道:「今後要時刻小心、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你公公婆婆的意願。」同時,將一件衣服給她,作為告戒的證物。接著,新娘再來到西階上她母親跟前,母親給她在腰間繫上一條帶子,並接上佩巾,然後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務。」 隨後,新娘隨新郎下堂來到大門口,新娘披上御塵的外套登上彩車,並從新郎手中接過駕車的帶子。於是,新郎駕著彩車往前走,在車輪轉了3周後,新郎將車子交給駕車的,自己則乘坐墨車先走,因他還要到自己家門前迎候新娘。

  親迎流傳到後世,多以花轎、喜車、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結婚禮服多為繡有龍鳳圖案和彩飾的鳳衣鳳冠,垂下絲穗以遮面,也有以紅巾一帕、紙扇一把以遮面的。當新郎親迎來到女家時,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轎,新娘的親友則要當眾試才——請新郎賦詩,新郎在當場吟誦了「催妝詩」後,新娘方始起身上轎。上轎前,女家先使一婦人手持燈或鏡子向轎中照一下,謂之「照轎」,認為這樣可以壓邪。 近代,花轎起轎後,女家在門口潑上一盆水,原意是認為水可以滌除污穢,當然也可以壓邪治鬼,後來演變成「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祈祝女兒出嫁之後和婆家關係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轎在迎歸男家的路上,前呼後擁,好不氣派:最前面的是開道的,緊隨的是執事的、掌燈的、吹鼓奏樂的,然後才是新娘的花轎。沿路吹吹打打,呈現出一派喜慶景象。 花轎迎至男家,鄰人鄉親還要索取吉利錢,謂之「攔門」:送親者以銅錢向空中揚撒,兒童爭著去搶,叫做「撒滿天星」,另有一個手執花鬥,將所盛之穀物、豆子以及金錢、果子等物望門而撒——據說是用以禳避阻擋新婦進門的煞神——稱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轎了,但雙腳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條、氈席或麻袋。因古人認為,地與天都是神聖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腳一旦與土地接觸,難免會觸犯地神,因此,必須鋪上氈或席來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婦家》詩記敘了這一習俗:「青衣轉氈褥,錦繡一條斜。」宋代改氈為席,稱做「傳席」或「傳袋」,即以席或麻袋輾轉傳遞,直到洞房前,席諧音「息」(即小兒、後代),袋諧音「代」,都是傳宗接代的意思。後來也有使女家親戚中力氣較大者抱新娘下轎登床的,演變至今,已成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轎、下轎的了。

  當新娘來到新房門前時,還要從馬鞍上跨過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壓邪的。

  拜堂: 是新娘過門後拜見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親戚及夫婿的儀節。

  先秦時,新娘拜見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後,由贊者引帶著去見公婆。新娘雙手捧著盛有棗子和栗子的竹盤,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臉向東行拜禮,然後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盤擺在席上,公公用手撫了一下,站起來回拜,新娘再行拜禮,然後下堂,

  從女隨從手裡接過盛有肉乾的竹盤,走到婆婆的坐席前,進行如同剛才一樣的儀式。

  接著,贊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種以甜酒賜給新娘的禮節,然後,新娘再用根據規定準備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饋食禮」,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後要由她來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獻之禮」賜還給媳婦。

  再公公婆婆和媳婦相互敬酒之後,公公婆婆由西階下堂,新媳婦由東階——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顯示新媳婦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婦的資格。 再拜見公婆後第三個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婦要到夫家的祖廟行「廟見之禮」——即拜見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靈。經過這一系列儀式,新媳婦才算正式成為夫家家族中的一員。

  從漢魏到唐代,北方一帶,拜堂有在「青廬」中舉行的。所謂「青廬」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設一帳幕,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踏入青廬,公公婆婆則踏著新娘的腳印隨後而入,以壓媳婦的銳氣。新娘入門後,先拜豬圈及灶,然後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見公婆及親戚。

  後來,逐漸把拜堂這一儀式改在新婚之夜進行。新郎迎請新娘進門後,各執一端用紅綠綵緞結成的同心結,並立在高燒大紅龍鳳喜燭的堂前,請男家福壽雙全的太太,以秤桿或機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後依次拜見公婆及尊長親戚。這時,拜與被拜的雙方往往要互贈禮物。最後夫妻交拜,禮畢之後,新人由親友送入新房。

  酒筵 合酒:古往今來,酒筵幾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

  當然,酒筵有蘩有簡,規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義,則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 先秦時代,新郎新娘的酒筵並不和眾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專設一席,新郎新娘在司儀的指揮下,相對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飯菜酒食之後,即告撤席,時間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義的儀式無過於「合酒」了。

  「合酒」,是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徵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合之則一,象徵夫婦雖兩體猶一心。新婚夫婦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調製的菜餚,同喝一杯,象徵夫妻間互敬互愛、親密無間。 由於這一儀式意義深遠,所以後來的婚禮中都少不了這一節目,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名稱有所不同(「飲交杯酒」)、器皿也有所變化、飲酒的形式也不一樣。

  秦漢以後,在婚禮酒筵前後,又增加了「撒帳」、結髮等儀式。當新郎將新娘迎入新房後,兩人一起在婚床帳中女左男右對坐,隨後由前來參加婚禮的女賓或司儀邊唱邊向帳中拋灑金錢彩果,即所謂「撒帳」。接著,將一些預先從新郎頭上取下的頭髮交給新娘,讓她和自己的頭髮梳結在一起,稱為「結髮」。

  這以後,新郎就從床上下來,到外室接受親友道賀,招待眾人參加酒筵,而新娘則仍然在帳中繼續安坐,直到酒筵結束,新郎再度回房為止。

  鬧房:在近代,這是新婚夫婦在婚禮之夜在新房接受親友祝賀、嬉鬧的儀節,民間有「新婚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的說法。

  在先秦時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結束,標誌著婚禮之夜儀式的基本結束,接下來,新郎新娘就安寢了。

  大約在漢代時,參加婚禮的賓朋不甘就此罷休,於是就有了「聽房」的做法:新婚之夜,愛看熱鬧的人悄悄來到新房窗外,偷聽新郎新娘的言語及舉動,以此為笑樂。

  傳衍至晉代,民間已有戲弄新娘的習俗:於大庭廣眾之前,以各種怪問題來難新娘,甚至對新娘施以種種惡作劇。

  後來流行的「鬧房」,可能就是這一習俗的演變。 各地的「鬧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鬧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時鬧過了頭,往往給主賓雙方帶來尷尬和不快,但因為它給婚禮增加了熱烈的氣氛,所以後來的婚禮中往往少不了這一節目。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RDER&aid=3028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