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4/12/23 10:21:15瀏覽1480|回應1|推薦15 | |
粉,思念藕薯 103.12.23,金門日報副刊
老家屋後那片山坡地曾經種過一種植物,叫做藕薯。
藕薯的葉子有點像薑,所以一開始我以為那一片是薑園,可是仔細一瞧,植株與薑科植物還是有差別。
成熟的藕薯拔起來一串有點像竹山番薯,表皮像蓮藕一樣牙白,卻比蓮藕光滑,蓮藕一節一節很明顯,藕薯雖有一環一環的層次,卻不似蓮藕分節,體積也小多了。有點像冬蟲夏草,又比冬蟲夏草大得多,裡面富含澱粉,蒸熟吃起來味道也不錯,
藕薯成熟以後,我們把地下根取出來,請鄰居用碾碎機壓碎,邊壓邊加水,最後過濾雜質,留下粉液慢慢沉澱,最後倒掉上面的水,把沉澱的澱粉放置在陽光下曝曬,直到曬乾收藏在鐵桶子裡,媽媽把藕薯粉當成勾芡用的太白粉,一用好多年,所以我印象中的太白粉是藕薯粉。
等我當了家庭主婦,學會煮菜,孩子喜歡吃玉米濃湯,自己煮濃湯時,我都要用番薯粉勾芡,等偶爾家裡缺貨時,會想用替代品,才發現勾芡使用的粉類可真多。超市的售貨架以前常見番薯粉,還有標示為太白粉的包裝,細讀材料標示太白粉大多是以樹薯粉為原料,但是最近超市的番薯粉變少了,有些新名詞出現,像日本太白粉是馬鈴薯粉、粒仔粉有的寫樹薯粉,有的寫番薯粉,究竟為何改名為粒仔粉真是弄不清楚,還多了許多調和粉類,現在的太白粉究竟是哪些粉類組合成的,種類繁多,難以辨認。也許是整個社會富裕了,料理更專業了,使用的材料更講究,售貨架上除了玉米粉、蓮藕粉、片栗粉、葛粉,加上在來米粉、糯米粉等林林總總,真是令人眼花撩亂。
自從塑化劑風波之後,對於這些粉類究竟是否純粹多了一份擔憂,因此我想起藕薯粉,從種植到收成都是自家完成絕無添加物,吃得安心。但是市面上根本看不到藕薯粉。那為何早期家裡會種那麼大片的藕薯?藕薯是哪類的植物?一個個問題從我的腦海裡浮起來。
小時候生活裡的點點滴滴在成年後回憶起來,許多細節都遺失隱去,卻在某些時刻突然顯露在眼前,便牽引著那份好奇去追尋。拜科技所賜,可以想法子在網路上尋找藕薯的身分真相。
原來我們口說的藕薯是俗名,還被稱做粉薯、美人蕉、藕仔薯、葛鬱金或金筍,在植物的分類上屬竹芋科葛鬱金屬,學名叫做葛鬱金,這個名字看起來真是閃閃發光。有研究者指出:「臺灣在民國三十五年到七十年間栽培盛廣,為早年糧食的代用品或製作澱粉的原料。」原來如此,那是我記憶中的年代,也符合許多網路資料的描述,葛鬱金是台灣光復初期被視為珍貴大自然植物,為先民的主食,可製成煎餅,也可將粉沖泡開水飲用,是一種兼具食用和藥用的植物,在先民生活上是非常營養健康的食物。經過春夏種植,在秋冬季氣溫寒冷下落葉休眠,這時是採收其地下部膨大塊莖的好時機,可以食用,加工可以製成太白粉,但也不能放太久,會產生粗糙的纖維質,這樣的生態跟薑有點類似。我記得吃過的味道,跟蕃薯和馬鈴薯口感不一樣,水分較多較脆,原本就是原住民重要副食品,應該是在稻米品種改良後,因有更佳的糧食選擇,葛鬱金的產量銳減,最後只剩下零星的種植,甚至幾乎消失。
然而,現代注重有機養生食品,葛鬱金早期是清涼滋養劑,可消暑退火、消除疲勞,是傳統養生保健食材,尤其富含膳食纖維,對整腸健胃,體內環保、養顏美容有相當的幫助,因此又被重新定位,發現新價值,甚至開始變得炙手可熱,像位在在花東縱谷秀姑巒溪畔的玉里鎮春日里春日部落,最近三年來努力的種植培養葛鬱金成為部落的農特產品,加工研發做成餅乾、甜點,成為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產業,吸引許多青年回鄉,加入社區營造的行列。
葛鬱金真可以說是鹹魚翻身了,我想有價值的東西不會被忘記,只要有人曾經記得,一定有機會重新與人分享。期待哪一天,市場上會有一堆堆美麗的葛鬱金莖塊堆疊,超市的貨物架上會出現葛鬱金粉!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