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6/13 12:05:51瀏覽1542|回應1|推薦2 | |
『結構語言學』為語言學的重要流派之一。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基本理論源出於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的《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其學說反對對語言現象進行孤立的分析,主張系統的研究。結構語言學內部又分為三大學派:『哥本哈根學派』、美國結構語言學派以及『布拉格學派』(以雅柯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最為著名)。 索緒爾的基本理論,如區分『語言』和『言語』、在『語言』中區分『共時』和『歷時』、以及認為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系統中的成份』根據成份之間的差別和關係從話語中切分出來並加以分類歸併,而從這樣的互相制約的關係中去研究語言。 自結構主義語言學產生以來,不僅影響了語言學的各大流派,也影響到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嚴密的分析法滲透到人類學、哲學、心理學和文藝批評等其他領域。而後梅茲(Christian Metz,1931-1993)宣佈一個新電影理論時代的來臨。 梅茲一方面從事於語言學的高深研究,另一方面透過電影組織和期刊來與電影保持接觸,『電影符號學』這個領域是在梅茲於1968出版的《電影與語言》論文後才開始如此豐富與研議,這本論文開啟了現代電影理論的新頁,也對往後眾聲喧嘩的電影研究立下了一個里程碑。 梅茲在他早期的事業中就曾問道:『電影和語言怎麼相像?又像到何種程度?』他檢視並分析語言學類比到電影的例子,發現就語言的最小單位『音素(符徵(signifier,文字本身)的單位)』與『詞素(符旨(signified,文字所代表的意義)的單位)』而言,電影並沒有所謂最小基本單位…(待續)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