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24 02:02:19瀏覽3934|回應4|推薦12 | |
過年前因緣際會的與朋友前去探訪新竹尖石鄉的泰雅族部落, Megan服事的是有學習障礙的國小學童。不過引起我注意的是小朋友的爹,張爸,也就是上個月在一場火災中喪命的泰雅族自耕農。 張爸曾驕傲的指著如今己成灰燼自宅旁蓋到一半的透天厝說待存夠錢再蓋下去,如今人去留空,外界的奧援也接踵而至,但留下的四個孩子卻是長路漫漫。有地可耕的就算面積再小也還是有活可幹,但因都會地區一職難求而返鄉的青壯年就有所茫然若失。我拜訪了少數的民宅,雖不能說家徒四壁,但比起我廿多年前在花蓮助割時所見的光景更差。不過直到1995年之前,這兒連柏油馬路都付之闕如。好在的是,我看到的孩子大多是滿臉燦爛的笑容。相對而言,部落地區也許貧窮,但卻不能說是落後。 沿著蜿蜒的山路所到之處凡有住家者就必有原委會的小耳朵,那是他們與外界維持聯龒的主要媒介。ADSL是有,但普及率甚低;中華電信的2G是唯一有基地台的業者,3G聽說要到今年(2009)下半年才會建置。由教育部及至善協會主導的數位網夢計劃尚處於萌芽階段,集中於各村落資訊室的寬頻電腦並不老舊,但妥善率及使用率都不高。數位落差不完全是因為硬體的不足而是生活型態與都會區不盡相同。部落中有寫網誌的年輕人,但一般而言更新頻率不高,商業機能有待提升。其實,以務農為主的部落居民每天要投注相當的精力於農作物,鮮有機會開機上網。繳費不便的環境下因忘了到期日而被斷訊的情況也時有所聞。 其實,外界對偏遠部落地區的挹注不曾間斷,但單有NPO的介入仍未能確保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關鏈在於教育,但這與經濟條件有關。政府有意增加對社服單位的預算追加自然有利於晉用更多具備專業能力的大學畢業生,但能夠協助NPO或相關機構的人才卻不止於此。中高齡失業人口中固然大多是三明治一族,但高儲蓄率的背面意味著有不少有錢有閒的退休或待退人員有足夠的潛能投入志工或社會型企業(具備自償能力的NPO),這些閒置的人力有不少巳加入類似慈濟的NPO,但大材小用的情形並不稀奇。 參加了以NPO職員為主的大型座談會-世界咖啡-後我很驚訝的發現從旱到晚都聽不到太多干擾會議的電話鈴聲,對於行銷或公關的運作也未必全然生疏。在有限的資源下,這些年輕人發揮了最大的創意,使我相信有越來越多才華出眾又滿腔熱血的青年已發現一塊新天地而不再陷於高科技或金飯碗的迷思。 部落出身具有大專學歷又能回歸原鄉的青年並不多見,即便他們先前在都會地區有正式的工作經驗,一旦面對需要心態轉變或打破原有運作模式重建產銷供應鍊的情境時,一道又一道的瓶頸需要有實務經驗的人才能逐一突破。茅頓的是,沒有一組專業人員的全程參與,成功的機會並不大。較理想的方式是以類似模組的方式介入主導商業面的運作,待整體運轉順利之後再移交予當地人一貫處理全程。這是維基經濟運作的基本模式:資訊分享,資源共享,以利他主義謀求群体的最大利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OFQo0uEwnU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