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媒體終於有這樣的反省!
2017/11/24 14:56:43瀏覽218|回應0|推薦0

元禧欣躍:媒體終於有這樣的反省!

24.11.17

育嬰假成男同事負擔!主婦罵職業婦女:小孩不是副業

孕婦,博愛座,懷孕,公車,大肚子,讓座(圖/記者姜國輝攝)

▲ 孕婦在職場上,常被認為是「找麻煩的人」。(圖/記者姜國輝攝,下同)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日前爆出有老師、社工師連續請育嬰假,被網友罵翻「沒做事還爽領錢」、「造成同事負擔」,讓媽媽們感嘆「臺灣的環境對育兒很不友善」。但在日本也有同樣問題,有網友在《朝日新聞》投稿抱怨,因為女同事請育嬰假,讓老公不能參加小孩的入學典禮、還因為代班生病,「育嬰假已經變成男同事負擔。」

原噗是一名卌多歲的家庭主婦,表示老公為了參加女兒的小學入學典禮、老早就請了一天假,但女同事卻突然延長育嬰假,老公必須代班、無法參加「期待很久的典禮」,最後還因為勞累過度而生病;她表示,雖然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理由,但職業婦女們要知道,產假跟育嬰假造成男性同事的負擔。

▲ 醫院,嬰兒室,孕婦,新生兒,產房,早產兒,探病(圖/記者姜國輝攝)

原噗接著繼續開砲,認為回歸家庭才是正確的決定,「我自己是因為覺得不能把照顧小孩當『副業』,所以生小孩後就辭去了正職的工作,我也確實得到了陪伴孩子成長的快樂。」但這番言論被一群職業媽媽們圍剿「懷孕就能辭職、不用工作的人,是幸運的人」、「為什麼是檢討職業婦女?公司沒有完善的代班制度才是問題!」

不過有男網友表示,女員工只要懷孕、生小孩,請假遲到早退都可以,反觀單身的男員工,就是不停的代班代班,「現代人每個都來主張權利,根本沒完沒了」;場景拉回臺灣,似乎似曾相識,請育嬰假的員工就算是「合法」,還是會被認為不合群、不認真、讓同事造成負擔,雖然不排除的確有人利用制度爽過日子,但對於育嬰假的指控,只會讓媽媽們覺得「更不想生小孩」。

▲ 醫院,嬰兒室,孕婦,新生兒,產房,早產兒,探病(圖/記者姜國輝攝)

臺灣目前年輕一輩以雙薪家庭為主,除了經濟環境不好之外,職業婦女同時也能讓女生感覺跟世界接軌、擁有自主生活能力、掌控自己想要的;但生小孩後,一方面是托育很貴,二方面也不想錯過小孩的成長、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很多媽媽會選擇請育嬰假在家帶個一、兩年,但一、兩年對公司來說,人力調派跟遞補就很困難,加上產假、待產假、生理假等,當然會覺得「女生怎麼這麼難搞」。

不過網友覺得,無論男女都有育嬰假的權利,代班的過勞、麻煩根本不是職業婦女的問題,而是公司沒有相對應的制度,如果政府真的想要解決少子化,應該要把育嬰假設計的更完善,「不是讓其他人來仇視生小孩這件事情!」同時,也不是讓有權利的人指控「不給我請假就是歧視」,取得環境友善與平衡,建立正確觀念,才是最重要的。

育嬰假小知識

申請資格:

雙薪家庭中,欲請育嬰假的那方在職中任滿半年、小孩滿三歲前的職業爸媽。

單親或未婚者也可以申請。

法源依據:

《性別工作平等法》。

時間:

一、半年以上,兩年以下,並必須在小孩3歲前;例如小孩兩歲時請育嬰假,最多只能請到1年,即小孩滿3歲前。

二、如有兩位以上的小孩,育嬰假必須合併計算,可請到最小的小孩3歲前、但最長同樣只能請兩年。

留職停薪津貼:

就業保險年資合計滿1年以上,請育嬰假期間可申請;留職停薪之當月起前6個月,可領到平均月投保薪資的六成,按月發給,每一子女可領一次。

您有滿腹媽媽經、爸爸經想大聲說出來嗎?《ETtoday新聞雲》親子版歡迎您來分享育兒心得,灌溉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來稿請寄「parenting@ettoday.net.tw」,並請註明「個人簡介」。本報保留篩選、修改權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 更多孕兒、婆媳、婚姻相關話題(報喜文、集氣文、抱怨文等),歡迎加入「歐膩的育兒媽媽經~姐就是要碎碎唸」臉書社團一起交流討論,也歡迎大家秀出任何寶寶照、懷孕照、個人美照跟臉友分享。

