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楓之谷( 緣起 1 of 4 )
2012/12/17 18:46:57瀏覽198|回應0|推薦17

基本上, 對於過去不曾前往的地方 (初次或是前面兩三回的拜訪), 大都是自己獨闖山林, 反正就是一回生, 二回熟…從各個不同起始的地方或是路線鑽進山林裡面, 即使首度探勘某條路線沒能到達最終目標, 至少還可以撤退, 下次再來…不過, 至今尚未有失敗記錄就是, 因為也沒有太大的困難度啦.

 

重要的是, 出門之前必須事先搜集夠多的某山區資訊, 例如研究地圖, 了解整個山區的地形與地勢, 各山頭與每條溪谷的走向及方位, 每條山區路徑的距離長度與爬升高度, 爬到山頂以及下山路程正常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林林總總之外, 預留安全時間 (不熟悉的山區必須早一點出門, 以避免摸黑下山), 再加上足夠的照明燈具與備用電池還有多一點食物飲水, 萬一遇到真正當日迷途而下不了山, 必須緊急露宿, 還必須帶上基本過夜的裝備.

 

山林潛藏著某程度的危險(毒蛇/虎頭蜂/墜崖/落石/濃霧迷途…高山還有高山症),不過..莽撞與無知, 未充分準備就亂闖, 那才是真正最大的危險.

 

同樣的一片山區, 可以有不同的路線跟走法, 有些較輕鬆就能夠完成,也有些需要較高的體能挑戰 (路程更遙遠, 爬升量更大或是峭壁懸崖與溪谷巨石), 還有春夏秋冬不同時節的雲霧變化…同一座山可以有千百種樣貌, 或許可以去個八次十次, 甚至於幾十或是百次千次 ( 真有那些時間的話, 例如有高雄某人就爬了六百趟的 北大武山 ).

 

純粹到此一遊, 以最容易的方式爬上某個山頭(選擇最短路線與最低爬升量), 然後用最短的時間去 “收集”最多顆山頂三角點照片或是標示牌的登山方式, 那種以 “功利”的思維方式走往山林, 其實已經遠離了親近大自然最原始的初衷.

 

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在很多地方都符合, 對於爬山這部份也沒有錯, 雖然 “快速拿到基點”是最有效率的登山方式 (對於每個地方只需要去過一次就夠了的人而言 ); 相對的, 選擇一步一腳印, 路途較遠或是較辛苦, 爬升量更多, 雖然毫無效率, 卻可以在途中多看到幾棵不同的樹, 或是幾顆造型各異的石頭.

 

一個全然陌生的山區, 某個颱風離開之後不久, 在別處山區到處晃半天之後, 決定改變路線, 驅車前往首次探勘…都已經是下午時分了.

 

 

當時產業道路勉強才修復, 但是路況崎嶇不平 (照片中是路況較好的路段, 因為爛路根本不能停車, 許多陡坡跟坑洞只能努力衝出障礙).

 

 

第一次拜訪, 經過一段辛苦的車程, 到達道路終點的登山口…然後停了車, 在附近四處走走, 看一下山區四周的環境, 之後再開老遠的車回家, 雖然這趟沒有時間可以上到山林的更高處, 反正已經知道怎麼開到登山口, 下回再來就好.

 

又一回前往, 先走到半途的稜線區域, 用一個尖銳的石頭代表一下

 

 

看著對面的山頭, 時間有些緊迫, 嗯…還是得再度的 “下一次”…

 

 

之後, 又一次的闖蕩…鐵杉的樹洞, 還可以看到上方空中的綠葉

 

 

在山林之中看著夕陽西下, 摸黑下山跟回家, 反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一次又一次, 套句某人説的話, 我將回來…

 

回來看看那些石頭

 

 

或是帶小朋友看著一些大樹, 之後再回家 “換衣服”…

 

 

換件衣服之後, 再回來瞧一瞧 ( 其實是不同趟, 帶著不同的小朋友啦 )

 

 

小女兒這一趟倒是蠻輕鬆, 一路帶她直到山頂, 之後再陡下到山谷的大樹區域 (全程共爬升八九百公尺以上的垂直高度, 而且行走路程更遠), 她卻好似一派輕鬆的模樣

 

 

小女兒在山區途中許多不同的大樹下, 留下許多照片…當然也免不了登頂照之類的, 不過那些倒是不重要, 就不貼了

 

離山頂沒多遠處, 一棵像是 “巨人懷抱”一般的大樹…其實, 曾經有許多次上山, 主要是為了去看它的親戚或是族人們, 它是列入保育的樹種, 山毛櫸….也是秋冬變色植物的主角之一.

 

 

只是, 今日台灣的許多中海拔山區(尤其是新竹到台北之間的山區), 已經變得越來越難以抵達了, 一是因為道路問題, 二來則是法令與行政規定上的處處受限, 在其他文章大都提過了.(此略)

 

待續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ffchiu&aid=7151390