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9/28 09:15:28瀏覽720|回應4|推薦1 | |
小弟樂於看到此不同面向之考量,但仍認為將環保與人口政策混為一談太過牽強,其間相互影響之數據資料太少而變數太多,如果人口問題可以如此加以考量,則社會學家都可以改行了!
小弟在此強調,環保當然重要,與人口壓力也相關,但這是複雜之社經問題,減輕人口壓力當和緩進行,否則人口之驟然升降對社會定有嚴重之負面影響,更不能將生育率下降產生之社經問題失焦! 環境與人口問題絕對相關,但人口政策尤其是生育率下降之問題,只是環保政策之部份因素,我們當然應該考慮人口政策對環境保護之影響,但對其影響之程度,當有較嚴格之判斷,光以人口密度及其衍生之生態環境壓力做考量,失之偏頗。 生育率下降,涉及人口老化、性別平等、家庭解體、單身不婚、經濟成長等等許多面向的因素與問題,很多與環保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目前再不解決,生育率之繼續降低才是更嚴重之問題。 荷蘭人口密度與中華民國相差並不大,荷蘭人能夠發揮自身之優點,以填海造陸,發展精緻農牧業等等方法來改善國家之缺陷,過著高品質之悠閒生活,可見人口密度高並非政府施政方向錯誤之藉口。 濫墾濫伐、濫抽地下水、飲水品質、黑心食品、水患、堵車與人口密度過高有關,但卻非無法解決,否則難道要將部份島上人口推入太平洋嗎?二千三百萬人口雖然過多,但這廿年卻都未有太大之變動,因為民國七十八年人口即超過二千萬人了,這些問題與政府施政方向、策略及品質的關聯確實較大。 2005.06.17 中國時報 為什麼不生小孩? 陳潁峰 為因應「少子化」所帶來的經濟衝擊,政府決定要採用補貼政策鼓勵生育,此一政策是否有效,且另當別論;但鼓勵生育是否為拯救台灣命脈之法,則是有待商榷。 台灣的人口密度是世界第二,地形又以山地丘陵為多,資源匱乏的台灣人,只好將土地超限利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根據一九九六年資料統計,台灣平均每人消費對生態所造成的壓力值高達三.卌二,在全球一五二個國家中排名第二。而根據國內一九九七年的一項研究亦顯示,台灣的總生態足跡面積竟為台灣島的廿九倍之譜(亦即我們消費了廿九個台灣大小的土地來養活所有台灣人)。數據均顯示,台灣土地無法供養如此龐大的人口,目前是以掠奪子孫的資源以及剝削較窮國家的資源來引鴆止渴。 近年來,台灣環境災害接二連三,究其原因,土地超限利用是主要禍首;濫墾濫伐造成山坡林地不保,濫抽地下水則導致地層下陷。如此脆弱的環境,一旦遭逢天災,就變成致命的劫難。敏督利、桃芝颱風所造成的重大死傷,以及近日南部的水患,正足以讓我們引以為鑑。 台灣人現在要安心喝水,得花上大筆銀子買礦泉水或濾水器;如要接觸自然,得大排長龍堵車一整天;有些民眾,甚至得離鄉背井才能遠離土石流的奪命威脅。當人民把賺來的錢,全數拿來維持基本的生活品質時,這樣的經濟發展就無意義可言。就算現行的生育補貼政策奏效;試想:沒有穩定乾淨的食用水、沒有安全的居住環境、沒有免於汙染的食物,就算老年人未來能接受國家的福利照顧,微薄的年金又能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什麼保障? 最近市面上充斥黑心食品,引發社會一陣恐慌,對此社會亂象,政府的監督不善固然責無旁貸,但環境壓力的因素亦不可忽視。台灣過去的農牧發展,是以土地超限利用為主要發展原則,並沒有考慮土壤、地下水、海洋的恢復速度。在這種殺雞取卵的生產方式下,自然可以在短期提供大量廉價的農漁產品。 但當自然承載力逐漸枯竭,政府的環境管制又逐步加強時(例如:限制汙水排放),農漁業的環境成本便開始走高。成本一高,腦筋快的商人遂以旁門左道來「降低生產成本」,這些手法包括:引進含戴奧辛的雞鴨飼料、低價出清病死豬肉、食品添加防腐劑、以及毒魚炸魚等等,凡此種種惡行劣跡,或多或少與生態資源枯竭有關。 生物都有保護自己與下一代的本能,在面臨資源匱乏、族群密度過高的危機時,大部分的生物都有減少繁衍的生物本能,以維持族群生存。也因此,在台灣因人口密度過高與土地超限承載而衍生許多社經問題的情形下,民眾為了保護自己與下一代的生活品質,而減少繁衍子嗣的數量,正是人類與自然調節平衡的過程,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事。 在人口問題上,政府刻意以補貼手段干擾人類與自然達成的平衡,等於無視於環境發出的警告,繼續加重台灣的環境壓力。目前政府有個迷思,那就是只考慮「人口資本」對經濟的影響,卻忽略了自然資本的因素,這是因為目前計算國民所得或經濟成長時,完全沒有考慮到自然資源耗竭的因素,因而政府才一味的以「成長」作為發展的唯一指標。事實上,經濟與人口成長不是無限或免費的,自然環境會因此付出代價,人民的生活品質也可能因為「成長」而下降。 除了迷信成長之外,政府在思考人口問題時,也過分迷信「數量」,而忽略了人口「品質」;國家發展不是「人多好辦事」,人民的素質才是主要的關鍵。目前我們面對的問題是高等教育浮濫、環境嚴重惡化、貧富差距拉大,這些問題如果未能解決,就算猛生小孩也無助於國家長遠的發展,這些孩子甚至可能反成為國家的負擔。 也因此,政府與其擲下大筆銀子鼓勵民眾生育,不如把錢花在刀口上,投資在社會正義、環境保育,以及基礎教育等根本議題。台灣的環境危機已經迫在眉睫,人口壓力尤為一大關鍵,政府在進行決策時,應該要有長遠的思考,才能為台灣創造永續的基業。 (作者為美國馬里蘭大學政治系博士生)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