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17 22:02:18瀏覽206|回應0|推薦6 | |
隨季節生活 2024-10-17馬祖日報副刊 記憶中冬天追逐賞梅的人群,才消退,接著三月杜鵑花盛開,追著櫻花盛開的賞花潮從台灣往日本去。彷彿農曆年才忙碌著團圓祭祖,如今一年已過四分之一,四月清明時節又來臨,最明顯的是前兩星期假日高速公路掃墓的人群,造成交通壅塞。還有消防隊公墓火災通報不息,一日多次滅火勤務暴增。然後接下來是五月端午,六月畢業季,七八月中元節,九十月中秋、重陽,十一月……只有在大自然的運行裡,四季更迭中,忙碌著依照季節出現的大自然美景,或者人文的節慶,才能感受到時間帶來的穩定中複沓的趣味。如果在工業的三班上班制中,人很容易機械化,失去對體驗生命的渴望。無比神奇的大地,無比神奇的地球運行,無比神奇的星體運行,大自然的神秘,給人類帶來生命的活力。 詩經《豳風·七月》記錄著一年之中農作勞動的活動,讓人仔細觀察每個月的勞動,忙碌的生活。過去農業社會,需要自耕自足,食物來源要隨著季節下種收成。稻子要在春天插秧,蔬果要在適當的季節下種,動物要在適當的季節獵捕,養蠶的時間跟桑樹成長的時間契合,春季吃春季的蔬果,夏季吃夏季的蔬果。古時候沒有冷鍊設施,沒有快速運輸工具,無法在北半球吃到同時間南半球的食物。無所謂的碳足跡旅程,所有的運作都在當下,隨著大自然的運行生活。學者指出詩經《豳風·七月》「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風俗畫,凡春耕、秋收、冬藏、採桑、染績、縫衣、狩獵、建房、釀酒、勞役、宴饗,無所不寫。」如同一幅敘事風俗畫。 生活在現代,社會型態已不單純是農耕,多元的生活型態甚至進入的科技機器人時代,閱讀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一種社會型態,我們祖先走過,如今也有部分的人類過著一樣的生活。有的人曾經經歷其中一部分生活,有著特別的記憶。有的人生活在商業家庭,體驗的是商業貿易的生活,不曾體驗農耕生活。如今數位原住民已經出現,距離農耕社會越來越遙遠,有許多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高樓林立的都市,在冷氣房裡成長,所謂的大自然四季更迭也被室內燈光和溫控所取代,對於日出日落風霜雪雨是沒有感覺的。 如果我們失去了在大自然成長的機會,會失去什麼?已經有許多學者針對失去大自然生長經驗的孩子作出研究,《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一書作者理查.洛夫,他以親身採訪的眾多案例,結合包括環境心理學、自然史學、人類生態學、神經生物學等各領域學者的論點與多年研究證據,點出人與自然環境的隔絕,如何使得現今在電子產品環繞中成長的下一代,大量出現過胖、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抑鬱症狀等令人擔憂的發展。事實上我們在國小教育現場也看到有過胖、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抑鬱症狀的孩子逐年增加,人類是動物,是大自然的一環,追求科技發展的必要之下,接觸四季洗禮也很重要,大家務必重視。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