民國一〇六年十一月七日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1107/1047074.htm

元禧評論:

政府鼓勵媽媽外役,卻又吝於對減輕蠟燭兩頭燒之狀況,給予真正充足之保障,就是一張嘴,甚至讓偷機取巧與真正需要分不清楚,這樣到底是在幹嘛!既然做不到,正本清源之道,就是應該鼓勵媽媽回家,親自照顧與哺乳!

哺乳媽媽當「自強」:關於哺集乳這件事

陳方隅 民國一〇六年十一月七日

臺灣社會對哺乳媽媽和職業婦女充滿敵意,不敢生小孩剛好而已。 圖/路透社

近日熱門話題之一,是一位每天坐火車通勤中壢臺北的媽媽在批踢踢、爆料公社上發表文章表示,她要借用自強號上面的哺集乳室,但車長對她態度難稱友善,甚至大聲敲門,要求她趕快結束使用。此文一出,則引來車長出面反駁,反指出是這位媽媽「長期佔用」,每天借用哺乳室、使用達半小時有佔位之嫌,才會以車長的立場依規定進行處理。

新聞一出,網路鄉民們大多數罵這位媽媽的行徑「自私」。假設這位媽媽沒有要集乳但卻跑去坐在哺集乳室裡,那當然是不可取的行為,但是人們大概也只能夠鍵盤辦案,因為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到底她是「如何使用」哺乳室的。然而,此事件依舊有值得留查的角度——從眾人的反應來看,這個社會對哺乳媽媽實在是非常不友善。

隨意掃過網路新聞留言區或者批踢踢上的留言,許多人指責這位媽媽,「沒帶小孩為什麼可以使用哺乳室?」「為什麼在通勤時間擠奶?」「為什麼固定時間擠奶、不能讓給有急迫需要的人嗎?」「憑什麼連續使用哺乳室兩三個月?」「不能到工作地點再擠或者在家先擠好嗎?」「不能用配方奶就好嗎?」這些質疑和攻擊顯示,臺灣社會的衛教觀念還是相當不足,而且對哺乳媽媽和職業婦女充滿敵意,不敢生小孩、少子化也只是剛好而已。以下讓我們一一檢視這些質疑。

擠奶的衛教ABC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位媽媽在小孩出生後半年完全餵哺母乳,半年之後則是以母乳搭配副食品,至少持續到兩歲或以上;國健署基本上也是以此作為建議。所以說,當有人質疑為什麼可以「佔用」哺集乳室「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而且每次超過卅分鐘,這基本上是毫無常識的質疑與攻擊。如果真的是在集乳,那就是「使用」不是佔用,正如同大多數公共設施(例:廁所,身障車位或電梯)都是先到先用的原則,而且兩個多月一點都不長,每次卅分鐘更是正常。

對一個媽媽來說,在無法每餐都親餵的情形下,擠奶(集乳)無疑地是一件麻煩而辛苦的事,媽媽要帶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到處跑,除了擠奶器、瓶子,還要帶著保冰袋保存母乳。每人奶量不同,有人擠十分鐘就可以,有人要擠半小時以上(也就是臺北中壢的路程),還不包括整理器具的時間。擠奶不是像飲水機開關那樣可以隨時打開關上,也不是像上廁所一樣只需要一兩分鐘就解決,很多人實在是把擠奶想得太簡單了。

為什麼必須在固定的時間擠奶?因為身體機制就是這樣,在固定的時間會有固定的奶量,如果說時間到了卻沒擠,身體就會認為那個時間不需要奶了,奶量便會逐漸減少。所以說,身為一個職業婦女,想辦法找固定時間擠奶已經不易,很多人因為臨時有事而無法找出時間擠奶因此導致發炎。

因此,在質疑為什麼需要「長時間每天固定時間去擠奶」之前,即使不知道以上的生理機制,至少也該想一下,嬰兒每天要喝奶,媽媽每天要上班,該怎麼集乳?爸爸來集乳嗎?還是嬰兒不要喝就好?

圖為二〇一四年,衛福部與臺鐵共同推動的臺鐵母乳親善列車上路畫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法律規定與保障效果相當有限

根據〈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哺乳跟集乳一樣受到保障,哺乳室就是集乳室,不是非得要帶小孩親餵才能用。進一步來說,依此條例,公共場合必須設置哺集乳室。然而,今天的問題在於,許多地方不僅在設施數量上不足,哺集乳空間也很不足,或是設備相當簡陋。有些人問,「為何要把擠奶行程安排在這麼克難的環境?」但或許我們該質疑的是:

我們該如何改進哺集乳的環境、增加哺集乳的使用空間?

有些人問說為什麼不能到上班地點再擠奶?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根據〈性別平等工作法〉第十八條,小孩未滿兩歲的員工,每日應有六十分鐘的哺集乳時間,而且是算在當日法定工時內;如果加班每超過一小時就要有額外半小時的哺集乳時間。試問,有多少公司行號做得到?

假設真有公司實行,這又進一步牽涉到職場上對育兒的態度。這位媽媽說,之所不願意在上班時間擠奶,「因為會增加其他人工作量」,正如我們的產假和育嬰假有一大堆人根本不敢請,然後衛服部官員聲稱我們對產婦的保障跟先進國家一樣。事實上,我們的法定產假日數連中國都不如,更不用說實際「敢」請假的比例。能不能在工作場合擠奶?可以,但這樣做的「成本」是否是每位媽媽都能承擔的?你我都無法給予保證。

有些人又問,「為什麼不能早起、在四五點就起床擠奶,這樣就不必在通勤時擠奶了呀!」我們必須追問的是,為什麼身為母親就必須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為什麼不能體諒想辦法找時間擠奶的媽媽?身為媽媽就活該受罪嗎?再說,帶小孩已經很辛苦了,如果又加上長期睡眠不足,奶量不足、甚至退奶都有可能,這樣還要談哺乳嗎?

至於質疑「何不喝配方奶就好」的人,可上網以關鍵字「母乳+好處」來搜尋。世界衛生組織、臺灣的國民健康署等權威組織一再跟大家講的事情,似乎很多人都不是很在意。即使不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從家庭經濟的角度來看,配方奶並不便宜,對家庭的負擔不輕,這是需要知道的事實。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選擇餵母乳,但就是因為哺集乳有其必要性,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讓有需要的人去使用相關的設施和空間。然而,找地方擠奶、使用哺集乳室卻被眾人認為這是身為媽媽的「特權」。然而,克服萬難在有限空間裡集乳是特權嗎?有誰想要忍受不便在狹隘的空間享受特權?這樣的特權嘉惠了誰?

克服萬難在有限空間裡集乳是特權嗎?誰想要忍受不便在狹隘的空間享受特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小結

臺灣目前的生育率不斷下探,或許我們應該要把「發放育兒包」或是徵文比賽的預算拿來做更多的衛教宣導,協助營造更友善的育兒環境。以這次火車集哺乳室風波看來,許多人連最基本的養育小孩與母乳餵養知識十分陌生,這當然也可以說是長期衛教不足的結果。

許多媽媽們的願望其實很卑微,就算沒有「協力」,整個社會至少也該「同心」。如果我們一面認為少子化是國安危機,另一面又攻擊想辦法兼顧家庭與工作的媽媽,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之下,少子化便是必然的結局。

如果少子化真的是國安問題,那搞清楚問題的源由也才能對症下藥,而不是以育兒包,或是徵文比賽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以為能夠舒緩少子化的趨勢。再清楚不過的事實是,低薪、長工時、過勞、高房價,以及不友善的育兒環境(硬體設施、社會氛圍)才是少子化的元兇。改善勞動條件、抑止漫天開價的房地產,做好衛教知識,透過營造有利生產的環境,也才能有效提高生育率。

為什麼我們不能想辦法改善集乳的環境?為什麼不能營造有利生產的條件?群起圍剿恐會造成往後有需求的媽媽因為「不想造成別人麻煩」而默不出聲,即便有集乳的需求也不敢使用。

而這次風波也看出許多問題:集哺乳室的不足、勞動條件的惡化,以及民眾衛教知識的不足,這些在硬體設施與勞動法規與教育上的缺失,都是公部門必須引以為戒並加以改善的,而不是一面高喊催生,一面放任這些缺陷,並以「國安問題」作為威嚇年輕人的「政治正確」而已。

許多媽媽們的願望其實很卑微,就算沒有「協力」,整個社會至少也該「同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498/2802655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iFeng&aid=10916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